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调查研究发现,大蒜土传病虫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及刺吸类五大类病虫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环境调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等策略可有效控制土传病虫害,采用合理轮(间)作、科学施用有机肥与土壤消毒处理等策略可做到有效预防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设施生产的特殊性致使各种土传病害和地上病虫害发生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障碍因素,朝阳县推广了一系列的较完备的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模式和地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减少了土传病害和地上病虫危害,挽回了蔬菜产量,减少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大棚番茄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分析大棚番茄土传病害的成因,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一套大棚番茄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实行科学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推广嫁接育苗,加强休棚期土壤消毒,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增施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菌肥,施用抑线虫菌剂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大棚番茄生产中的土传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大棚黄瓜土壤改良及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大棚黄瓜土传病害的成因,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一套大棚黄瓜土壤修复改良及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实行科学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推广嫁接育苗,加强休棚期土壤消毒技术,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增施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菌肥,施用抑线虫菌剂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大棚黄瓜生产中的土传病虫害的防控达到了科学、有效、绿色、土壤健康、病虫兼治、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秸秆全量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可知,土传、种传病害类型比较多,考虑到影响因素和实际情况等可知,如何做好影响因素的分析工作成为重点,在防控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防控土传病害和缓解连作障碍是构建健康土壤、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合理间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防控土传病害。根系分泌物是土传病害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植物病原菌导致的土传病害,综述了间作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从土传病原菌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协同作用、土传病原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关键抑菌物质对寄主植物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间作土传病原菌寄主/非寄主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塑造根际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合理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根系分泌物介导机制,以期为间作防控土传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当地多年小麦病虫害发生、为害及防治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表明,当地小麦病虫害存在以下演替现状:(1)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总面积大,呈逐年增长趋势;(2)土传性病害稳定持续增长,气传性病害交替暴发;(3)新的病情、虫情不断涌现,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在农业生产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花生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3.33万hm2左右,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但是,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实行花生连年重茬种植的耕作方式,加之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各种病虫害特别是土传、种传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对优质花生生产威胁极大。为了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确保花生绿色优质高效,近年,河南省植保质检站组织部分市县开展了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优化组合集成了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在花生种植中出现连作、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花生土传病害时有发生,加剧了花生病虫害的发生,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阻碍花生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北镇市主要花生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经验,阐述了花生主要土传病害的症状、危害,总结了花生主要土传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以期为花生种植业户在防控花生土传病害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发展设施蔬菜以来,因常年连作,病原大量积累,使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成为蔬菜设施蔬菜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也是棚室蔬菜病虫防控工作的难点。本文针对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规律及绿色综合防控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为绿色蔬菜生产和土传性病害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前人有关缓控释肥料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缓效途径和研究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缓控释氮肥的分类、控释机制和评价方法;并展望了控释肥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高校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难点问题,基于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经验做法,探索了大力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科技战略合作,创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总结了以试验基地为载体,创新群体为骨干,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承担重大课题、出重大成果,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创立现代农业先导型样板的经验,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制定激励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等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宁多  李国庆  董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99-21901
探讨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历程与保护意义,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的调查与理论研究情况,将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划分为整体原貌保护、更新利用保护、异地迁建保护、仿古开发保护、地产开发保护5种模式。指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措施滞后;领导决策盲目,轻视专家意见;只顾眼前利益,不讲可持续发展;缺乏资金,管理混乱;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缺乏较高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强调要完善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宣传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启示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重点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研究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丁玲  李忠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02-4704
分析了高校整合提升传统专业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高校提升传统专业学科的策略,并提出了高校整合提升传统专业学科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果蔬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后果蔬仍然具有生物特性,在贮藏或销售过程中会进行新陈代谢,这个过程伴随着热量交换和质量传递,研究该过程有利于掌握果蔬的品质变化规律,优化贮运设备.在阐述果蔬传热传质过程中水分迁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在果蔬传热传质研究上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包括试验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和CFD方法,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其中,试验研究具有准确、直观性强等特点,但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数学模型方法为果蔬品质变化的预测提供了新途径;数学模型和CFD方法具有不受果蔬季节性限制等优点,但需对结果进行修正和验证.  相似文献   

17.
宁乡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经历了从小范围试验示范逐步发展到大面积普及推广,从水稻到其他经济作物,应用技术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介绍了统防统治工作中的经验,包括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引进高效施药机械、引进竞争机制、优化专业化防治队伍等,以及农业植保部门热诚服务,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这些都有力保障了专业化防治效果.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加快技术更新、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经营、实施集中连片,以达到提高防控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经贸关系看两岸农业合作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两岸农业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与其经济诱因以及 WTO对两岸农业经贸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就当前两岸农业合作情况以及未来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与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 文围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与研究展开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小麦病虫害种类, 并提出了可行性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洪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29-8530
[目的]了解闽、浙部分地区茶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药剂的使用情况,为做好适时、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福建、浙江部分地区茶园茶叶的病害和虫害的种类、数量、发生为害时期和药剂防治所用农药的种类、剂型的大致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闽、浙部分地区茶树上常见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时间遍及全年,许多茶园病虫害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农药类型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较多,有机磷农药使用比例下降,生物农药使用较少;农药剂型中,乳油占50%以上,其次是可湿性粉剂,生产中要注意引导剂型转换。[结论]为新农药品种的开发、农药的合理使用及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