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生态旅游现状分析(一)独立经营,未形成区域联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活动始于80年代,90年代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使太白山的旅游活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当地政府在太白山东部和北部又相继建起了黑河、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这样,围绕太白山开展旅游活动的5家单位,其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于省林业厅,其他4家则隶属于西安的周至、宝鸡的眉县和太白县,还有宝鸡市自领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探讨,分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部,地跨陕西省太白县、眉县、周至三县,总面积56325公顷。1965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各项工作得以全面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更是取得了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为太白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成立了"陕西太白山国  相似文献   

4.
依据生物多样性主要采用就地保护的原则,1965年9月,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50年来,通过不断加强资源保护、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广泛进行环境教育、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以及林业行政大力执法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太白山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又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概括总结太白山自然保护区50年保护成效,分析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对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1)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其一,太白山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息息相关,并已成为太白山的"光环"。其二,太白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在意识形态上引导着信教群众尊重自然、遵从朴素和节约的生活方式。其三,从太白山宗教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宗教活动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功不可灭。(2)推动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太白山保护区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成立太白山旅游联盟、编制太白山旅游总体规划,建立鳌山国家公园,加强解说系统、旅游步道、景观道路建设,开展宗教文化游和明星物种评选等措施,来发展太白山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7.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把森林美景作为消费品,在人们欣赏、认识、保护自然的同时,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太白山森林公园对外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1亿元,社会综合收入8亿元。2005年接待游客16.7万人次,直接收入3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用样地调查法对"太白七药"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设置调查样地37个,调查样方111个。研究表明,"太白七药"在东太白(太白山主峰以东)和西太白(太白山主峰以西)海拔400~3 500m的区域均有分布。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太白七药"91种,隶属32科64属,其中毛茛科分布最广;"太白七药"的根、根状茎、假鳞茎、块根、带根全草、果实、树皮、丝状体、叶、全草和茎等部位具有药用价值,可以作为中草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书怀 《陕西林业》2011,(Z1):17-18
"生态旅游"的概念,对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来说,最早源于1996年的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GEF项目,由当时的澳大利亚籍世行中心官员玛格丽特提出,几经讨论,"生态旅游"的概念最终为保护区大部分专业人员所接受,并一直延续至今。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及其现状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1981-1983年的太白山综合考  相似文献   

10.
于太白山辖区相邻的黄柏塬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开展了调查工作,了解当地社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和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等内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黄柏塬地区的人口和劳力有所增加,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传统的经济发展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随着旅游的兴起,农家乐的不断增多,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也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贫富差距的加大,保护区与社区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以及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保护区社区管理、保护教育及协调社区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搜集与研究,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的方法,在了解太白山杜鹃生物学特性的同时,掌握了其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植被类型、生境等生态学特性,以期对今后的杜鹃花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申国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04-109,112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秦岭山地植被景观的数量统计特征与海拔的变化关系;利用基于GIS的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在海拔1 325 m、1 500 m和2 930 m时出现峰值。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500 m和2 930 m时达到最大值,在海拔1 200~1 470 m和1 600~2 650 m左右处,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值较小,但均匀度指数却较高;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325 m时达到最大值;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海拔2 400 m和3 500 m左右处有2个峰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并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相应的植物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碗厂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碗厂沟流域位于四川北部,有种子植物84科,282属,556种,对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表明。克厂沟流域种子植物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克厂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中温带成分占总属数的63.0%。各种热带成分占34.7%。具有明显的过渡地带性植被区系性质;与相邻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表明,碗厂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与太白山,神农架和金佛山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与鼎湖山则具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需求预测受到许多不可预知因素的干扰,而且不稳定因素也很多,传统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预测结果。文章把BP神经网络应用在旅游需求预测中,通过介绍BP神经网络的原理和计算步骤,结合实例确定神经网络的结构,从而建立BP神经网络,最后预测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011—2020年旅游人数,将利用该模型得到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做对比,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并能保证网络良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地,本文通过对其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血皮槭(Acer griseum(Franch)Pax)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树属(Acer)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种。其树干赭褐色,树皮卷曲状剥落,秋季叶色红艳或黄色,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1901年,西方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发现血皮槭,将其和珙桐一起作为园林树种引入欧洲[1],继而血皮槭又被引入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1993年,血皮槭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园艺奖,目前在国外用于庭院观赏。血皮槭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用材和药用价值[2-3]。血皮槭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目  相似文献   

17.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景观开发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景观奇特多样,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开发建设的原则和开发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探索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理解该区森林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9年7—9月和2010年7—8月在太白山北坡和南坡锐齿槲栎林分别设置21和12块样地,对乔木更新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调查(2009年7—9月在北坡调查及取样,2010年7—8月在南坡调查及取样),分析更新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高度级结构等特征参数,探讨更新密度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30种乔木更新物种,其中葛萝槭、四川木姜子、锐齿槲栎、白檀、湖北山楂和桦叶荚蒾的重要值均大于20%,其重要值之和占所有更新物种重要值总和的69.31%,为最重要更新物种;总更新密度为9 697株·hm-2,主要集中于幼苗(H<1.3 m)阶段,约为幼树(1.3 m≤H<3 m)密度的3倍;更新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型分布;锐齿槲栎缺失高度为210~300 cm的更新苗,在林下不能形成完整的更新大小序列;不同样地间更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较大,表明更新苗分布不均匀,趋向斑块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坡向、土壤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总更新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3.2%;更新多样性主要受全P含量和坡向的影响。【结论】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种类丰富,整体上具有一定更新能力,但作为建群种的锐齿槲栎在林下不能完成自然更新,因此,在森林管理中可适当考虑人为地创造一定的开阔环境(如林窗)来促进其更新,同时对该林型的管理还应注重坡向、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对更新的影响,较凉爽湿润坡向、坡度平缓、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生境利于乔木更新。  相似文献   

19.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蒿坪保护站为例,在对其动植物资源现状以及受破坏情况阐述的基础上,不仅对目前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如贫困所导致的社区居民对资源过度利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商业因素的渗入以及旅游项目开发过度且管理不到位等,进行了分析,而且还结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状况,提出实现该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改善当地社区生活水平、改善保护区的管理以及旅游开发应慎重并朝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等。本文提出的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其他保护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