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付以琼 《农业考古》2006,(5):179-183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词甚丰,《全宋词》中的“茶”字231个,标名“茶词”或“汤词”者,共37家约69首,它们构成了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茶词浸润着宋代文人的人格理想,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在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触及到了文人日常生活的各个  相似文献   

2.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3.
信阳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八大茶区之一。但在什么时候开始植茶生产,无正史可考,如从旁稽考,大约始于二世纪以前,众所周知,我国茶叶生产是从云、贵、川向东南各省传播发展的。茶叶生产的传播也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土质等条件有关,据史料记载:四川省是茶树原产地的边缘,最早传入四川。陈椽《茶业通史》:“陕西是西周的政治中心,物产不及四川丰饶,必须开辟川陕交通路线,以便交流物产。因此,川陕大道自古就有栈道之称。茶树随交通的方便而(由四川)移入陕西。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就在…  相似文献   

4.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5.
施和森 《农业考古》2019,(2):185-188
王褒的《僮约》最早记载了我国西汉时期的饮茶风尚、茶叶商贸和饮用的干茶。中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了茶叶的起源,还列明了300多种中草药及其炮制方法,其中"阴干暴干"是全草和叶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也可能为古代早期制作干茶的原始制茶法。我国汉代及之前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似有可能推动制茶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然而,现有与茶叶相关的文献记载太过简单,使汉代的制茶法之谜,仍是待解。  相似文献   

6.
茶条槭化学成分及药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关于茶条槭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药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条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演变历史及概念,以及在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及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茶叶品质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茶叶的产量中,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60%左右.在我国许多省份中,大都出产茶叶,但主要是集中在南方各省.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在北纬18-38°,东经94-122°的广阔范围内,覆盖浙江、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安徽、湖北、贵州、江苏、陕西、河南、山东、台湾、海南、甘肃、西藏等18个省区的500多个县(市),地跨6个气候带.在地区垂直分布上,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米的山区、丘陵、高地上,而最低海拔距离海平面仅有几十米.  相似文献   

10.
宋代茶叶生产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茶叶产地空间分布广阔;茶叶产量的提高;专业化生产的加强;名茶名品的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茶芽粗腿象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方法]通过对成虫出土进度、死亡进度及食叶量进行研究,提出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结果]茶芽粗腿象羽化出土时间前后约20 d,在江西婺源始见期为4月初,始盛期为4月上旬末,盛期为4月中旬,盛末期为4月中旬末,末期为4月下旬。茶芽粗腿象成虫的为害期与春茶期吻合,成虫室内取食量大的时期与田间发生为害盛期也是一致的。其成虫的食叶量和寿命个体间差异较大。成虫食叶量平均为202.9 mm2/头。根据该虫食叶量和被害鲜叶的价值,该虫的防治指标定为900头/hm2。[结论]为有效防治茶芽粗腿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巩志 《农业考古》2002,(4):335-336
黄干 (115 2 - 12 2 1)字勉斋 ,闽三山 (今福建福州市 )人 ,宋理学家朱熹四大弟子之一 ,配享庙祀。曾知安庆府事、制置司参议 ,主管建宁府冲佑观。晚年 ,隐居武夷潜心闽学研究。编著《朱子行状》以“绍道统、立人极 ,为万世宗师。”最高度评价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德行。南宋熹定九年 (12 16 ) ,宁宗皇帝平反昭雪“庆元党禁”冤案后 ,为表彰朱熹弟子黄干弘扬师道 ,为师伸张正义的精神 ,鉴于朱子讲学武夷、倡道东南 ,时以武夷茶穷理、品茗论道的“理而后和”的主张 ,按宋代宫廷最高的茶礼以贡茶赐与臣下的惯例 ,特赐武夷山茶园一片。黄干构舍…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是茶产业与茶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期间茶叶开始成为了婚俗中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中由注重聘礼的象征性到注重聘礼的实际价格与实用性的转变,是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茶叶的文化属性密切相关。通过对宋代以茶为聘现象的梳理,也可见宋代婚俗观念的趋利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15.
俞晖 《农业考古》2001,(4):299-302,325
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代 ,其表现为 :一、茶叶成了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已是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商品 ;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 ,不仅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产区不断扩大 ,而且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三、茶业经济成为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茶业经济的管理与控制 ,茶利已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故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法。纵观整个宋代的茶法 ,变更十分频繁。宋朝在不同的时期 ,采用不同的茶法对茶叶的生产和流通进行管理与控制。本文仅就北宋徽宗时…  相似文献   

16.
余悦 《农业考古》2012,(2):243-259
"江城如画里,山晚忘晴空"。这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描写"江城秋色图"的开头两句,用在形容如诗如画的京都秋景,也许同样是非常贴切的。  相似文献   

17.
周媛 《农业考古》2021,(2):138-143
宋代茶文化非常发达,形成了重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宋代也是礼教社会秩序规范成熟的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大师,制定的礼教行为规范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影响甚广。两者相结合,使茶融入了礼教社会,形成独特的茶礼。礼教社会的茶礼,传递的是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作为社会互动交往的媒介,使互动更加融洽,形成"客来敬茶"的传统,通过向逝者献茶汤和茶器的茶礼,寄托情感表达哀思。礼教社会的茶礼,对当下仍有影响,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考证四明十二雷茶诗及作者晁说之为文章切入点,论及宋代明州茶文化中茶禅、茶具等特色。四明十二雷产地今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岙,历经宋代300年后,到元代初年又被列入贡茶产地,跨越元明两代又达350年之久。本文剖析了明州茶文化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较唐代而言,宋代茶文学在体裁上有所出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在内涵上有所发展。宋代士人重视心性、重视个体、重视世间的精神浇灌出了宋代的茶文化,并在茶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从宋代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茶文化以俗为雅,以平常为道,茶饮生活成了宋代士人身心得以安顿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3,(4):262-265
宋代十来种茶书中,《大观茶论》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大观茶论》的作者,在茶叶学界历来认定为宋徽宗赵佶所著。如新近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的介绍是:“《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