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666.7m^2杨树林地释放5个周氏啮小蜂柞蚕蛹成品茧,自然羽化后可有效防治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试验表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7.1%和34%。羽化后的啮小蜂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蛹体上寄生率分别达到76.5%、38.5%。  相似文献   

2.
虫蜀外聚姬小蜂Eulophuslarvarum(Linnaeus)是首次报道寄生于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分月扇舟蛾C.anastomosis(Linnaeus)、榆剑纹夜蛾AcronictaherculesFelder等幼虫的一种体外聚寄生蜂,一年4代,以蛹随寄主所在的叶片落地越冬。该蜂只能在刚刚蜕皮的寄主上产卵寄生。据野外调查寄生率为30%以上,可人工繁育,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寄生蜂  相似文献   

3.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杨扇舟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概述了杨扇舟娥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对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n Yang)的繁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总结了周氏啮小蜂防治杨扇舟蛾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秦皇岛 1a发生 7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群集于寄主蛹内 ,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 ,先进行交配 (无重复交配现象 ) ,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 ,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36 5 .12日度和 6 .14℃ ,这对指导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有着重要作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 ,包括美国白蛾、大袋蛾、柳毒蛾、榆毒蛾、国槐尺蛾、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等 ,为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繁殖 ,在自然界中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柳木虱啮小蜂——中国新记录种盛金坤(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南昌330045)关键词:膜翅目寄生蜂形态分布新记录生物防治柳木虱啮小蜂Tamarixiaactis(Walk-er)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木虱啮小蜂属。是柳黑线角个木虱Bactericerasp.的...  相似文献   

6.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徐州地区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期的1种重要天敌。研究证明,白蛾黑基啮小蜂主要是通过嗅觉来识别寄主蛹的,并且它能够辨别已寄生蛹和未寄生蛹,避免了因重复寄生而造成子代小蜂不能完成世代发育。未寄生的杨小舟蛾蛹表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羊毛甾醇(62.411%),而寄生过的杨小舟蛾蛹表提取物中不存在该物质。高浓度的未寄生蛹表提取物能够引诱白蛾黑基啮小蜂,而已寄生蛹表提取物对小蜂无引诱作用。2种提取物均不能提高白蛾黑基啮小蜂对杨小舟蛾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的寄生对寄主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血细胞包囊反应的影响及其毒液对蛹的毒性。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血细胞具有很强的包囊异物能力,而在白蛾黑基啮小蜂毒液的作用下这种能力会丧失,因而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卵能在寄主蛹中顺利完成世代发育,而不被包囊。Sephadex A-25珠被注入蛹内24 h后的被包囊率高达94.00%。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早期(寄生0~2 h后)不影响寄主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寄生后期(寄生24,48 h后)杨小舟蛾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受到较大影响。γ射线辐射处理的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蛹包囊能力的变化与正常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蛹相似,随着寄生后时间延长而下降。白蛾黑基啮小蜂毒液对杨小舟蛾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8.
Zhu外聚姬小蜂Eulophus larvarum是首次报道寄生于杨扇舟蛾,分月扇舟蛾C.anastomosis,榆剑纹夜蛾Acronicta hercules Felder等幼虫的一种体外聚寄生蜂,一年4代,以蛹随寄主所在的叶片落地越冬。该蜂只能在刚刚蜕皮的寄主上产卵寄生。据野外调查寄生率为30%以上,可人工繁育,量种有应用前景的寄生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柞蚕蛹繁育周氏啮小蜂过程中坏蛹病原菌的传播机制,本文设计了9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坏蛹病原菌传播的媒介;坏蛹病原菌不能通过空气传播,也不能通过接触传播;降低坏蛹率的关键措施是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成蜂及其产卵器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10.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杨忠岐 《林业科学》2000,36(6):119-12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 (膜翅目 ,小蜂总科 :姬小蜂科 )是寄生美国白蛾 (Hyphantri acuneaDrury)的有力天敌 (杨忠岐 ,1 989) ,内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为了人工大量在室内饲养繁殖这种寄生蜂用于防治 ,就必须搞清楚它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以指导饲养实践。为此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1 材料和方法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为内寄生性 ,因此 ,分别研究它的卵、幼虫及蛹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比较困难 ,故我们只对其从卵产入美国白蛾蛹中后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优势天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成功研发出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中间寄主的工厂化生产技术。笔者介绍白蛾周氏啮小蜂工厂化生产及林间应用涉及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释放技术及应用现状,提出研究天敌复合体、测试常用农药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安全性和优化林间释放技术等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优化白蛾周氏啮小蜂生产工艺,为提高繁育效率和防治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14.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体内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蜂的林间释放最佳效果,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出蜂时间、出蜂孔数、出蜂蚕蛹的数量、出蜂后的存活时间、林间释放等内容进行了观察,总结出了在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5.
在发生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结果表明,2种害虫的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烟台地区几种阔叶树食叶害虫各虫期的天敌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各种天敌33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0种、寄生性天敌23种(包括真菌2种)。舟蛾赤眼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寄生蝇类是优势天敌种类,对控制杨扇舟蛾、杨雪毒蛾、美国白蛾等食叶害虫种群数量发挥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两种寄生螟蛾科害虫的跳小蜂,即采自越南河内寄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螟克角胚跳小蜂Copidosomopsis nacoleiae(Eady)和采自山东泰安寄生刺槐谷蛾Hapsifera barbata (Christoph)的三节角胚跳小蜂Copidosomopsis trisegmentis Xu,sp.nov.新种。对新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柞蚕蛹作为中间寄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室内大量繁育,探讨季节性等客观因素对此生物天敌在繁育过程中寄生率、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下旬~6月上旬所繁育的周氏啮小蜂保存率较高,而7月上、中旬所繁育的周氏啮小蜂保存率相对偏低。控制温湿度、注意通风等尤为重要,能达到较好的繁育效果,取得预期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了了解其在释放利用后能否保持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研究了这种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通过调查 ,明确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种类 ,并研究了这些寄主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这些寄主中的寄生率和出蜂量、雌雄性比等。结果表明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有 7种 :美国白蛾 ,大袋蛾 ,柳毒蛾 ,榆毒蛾 ,国槐尺蛾 ,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白蛾周氏啮小蜂年发生 7代 ,而美国白蛾年发生 2代 (部分年份可发生 3代 ) ,小蜂除寄生这 2代(或 3代 )美国白蛾蛹外 ,其余各代在这些转主寄主蛹中寄生。这些转主寄主的蛹期和美国白蛾的蛹期在 1a的生长发育期中相互衔接 ,小蜂可转移寄生在这些寄主上 ,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对各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柳毒蛾和美国白蛾上的寄生情况比较分析 ,发现该小蜂在不同地点的寄生情况差异不显著 ,说明这种小蜂的分布比较广泛 ,种群数量比较稳定。研究还表明 ,绿化树木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转主寄主的种类和数量 ,从而能够使小蜂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释放后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黄二星舟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二星舟蛾Lampronadatacristata(Butler)是栎类树木的重要食叶害虫,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林地表土层内越冬。幼虫共6龄,其头宽和体长的增长符合Dyar′s规律。雌蛹量与携卵量,产卵量呈线性相关、成虫趋光性强,灯下成虫时辰变化规律:雄蛾为“单峰型”,雌蛾为“双峰型”,成虫期灯诱、幼虫期航空化学防治和烟剂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