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1989年我县大面积的丝茧育遭受了微粒子病的重大裘击,春、秋两个生产季节中,全县有23个乡11302张蚕爆发了微粒子病,减收蚕茧5500担,蚕农经济损失近300万元,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我场蚕种生产也面临微粒子病的严重危机。1986年到1989年4年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狭义而言是由病原体——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寄生引起的一种蚕病。除 Nb 外,据报导七十年代初期起已直接从蚕(或蛾)体发现分离到多种新的微孢子虫类型。微孢子虫种类不同,其超微结构、增殖样式不同,对蚕的致病力、寄生组织亦有差异。对此,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不少研究,也获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6.
陈正余 《中国蚕业》2006,27(2):52-54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母体传染)而使蚕感染病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世界各养蚕国均把该病列为国家检疫对象。安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家蚕微粒子病浸入后,来势猛、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会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经过10年的全面防治,2000年以后虽然对微粒子有所控制,但仍然存在着潜伏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把微粒子病控制在最小范围,以保证安康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现对安康市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同行共…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引起的毁灭性传染病,传染途径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两种方式,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消毒和药物治疗,物理防治方法以温汤浴种、高温浸酸和热空气法等相关的热处理方法为主。文章对前人在热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今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我国蚕种生产主产区家蚕微粒子病危害逐渐增多,四川特别严重。1988年烧毁超毒毛种50多万张,1989年烧毁超毒种达到100多万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重视,大家都在探索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的原因。去年省蚕种工作会议指出三条主要原因:1.原种带(漏)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 1991年,我省蚕茧生产再创解放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发种38.38万张,产茧量突破万吨大关,外贸创汇4000多万美元。然而在这大好形势下,同时出现了微粒子病扩散蔓延的严重局面。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原虫经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而寄生于蚕体内所造成的一种传染性蚕病。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益,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 家蚕微粒子病属国际性检疫病害。我省自1989年发现以来,病势迅速蔓延。去年经我站检验,全省销毁超毒蚕种达10万多张。农村丝茧育从陕南主产茧区到陕北零散产区均有微粒子病发生。该病对我省蚕业生产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而防治的关键措施是认真进行蚕种的微粒子病检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在印度karntaka地区蚕病的发生率进行了三年的调查,调查最初是在1983年3月在五个地方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有3032组不同的蚕业专家用30286个幼虫标本(都已感病)对血液和中肠涂片中不同病原体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表明,细菌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占总病的57.22%,质型多角体病次之,占27.88%,核型多角体病占5.00.%,原虫病占2.32%,白僵病占0.48%。  相似文献   

15.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胚种传染和蚕儿食下病原性微孢子而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在家蚕一生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蒋满贵 《广西蚕业》1997,34(2):58-59
家蚕微粒子病曾因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以致命性的打击而出名。此病在今天也还是养蚕中危害严重的蚕病。其感染途径有患病雌蛾产下带毒卵,通过母蛾传染给蚕卵的胚种传染;以及病蚕排出带微粒子孢子的粪便,与蚕座内的桑叶一起被健康蚕食下,从而传播给健康蚕的食下传染两大种类。由于微粒子病毒可通过胚种传染,因而要进行母蛾检查,因此对含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按规定要进行淘汰。昭和43年以后,为了省力化.改一蛾区检查为14~30蛾一批的检查,即转变为集团母蛾检查。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是防控该传染性病害流行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建立和实施在我国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改进与发展该技术对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发展过程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厘清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主体与责任,构建良性竞争体系是基础;构建技术性和经济性符合生产实际的检测技术及配套抽样技术是关键;解明家蚕微粒子病蚕座内流行规律,以及科学设置风险评估参数是核心。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与良种繁育关系最密切的传染性蚕病,曾在法国、意大利等国流行,欧洲蚕业因此而一蹶不振。目前,世界各国均将微粒子病列为检疫对象。近年来,我国本已得到控制的家蚕微粒子病又有重新抬头的现象,这对目前严竣的蚕桑生产形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已成为稳定蚕桑生产的当务之急,应坚决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谈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裕兴 《中国蚕业》2002,23(4):38-39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2种感染方式,与此相对应,微孢子虫的水平传播即以空间方式的传播,主要表现为桑叶食下传播、蚕座互感传播、昆虫交叉传播等3种方式;垂直传播即以时间方式的传播,主要表现为病原留存传播和蚕卵胚种传播2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控制住这些传播方式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微粒子病的2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