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临夏州2011年、2012年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4月5日至5月5日播种的各个期次,日平均气温在13.0~17.4℃,热量条件适宜,特别是4月10—30日播种的玉米株高、茎粗、果穗长、果穗粗等生长量增加显著,整体生长状况优良,双穗率高,后期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播种处理,从而确定临夏州玉米最适宜播种期,为趋利避害和玉米稳产高产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第3积温带是该省早熟玉米的重要产区,为确保玉米播种质量需要了解该区4—5月地温的变化进而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本研究选取拜泉县、富锦市、讷河市和绥棱县4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县),以2004—2013年4—5月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分析近10 a该积温带播种至出苗期间(4—5月)地温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玉米种子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时间推进而增长,4月1—8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4月9—20日地温波动幅度最大,4月25日至5月1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4地平均地温稳定通过6℃、7℃、8℃、9℃、10℃的日期分别为4月17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18日、4月26日,但年际间差异较大;第3积温带的最早播种期建议为4月20日,适宜播期为4月27日至5月10日。  相似文献   

3.
龙口市致灾晚霜冻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龙口市1988-2007年间春季出现霜冻日的背景资料分析,总结了龙口市晚霜冻出现的概率以及天气形势背景。结果表明:龙口市的终霜日有20%出现在4月下旬,由较强冷平流影响加辐射降温产生,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后微风、晴空的后半夜;造成龙口市重灾的晚霜冻均出现在4月下旬,气候背景是4月上旬、中旬气温和地温异常偏高,4月上旬、中旬日平均气温高于14℃和日平均地面温度高于18℃,导致农作物发芽早、果树开花早,承受低温能力减弱而造成重灾害。针对晚霜冻产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原因,提出了预防晚霜冻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洛阳牡丹花期预测模型构建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洛阳邙山种植区1983—2010年‘迎日红’牡丹花期资料与气象资料,通过SPSS18筛选出日最高温度稳定通过0℃的积温、10 cm土层厚度处地温稳定通过4℃的平均温度和15 cm土层厚度处地温稳定通过4℃积温与牡丹盛花期有显著相关性,并利用SAS构建牡丹花期预测模型。通过对1983—2010年数据进行回代比较和2011—2012年进行试预报发现相对误差范围为-2.38%~1.51%,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正>一、影响播种期的因素(一)温度低温不利玉米出苗,有时还会造成冻害,而秋霜冻往往使果穗不能正常成熟,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其他条件适宜时,玉米发芽、出苗主要决定于环境温度的高低。水分和氧气适宜时,温度越高,发芽和出苗越快。推迟播种有利于出苗,但在生长期较短的地区,晚播易遭受秋季低温与霜冻危害,籽粒不能正常成熟。所以生产上常把耕作层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作为玉米开始播种的指标。(二)水分玉米发芽和生长要求适宜的水分。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常因春旱影响玉米适时播种;山东、河北等省夏玉米苗期恰逢雨季来临,很容易  相似文献   

6.
<正>1适期播种适期播种就是玉米播种的高产期。多年经验总结,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作为播种的起始温度,是避免药害(种衣剂、除草剂)、抗低温、育壮苗的重要措施。按照常规选择种植品种,退后一个积温带,如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高产期一般在5月15~25日;大兴安岭农垦局(大杨树)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传  相似文献   

7.
近30年中宁枸杞生育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宁县近30年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估计法,分析对枸杞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3—7月平均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7月底前≥10℃的活动积温等气象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中宁枸杞主产区年平均气温呈阶梯式上升,3月、5—7月月平均气温稳定升高,5—7月日最高气温≥32℃的日数也逐年增加。5月日平均气温≤16℃的日数随年代变化曲折减少,6—7月无明显变化;1—7月底≥10℃的活动积温随温度变化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8.
2003年水稻育苗阶段气候条件是4月份气温高,日平均气温为8.08%,较历年同期6.3℃高1.78℃,因此,育苗较历年早5—7天。水稻秧苗1.5—2叶期间正值5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仅9.4℃.较历年同期低1.2℃,比2002年同期低3℃-4℃。特别是5月4日、8日两场冻害,使部分秧苗受到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新疆农八师垦区棉花丰产栽培计划的制定及苗期终霜冻风险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撑,选择1989-2018年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棉花物候观测资料及1961-2017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新疆农八师垦区不同播期棉花苗期的终霜冻风险。结果表明:1989—2018年农八师垦区棉花的播种期集中分布在4月,其中70%集中在中旬播种;1961—2018年农八师垦区稳定10℃初日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平均为4月12日;稳定12℃初日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为4月17日,较10℃初日晚5 d;终霜期结束平均为4月15日,日期较为分散;因气候变暖,农八师垦区10℃初日(P>0.05)、12℃(P>0.05)初日及终霜日(P<0.01)呈提前趋势,12℃初日80%保证率作为棉花播种的适宜温度,并将播种期后推至4月26日至5月5日,终霜冻风险可降至3.4%~8.6%。农八师垦区应提倡棉花适时晚播才能降低终霜冻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运用吴忠和青铜峡国家气象站1981—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吴忠引黄灌区保墒旱直播水稻适宜播种期和苗期不同低温天气条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吴忠引黄灌区5 cm平均地温稳定通过10℃初日的年际变化主要呈波动性提前趋势,初日出现的日期为4月1日。1981—2018年苗期日最低气温低于5℃和2℃的天数和最长持续天数均呈波动减少的趋势。近10年低于5℃和2℃平均天数分别为10 d和5 d,平均最长持续天数分别为5 d和2 d。保证率80%以上日最低气温不低于5℃和2℃初日分别在5月上旬和4月中下旬,低于5℃终日普遍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低于2℃的终日在4月中下旬的年份较多。综合分析,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末至4月上旬,秧苗在4月份尤其是在4月上旬遭遇低温冷害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1.
早春晚霜冻害对早熟名优茶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探索茶园防霜方法与技术,研究了晚霜时茶园下垫面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分析茶园小气候和晚霜形成的基础上,试验测定茶树冠层上方12 m高度范围内的气温,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天气条件对成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春晴朗、风速小于05 m·s-1的夜晚,当气温降至0℃时,易随辐射逆温的出现而成霜,风速大于20 m·s-1或阴雨天时则无霜;逆温约始于傍晚17:30,之后逆温强度迅速增大,最大的逆温差为99℃;从20:00至第2日06:00逆温强度波动较平稳,平均波动率为141%,其后逆温强度迅速减弱,在8:00左右逆温基本消失;在1:00~6:00时段,近地气温在高度方向上分层显著,(0~30),(60~75)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率较大,分别为151 ℃·m-1和158 ℃·m-1,而(30~60),(75~120)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不明显,故60~75 m可作为防霜风机优选的安装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选择江苏海安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春、冬季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在发生霜冻情况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季节变化来看,近地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变化幅度没有气温剧烈,土层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越来越平缓;各层土温日内变化均呈现正弦曲线状态,其中地表温度的变幅较大,且出现极值的时间比20 cm土层出现极值的时间早4 h左右;春季地气间热量交换比冬季大,极易发生晚霜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80—2012年临夏春季28例霜冻灾害,从形成强霜冻灾害的气候特征、霜冻灾害类型、灾害成因等方面,揭示当地春季霜冻灾害的特征,并提出了经济花果树类、农作物霜冻灾害防御对策,其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栽培技术法、喷药法、烟幕法、灌水法、覆盖法等,近年来在当地春季农业霜冻防御实践中,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马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1-9062
以内丘县1960 ~2013年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针对晚霜冻对内丘富岗苹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丘县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30日,无霜冻期平均为206d;近年来内丘县无霜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富岗苹果花芽萌芽期和盛花期发生大面积冻害的有6年,这6年基本上均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降温幅度大,日最低温度、日最高温度在晚霜冻发生前呈现阶梯式下降、在晚霜冻发生后呈阶梯式上升,这为晚霜冻的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5.
宋明明  李秀娟  尹雪梅  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10-6811,6821
选取攀枝花国家基本站2005~2012年5月份中云量小于2个量且风速较小的天气中的气温、太阳辐射和地面温度资料,对比分析辐射、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对比1 h和3 h变温过程,探讨攀枝花气温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气温日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相对偏晚;在干季晴好天气,一天中高温时段持续时间长,日落前降温不明显。这是由于该地区高海拔、低纬度的特殊下垫面性质,使得在晴朗天气里日出之后太阳辐射迅速增强,并在达到最高值后依然持续较长时间(11:00~14:00);地面受到太阳辐射而升温,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出现时间相对较晚(14:00)。根据地气系统的热平衡理论,空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空气温度最高值的出现时间也落后于地面的(16:00~17:00)。  相似文献   

16.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临夏地区经济果木春季低温冻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夏地区1983—2012年的低温冻害资料,阐述了花椒、啤特果、大接杏春季低温冻害的特征,划分了低温冷害的类型,分析各类型冻害对林果业的影响,找出了低温冻害的气象指标,发现当地冻害的形成与大气环境形势、气象因素、地形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