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在我国林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在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两危”(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  相似文献   

2.
关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50多年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生态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区域经济和稳定边疆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重点国有林区开始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森林资源急需休养生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在1998年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实施8年来.中央已累计向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投入天保资金280多亿元.不仅为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缓解林区“两危”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林区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这已不是个别林区、个别企业的状况,而成为整个国有林区的通病。导致“两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许多同志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在本文里仅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区域经济,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来根治“两危”,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解放初到1988年末,生产木材超过2亿立方米,成过熟林采伐70%左右(不含近熟林过渡数),目前已进入森林资源危机时期。如果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大  相似文献   

5.
一、“两危”的基本事实金沙江林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林区于1965年开发建设,先后建立了碧泉、华坪、宁浪、黑白水,巨甸、中甸、云台山、红旗、漾江等9个森工局。形成木材生产能力7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96亿元,修建林区公路3767公里,完成更新造林144.5万亩,生产商品木材840万立方米,上缴利税6700万元。为国家建设和繁荣边疆民族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进入80年代,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状况愈演愈烈。目前,在金沙江林区8个省属森工企业(不包括已下放县的宁浪林业局)中,无经营范围,无生产对象,长期停工停产,靠吃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存的有3个企业,1982年以来,国家已累计补贴2210万元;无固定经营范围,地方不予划拨伐区,面临停工停产的有2个企业,1989年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南方林区森林资源和几个典型林场的调查,南方林区推广“以林蓄水,以水办电,以电养林”的经验是觯决林业“两危”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利用当地条件大力办电,有了电能就有效益,这还能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林区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林业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的严峻形势。林业“两危”的根本问题是森林资源危机。所以,研究如何缓解森林资源危机,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了。本文试图从林业经济学科角度,谈一些关于缓解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看法,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一、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离不开软科学(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包括“硬”和“软”两个方面,“软科学是一类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学科的总称。在现阶段,可以认为这类学科主要包括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科学学、未来学、技术经济学等。软科学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活动,即利用上述软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采轻造思想的影响,营林跟不上采伐,导致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开发较早的林区更为严重。为了维持林区社会再生产,不得不加大采伐量,这又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质量下降,从而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就是造成现今林区“两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主要根源。要使林区走出“两危”的困境,除了国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及林区本身积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林区告急!南方林区告急!随着大地上绿色的逐渐消失,森林资源的日见匮乏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我省17个以采伐为主的森工企业大都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困境之中。人们不无忧虑地提出疑问:森工企业向何处去?林业的光明前景在哪?答案也许就藏在思茅林区小黑江水系的崇山峻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必要性森林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这些年来,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其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相反,我国的森林资源在迅速减少。据资料,在全国131个国有林区林业局中,森林资源已经枯竭或在5—10年内即将枯竭的占65%;在南方集体林区中,能够提供商品木材的县已由50年代的290个减少到172个,其中蓄积量在300万m~3以上的林业重点县已由158个减少到100个。“六五”森林资源清查与“五五”清查相比,成过熟林蓄积下降幅度惊人(年均增减值为-17066.25万m~3,年均净减率4.44%),仅七八年时间,就消耗掉了1/3的成过熟林资源。目前,我国实际可供采伐利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用3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其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比较严重,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已成为林区经济的致命伤,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调整优化林区产业结构,不仅是解决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以下简称“两危”)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是改善林业经济素质、保证林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兴安盟五岔沟林业局始建于1957年,属次生林区,有林面积23万公顷,宜林地面积24.7万公顷.80年代初,可采成过熟林已基本枯竭,木材生产任务由80年代以前的1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每年5万立方米.1984年,国家停止了资金投入,林业局开始自负盈亏.1992年以来,木材市场疲软,物价上涨,五岔沟林业局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出现滑波,陷入资源和经济两危之中.面对严峻的形势,局党委提出了“跳出林业救林业,离开木头找饭吃”的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的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建国40年来,它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1986年资源清查时的资源状况与建国初期时相比,有林地面积由694万ha减少到630万ha,减少64万ha;森林蓄积量由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步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 其主要表现为: 森工企业的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本文从森林资源的内涵意义入手, 阐述了"两危"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 "两危"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前景, 分析了林业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协调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缓解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两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三门江     
柳江南下,缓缓流淌,流进柳州市区地界,江面变得宽阔起来,这段柳江被称为三门江。195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江畔建了国营林场,便命名其为三门江林场。(一)三门江林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一代又一代的林场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绿化了这里的荒山秃岭,培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到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由于林木进入采伐利用的高峰期,三门江林场拥有了创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辉煌。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单纯的“木头经济逐渐显现了日暮途穷的景象。进入90年代末期,三门江林场深深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这几乎是我国南方集…  相似文献   

16.
苍松  周德彬 《林业科技》1993,13(3):12-12,31
当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正处于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时期。“两危”的根本是森林资源的枯竭,而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迅速扩大与恢复森林资源最有效的途径.改培型速生丰产林是在集约经营区和常规经营区内的天然林与人工混交林及已郁闭的人工林施加丰产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缩短培育周期,使其达到速生丰  相似文献   

17.
我省森林工业在国家、社会、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按1986年资源消查  相似文献   

18.
林业企业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统称林业四大家)等国有林区先后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与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就黑龙江40个森工企业而言,从1969年到1989年20年间,天然成过熟林已由9.6亿m~3减少到2.8亿m~3,可采资源只剩1亿m~3左右,所有的林业局森林资源处于过伐之中。现已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平均3-4个月开不出工资。“两危”的形成是较长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呼盟地方林业属于历史上的过伐林区,可采资源逐年减少,到8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独木支撑”的传统观念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基层企业吃林业局的大锅饭,采伐主要靠外委,年须支出外委生产费 1700多万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仅直属6个林业局和林场就有工作人员3000来人,事业费支出急剧增长.生产生活资料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损失浪费惊人,到1993年末,地方林业欠应付款高达2.5亿元,拖欠职工工资3000多万元.地方林业经济进入了山穷水尽的死胡同,人们发出了“我们的林业向何处去?”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森林工业历来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历史上曾经与煤、粮、油一道跻身于黑龙江省四大经济支柱,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两危一化”(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森工已难担全省经济支柱这一重任。面对这种局面和状况,要切实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