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1987年所发表的425篇论文及其被引用的3749篇文献为素材,统计了各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一些质量指标和特征。初步认为,我校学校研究论文的研究动向是在重点研究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学科如农业数学、生物物理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遥感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向纵横发展。在引文方面,每篇论文平均引文时为8.8篇。平均自引率为10%,英文文献是引文的主要语种占总引文量的52%,还讨论了中文农业科学重点期刊。引文文献中,近10年内所发表的科学论文占中文期刊引文量的75%。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江农林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学术影响力,利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和中国引文数据库(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对学报2000-2013年载文被引证数据进行了分析;选取学报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历年被引频次前5%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分析其学科分布、作者及单位等,并分析了2002-2007年的26篇零被引论文。结果表明:2000-2013年,学报有202篇论文被SCI引用了289次,高被引论文及高被引作者很少;被引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学科分布主要为农业科学;学报被SCI引用主要来自于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SCI刊物上的文章。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学报共有1 683篇文献被引用21 094次;92篇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于林业、园艺与植物学;论文零被引主要与论文主题有关。图1表5参10  相似文献   

3.
七种农业院校学报引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七所部属全国重点农业院校的学报1990年刊登论文(在含简报、实验报告)的引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论文共计577篇,其引文计4290篇。统计项目包括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分布、自引率、引文的期刊分布以及各学报引用中、外文重要期刊等。结果表明,七种学报平均每篇论文引文量为8.23篇,中文占48.5%,外文占51.5%;引文类型,期刊占73.6%,图书和特种文献占26.4%;中文最佳引用年限为3年,外文为7年;中文半衰期4.97年,外文10.6年;作者自引率11.1%,期刊自引率4.0%;引用次数最多的中文期刊,有六个院校分别为本校学报。  相似文献   

4.
以《油田化学》2006~2010年刊载论文为文献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的载文量、引文量、引文年代、引文语种、引文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提供量化依据。结果表明,5年载文521篇,每年载文数呈上升趋势。引文量共4830篇,平均引文率为99.04%,篇均引文量为9.27篇。载文的引文年代集中在载文发表前10年之内,普赖斯指数平均值为34.62%。引文以中文和英文文献为主,中文引文3521篇,占72.90%,英文引文1305篇,占27.02%。主要引文类型是期刊文献,共3582篇,占引文总数的74.16%;图书459篇,占9.50%;专利文献213篇,占4.41%;SPE论文383篇,占7.93%;无网络资源的引用。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07—2011年载文与引文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西农业科学》的学术水平和载文质量。以《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2011年刊发的论文为统计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其载文、引文及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刊5年间共出版60期,刊载论文1 961篇,其中,基金论文889篇,基金论文占比平均为45.33%;发文的引文总量为16 309篇,篇均引文为8.32篇;引文语种外文占总引文量的21.29%,略高于该刊2003年—2005年的21.20%;普赖斯指数2007年—2011年呈逐年增加趋势;该刊所载论文第一作者属山西省省外的有413篇,占20.89%,且从2007年—2011年其所占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该刊的各项指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需要从自身质量抓起,并加强多渠道的宣传,为期刊的科学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以《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至 2 0 0 0年中发表论文的引文作为统计对象 ,分别就引文量、引文文献类型、引文语种、期刊自引率、引文年代及引用重要期刊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该刊 5年篇均引文量为 8 6 8篇 ;期刊论文占全部引文的 6 6 5 4% ;中文文献占全部引文的 6 6 4 0 % ;该刊的期刊自引率为 9 0 8% ;近 10年出版的中文文献占中文引用文献的 72 4 1% ;外文文献引用年代分布比较均匀 ,近 1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占外文引用文献的 4 8 2 2 %。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山西农业科学》的学术水平和栽文质量。以《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2011年刊发的论文为统计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其栽文、引文及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刊5年间共出版60期,刊栽论文1961篇,其中,基金论文889篇,基金论文占比平均为45.33%;发文的引文总量为16309篇,篇均引文为8.32篇;引文语种外文占总引文量的21.29%,略高于该刊2003年-2005年的21.20%;普赖斯指数2007年-2011年呈逐年增加趋势;该刊所载论文第一作者属山西省省外的有413篇,占20.89%.且从2007年-2011年其所占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该刊的各项指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需要从自身质量抓起,并加强多渠道的宣传,为期刊的科学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对1986~1992年《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刊登论文的引文(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分布等)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年学报刊登论文484篇,共引文3895篇,平均引文数为8.03篇;中文占引文总数的49%,外文占51%;期刊占69.5%,图书与特种文献占30.5%;自引率占21.7%.同时,还对全国7所重点高等农业大学学报的引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八一农学院学报》复刊后的十年间(1979~1988年)共出版学报37期,刊登论文443篇,其中附有引文的论文262篇,引文1552条。通过对这些引文的统计、分析。了解该学报以及我院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状况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八一农学院学报》的平均引文量为5.9条;引文语种中文占68.5%;引文的文献类型54.3%为图书;中、外文期刊引用频次最高的是《八一农学院学报》和《Am.J.Vet.Res.》:半衰期为10年;自引量为29%。上述结果可为我院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94~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引文分析,结果表明:46篇学位论文的总引文量为5497篇,平均引文量为119.5篇,引文中中文文献所占比例为73.71%,外文文献所占比例为26.29%。  相似文献   

11.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施肥对玉露香梨树不同生长发育期N、P和K元素积累的影响效应,选用10年生玉露香梨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氮磷钾肥配比组进行试验。结果显示,N、P和K元素含量随梨树生长发育基本呈下降趋势;氮肥可显著提升玉露香梨树萌芽期根部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和叶片中N、P和K元素含量,抑制开花期根部N和P元素积累;钾肥可促进其萌芽期和坐果期根部K元素的积累,但萌芽期根部N和P元素、开花期根部K元素的积累被抑制;磷肥抑制其萌芽期根部P和N元素的积累,促进开花期P和N元素及果实膨大期N、P和K元素积累。研究表明,玉露香梨树根部和叶片中N、P和K元素的积累受肥料组成和梨树生长周期的影响,施肥中应考虑多因素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了解西北东部降水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贫困实施扶贫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年中国西北东部81站降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相关系数、相对变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北东部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东部边界附近、甘肃岷县—临洮—华家岭、宁夏固原一带,增加区在德令哈—都兰—托勒区域;春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中东部、南部,增加区在青海中东部、西南部;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河西走廊西端,增加区在青海中西部、北部、陕西南部;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南部、宁夏中南部、甘肃东南部,增加区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冬季降水量(除个别站点外)均为增加趋势。季节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高值区在青海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低值区在祁连山区及青海南部、陕西南部。近50年秋、冬季降水量发生突变,判断可能的突变点分别是1975年、1986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及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量追肥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为田间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2013-2014年小麦试验为例,采用常规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分别探索土壤溶液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获取硝态氮与铵态氮空间分布图,最终比较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内硝态氮与铵态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通过常规统计分析发现冬小麦起身期至收获期内,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含量受追肥影响不明显,整体呈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含量受追肥影响,呈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在起身、拔节、开花与灌浆期,不同追肥处理间铵态氮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收获期,D、S处理与其他不同处理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硝态氮的变化在起身与开花期,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拔节期,BH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在灌浆期,CK处理与T处理、D处理、S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在收获期,D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通过地统计分析发现起身、拔节、收获期的铵态氮空间分布均一度较高,连续性强,空间自相关性好,而开花、灌浆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受随机因素影响严重;拔节、灌浆、收获期的硝态氮空间分布连续性强,均一度高,空间自相关性好,而起身、开花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分析对比硝态氮与铵态氮的空间插值图发现硝态氮在起身与拔节期,试验区北部含量低于南部,到开花与灌浆期整个试验区硝态氮含量普遍较高,到收获期变为北部含量高于南部;铵态氮在起身期,试验区北部含量低于南部且由北往南含量逐渐升高呈条带状分布,到开花与灌浆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到收获期北部含量明显高于南部。【结论】变量追肥对于铵态氮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提高了硝态氮含量且主要发生在开花期,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处理之间对于它们含量的变化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甘蔗异背长蝽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在江西泰和县一年发生完整的二代,部分三代,主要以卵在蔗蔸、土表层、枯鞘残茎和蔗种叶鞘内越冬,尚有少部分成虫在宿根蔗蔸和枯鞘叶中过冬。全年有两个为害严重期,第一次在五六月甘蔗苗期,第二次在八九月甘蔗伸长期。一代若虫孵化较整齐,且低龄若虫集中在心叶内吸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成虫多群集在蔗株下部枯鞘与蔗茎间隙内栖息、取食和交配。卵成块产于叶鞘边缘内侧,以叶鞘抱茎松紧度适中的叶位分布最多,二代成虫9月间产的卵,当年可以孵化并发育为三代成虫越冬;10月初以后产的卵,当年不再孵化而滞育越冬。  相似文献   

17.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非洲紫罗兰红色、白色和蓝色叶片与花瓣中Na、Mg、K、Ca、Fe和Cu六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实验回收率为98.36%~103.13%,相关系数为0.9929至O.9997。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花色品种中,Ca与Fe在叶片中的含量多于花瓣;而Cu则相反,在叶片中的含量低于花瓣;Na在白色和红色...  相似文献   

18.
巨桉纸浆原料林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年生巨桉纸浆原料林分别立地(好、差)、密度(111株/667m2、124株/667m2、138株/667m2、152株/667m2和166株/667m2)、树体不同部位(基部、干部、顶部)和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四川巨桉纸浆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①两种立地条件上木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极显著,差立地上的灰分、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木质素含量均大于好立地上木材的相应含量,苯-醇抽出物、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大于差立地。②林分密度对木材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密度与立地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仅立地对木材化学成分(除纤维素含量外)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在差、好立地上木材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密度138株/667m2和124株/667m2的林分。两种立地上综纤维素含量最低的均为密度为166株/667m2的林分。③两种立地上木材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含量在树体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大。差立地上的各种密度的林分中密度152株/667m2的林分热水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小,其余密度冷、热水抽出物均为干部最小;1%Na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小,木素含量为基部最小,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含量为基部最大。在好立地上,热水抽出物和1%N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为顶部最大,木素、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以干部最小。④两种立地上心、边材灰分、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异规律为差立地>好立地;纤维素及综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差立地。好立地上木材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木素含量为心材大于边材,灰分、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差立地上木材纤维素、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其他化学成分均为心材大于边材。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巢湖北部的烔炀河-岐阳河小流域土壤、富磷地质区岩石风化碎屑及烔炀河沉积物等表土物质中总磷(TP)含量,以及NaOH提取态磷(NaOH-P)、HCl提取态磷(HCl-P)、有机磷(OP)等形态组成特征,探讨了富磷地质区岩源性磷及人为污染对表土磷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TP平均含量为436.8mg·kg-1,其形态组成以OP和NaOH-P为主,分别占到TP含量的41.6%和32.0%,HCl-P平均百分含量为11.8%;富磷地质区岩石风化碎屑中TP平均含量4539.5mg·kg-1,其形态组成以HCl-P为主,NaOH-P、HCl-P、OP分别占到TP含量的0.5%、74.9%、3.5%;烔炀河沉积物中TP平均含量为683.0mg·kg-1,NaOH-P、HCl-P、OP分别占到TP含量的45.0%、20.6%、24.9%。空间上,HCl-P含量在流域上游的富磷地质区最高;NaOH-P含量在流域上游地区较低,而在流域中游-下游地区逐渐增加。烔炀河-岐阳河小流域表土中总磷含量与形态组成空间分异受到富磷地质区岩源性磷及人为污染的共同影响,其中岩源性磷对流域上游地区影响较大,而在中下游地区受到生活污水及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黔西北关门山小流域选取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分布与残留特征,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施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木林地坡面表层土壤全磷含量总体高于乔木林地,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分布规律。在坡顶、坡中和坡脚3个位置,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总体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表层最高,坡中和坡脚处0~60 cm土层全磷含量高于坡顶;乔木林地坡中和坡顶处土壤剖面全磷分别在80~100 cm和60~80 cm土层附近出现累积现象,但坡脚没有。5种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以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果园土壤剖面全磷含量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玉米地最高,乔木林地最低。在0~80 cm土层中,乔木林全磷残留量最低,仅为1 783.7 kg/hm~2,果园全磷残留量最高,达3 4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效磷残留量以灌木林地最低,撂荒地最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