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哈尔滨地区,在宽行距情况下,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早熟品种丰收11,棵矮单株生产潜力低,每平方米50~70株的较30株的增产11.7~12.8%,而中熟和中晚熟品种,每平方米则以25~30株为适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缩小行距有很大增产潜力,增产的幅度是7.4~13.8%。缩小行距后,相对延长了株距,使个体获得良好生育环境,促进增产。穴播主要在肥水充足的高产栽培条件下,能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增产幅度为4~14.6%。通过合理密植和合理群体摆布,使个体达到良好生育,并保持优良的群体,因而达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
张身强 《中国棉花》2001,28(5):21-23
春夏棉间作复合群体高产高效栽培是创公顷(皮棉225kg)高产的途径之一,属于"资源利用型"和"主物技术型"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技术类型,科技含量高.而合理配置两品种的密度是春夏棉间作复合群体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实现创高产目标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关键.1998年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中棉所27密度以每公顷8.0万株.中熟品种苏棉8号密度以每公顷4.5万株为宜,两品种合计群体密度12.5万株.皮棉产量合计1710kg,在不同的密度配置处理中最高.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愈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4种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保证芝麻亲子代遗传最大相似性的前提下有效的群体种植方法和群体大小。结果表明,大田高杆作物隔离种植方法因遮光和易引诱昆虫传粉,不宜作为芝麻种子繁殖更新的方法;大田非隔离种植在去杂提纯的条件下能较好地保证芝麻亲子代遗传相似性。有效群体一般为种植群体的50%,隔离种植群体以大于50株为宜,非隔离种植群体以大于25株为宜。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法国CIRAD和中国云南的高产栽培方案进行的比较试验表明,花生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不同变化,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云南,花生产量达2500.0~3083.3kg/hm2时,花生高产群体密度以27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宜机收玉米在重庆阴湿寡照环境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实现玉米高产、高效,以渝单30和先玉1171为材料,在30000、45000、60000、75000、90000、105000株/hm26个密度下比较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茎秆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玉米品种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倒伏率、倒折率上升,而植...  相似文献   

7.
以平展型玉米品种和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材料,2012~2013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研究密度调控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冠层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年玉米灌浆期均出现中度干旱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均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密度和群体生长速度、果穗生长速度和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关系。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平展型和紧凑型品种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5.4万株/hm~2和6.3万株/hm~2。相对于平展型品种,紧凑型品种平均群体生长速度和穗生长速度可以在更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达到峰值。紧凑型品种在协调个体与群体适应性方面强于平展型品种,更容易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作物生长分析法研究棉花 2个类型品种(系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动态变化 ,分析不同群体干物质的积累。结果表明 ,中熟品种生物量积累总量以密度为每公顷 7.5万株高于 6万株 ,但 6万株密度处理的经济产量较高 ;短季棉品种生物量积累总量和经济产量以密度为每公顷 9万株明显高于 6万株。  相似文献   

9.
蓖麻不同种植密度对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试验表明,蓖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群体产量有一定影响。2000~2100kg/hm2的蓖麻高产群体指标以密度33000~43700株/hm2,灌浆成熟期株高230~240cm,花果期叶面积系数2.0~2.5,开花期净同化率7.9~8.4g/m2·d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种植密度是影响群体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油菜品种区试和生产推荐的种植密度一般为30万~45万株/hm2,但因天气和土壤条件较差,会影响油菜出苗。长期以来,油菜种植农户形成了大幅度增加播种量的播种习惯,如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农户播种量达7.5 kg/hm2,出苗密度达到180万株/hm2以上,现有品种是否适应这种超高密度种植尚不清楚。本研究参照农户种植习惯,对54个油菜品种(系)按随机区组设计,模拟生产超高密度群体,分析不同油菜品种在超高密度种植下的收获密度、主要农艺性状差异、产量及产量构成等重要性状。结果表明,超高密度直播下品种的无效单株密度、分枝角果数、有效单株密度和产量等性状遗传变异很大,其中株高、每角粒数、单株地上部重、有效单株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的平均产量增产达67.6%,平均有效单株密度、单株地上部重、株高、茎粗、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有效单株密度、角粒数和单株地上部重与产量的关系达显著水平,其中有效单株密度对产量的...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优化栽培群体形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高产栽培管理指标化、数量化提供依据,以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材料,通过五元二次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春小麦在高产优化栽培措施下株高、分蘖数、展开叶片数等群体形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群体主要形态指标与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早熟春玉米杂交种龙单20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单20(黑334)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交系HR25为母本,龙抗1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早熟春玉米品种.1996~2002年在各级各类试验及生产中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好等特点,产量在8 500~9 000k/hm2,适宜在早熟春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以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麻的播法与密度以窄行条播(7.5或3.75厘米行距),每亩留苗8—10万株为宜。因为单株营养而积大(66—83平方厘米),个体与群体发育协调一致,株高7—8尺,麻茎中部粗0.6—0.8厘米,现蕾前后的叶面积系数5—6以上,在合理供给水肥条件下,一般亩产纤维300斤左右,高的可达400斤。  相似文献   

15.
玉米套作大豆模式复合群体高产高效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豆品种南豆12,在玉米套作大豆模式下,对影响玉米套作大豆复合群体产量效益的带宽比、播期、群体配置3个主要因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窄行40 cm、宽行160 cm为玉米套作大豆最优带宽配置;在与早熟和中熟玉米套作时,6月18日是南豆12获得高产的最适播期,与迟熟玉米套作时,6月26日是南豆12获得高产的最适播期,玉米套作南豆12的适宜播种期以玉豆共生期控制在42 d以内为宜;玉米6万株.hm-2、大豆9.9万株.hm-2是玉豆两季作物双高产高效的最优复合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16.
濮单4号是濮阳农科所1995年育成,组合为9401×9212.该组合属中熟品种,需≥10℃积温2400℃·d左右.在1995~2000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且粮饲兼用,该品种适宜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夏播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5.25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6.0~6.75万株。  相似文献   

17.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2008年在高产田内较大密度处理范围(22500、45000、67500、90000、112500株/hm2)分析玉米品种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密度群体(90 000株/hm2)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22500株/hm2)和超高密度(112500株/hm2)群体。各密度下群体子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高产密度的群体子粒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超高密度。不同密度群体子粒活跃灌浆期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子粒灌浆速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其次为线性灌浆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后者与前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对提高群体产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单8806玉米品种9个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陕单8806夏播高产适宜密度为67 500~75 000株/hm2。群体库源比值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库源比值大于1.5时(75 000株/hm2),源供应能力开始下降,产量显著减少。吐丝期叶面积系数保持在5.1左右时,群体内各层透光率适宜,受光态势良好,产量最高。随着密度的增加,前期的群体光合势增加,当密度过大时,吐丝25 d后的群体光合势下降。因此,合理密植、保证适宜的群体叶面积系数和良好的受光态势、维持库源性状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是获得高产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品种吉单50产量构成指标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臧薪宇  任禾  李强  高红军  彭畅 《玉米科学》2012,20(4):114-117,121
以先玉335、郑单958高产品种为对比材料,分别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桦甸)和中部地区(公主岭)进行吉单50玉米新品种在超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指标及超高产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吉单50具备高产潜力,在最佳肥水供给条件下,最适密度范围为7万~8万株/hm2,群体叶面积指数高达6.0~6.3,最高产量为14 113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