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湖北长阳县榔坪镇八届人大代表在镇八届三次会议上递交了—份关于在全镇范围内彻底清除零星刺柏树及阻滞外来柏树重新流入保护湖北资丘木瓜的提案。这是镇人大代表认真履行代表职能,发挥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作用,保护长阳县榔坪镇3333.33hm^2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湖北资丘木瓜。  相似文献   

2.
梨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曹炎成(浙江龙游县农业局,324400)前几年我县梨锈病暴发,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有的果农毁梨改种。我们于1991年~1992年进行了梨锈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梨锈病发病规律据观察,我县柏树上梨锈病病菌冬孢子角一...  相似文献   

3.
皱皮木瓜园的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清江流域的长阳县是著名的皱皮木瓜药材产区,现有面积已超过 1 300 hm2,产量 125万 kg,产值 2 000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栽培方式的改变,皱皮木瓜病虫害综合防治上升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本县皱皮木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站对占全县 80%产量和面积的榔坪镇木瓜病虫害进行了普查,明确了制约皱皮木瓜生产的病虫害主要发生种类,确定了主要防治对象,落实了综合防治措施。 1皱皮木瓜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普查发现,桃小食心虫为本县普遍发生的木瓜果实害虫,发生面为 100%,虫果率 62%,严重的达到 90%,经济损…  相似文献   

4.
核桃长足象在长阳县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江文 《植物保护》2001,27(4):51-51
核桃长足象 (AlcidodesjuglansChao)又名核桃果象甲、核桃甲象虫。近几年来随着核桃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部分产区果农粗放管理造成核桃长足象暴发蔓延 ,导致核桃年年减产。 1997、1998年因核桃长足象危害 ,长阳县榔坪、乐园、贺家坪等乡镇核桃减产约 50 % ,局部地方出现绝收。核桃长足象只危害核桃 ,寄主专一 ,以幼虫危害最严重。幼虫在核桃果内取食种仁 ,果实未长大就脱落 ,受害轻的果树落果 2 0 %左右 ,严重者果实全部脱落绝收。成虫啃食嫩叶、嫩梢及幼果皮 ,对生产造成危害相对较轻。在长阳县榔坪镇 ,核桃长足象一…  相似文献   

5.
张熙 《植物医生》2008,21(3):27
梨锈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又名赤星病,俗称"羊胡子".它不仅对树枝造成危害,而且还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危害柏树、山楂、海棠等,其发生与梨树长势和温度及周围柏树种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綦江区皱皮木瓜现有病虫23种,为害树根、枝干、树叶和果实。目前已造成严重为害的有炭疽病、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桃蚜、黄刺蛾、梨冠网蝽、棕色鳃金龟等,它们在同一地点的复合为害,影响木瓜的生长,造成木瓜减产。  相似文献   

7.
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远隔或砍除中间寄主——桧柏树;但在用桧柏绿化的地区,这种方法是不适当的。作者于1961年3月上旬在江西梅岭地区,试用DDT乳剂及柴油等喷布桧柏树,以铲除病菌的冬孢子角。结果表明5—10倍的25%DDT乳剂效果很好,喷布后  相似文献   

8.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核桃长足象甲 (AlcidodesjuglansChao)又名核桃果象甲、核桃甲象虫。 1 997、1 998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西部的榔坪、乐园、贺家坪等乡镇核桃产区暴发为害 ,减产约 50 %,局部地方绝收。核桃长足象甲只为害核桃 ,寄主专一。成虫、幼虫均能为害 ,以幼虫为害最严重。幼虫只为害果实 ,取食果仁 ,造成早期落果 ,轻者落果 2 0 %左右 ,严重时全部落果。幼虫为害的果实 ,始终不变形。成虫啃食嫩叶、嫩稍及幼果果皮 ,不造成大的为害。核桃长足象甲在长阳县 1a发生 1代 ,以成虫在背风温暖的杂草间或表土内越冬。室外观察成虫 4月中下…  相似文献   

10.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我国玉米南方锈病重发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暴发年份经常造成严重损失.2015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等地大流行.通过对比玉米南方锈病近年来全国发生概况和当年病情区域分布差异,总结了2015年玉米南方锈病具有发生面积大、程度重、发病时间集中、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发生差异大等特点,分析了强度大、范围广的台风,夏末温凉、多雨的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差和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南方锈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了加强流行规律研究、主动预防措施和防控技术普及等监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荣华 《植物保护》1984,10(5):38-38
我县秋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zr-hizi Sydow)自1972年开始引起重视,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严重减产,早发重病年减产4—5成,中发年减产2—3成,不但产量下降,而且豆品质也变差,因此防治锈病是提高秋大豆产量的关键。我们从1973年开始对秋大豆锈病发生的有关条件,菌源、寄主、气候三个因素进行观察,未发现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锈病是长顺县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30%.大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以往在长顺县防治小麦锈病都用三唑酮.药剂较为单一。为筛选防治小麦锈病的其他药剂.以达到药剂交替使用目的,2009年笔者采用20%戊唑醇·烯肟菌胺进行了田间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枣锈病 [Phakopsoraziziphivulgaris (P·Henn .)Diet.],危害枣树 ,造成大量落叶落果 ,严重时绝产绝收 ,经济损失惨重 ,枣锈病防治应采取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清除越冬苗源 ,抓好“三肥”、“四水”管理和化学防治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鸣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0,26(2):32-35
小麦锈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 ,它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 ,常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选育并合理利用抗锈品种是控制小麦锈病大发生、保护小麦生产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自Biffen(190 5)证实小麦抗锈病遗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和Stakeman(1917)发现小麦秆锈菌的生理专化现象后 ,小麦抗锈育种得以蓬勃开展。目前 ,国际上已正式命名了 2 5个抗条锈病基因、4 6个抗叶锈病基因和 4 1个抗秆锈病基因。这些抗锈病基因的利用 ,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小麦锈菌的高度变异性 ,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16.
正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Tetradacus)minax(Ender-lein)隶属于双翅目,芒角亚目,实蝇科,果实蝇属,大实蝇亚属,是为害柑橘、柚类的重要检疫害虫,也是国际检疫性害虫之一。国内也只有部分地区是疫区,柑橘大实蝇的为害严重制约丰都县柑橘产业的发展,使疫区的产品无法外调,而且柑橘大实蝇发生为害面广,果农又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疫情难以控制,对柑橘造成严  相似文献   

17.
合理施肥可以使作物得到充足的营养,生长健壮,最终能够获得高产。但是过多的施氮肥也会使作物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危害严重,造成作物减产。这是因为大量施用氮肥常使细胞增长过大,细胞壁变薄,汁液多,植株柔软,易受病虫侵袭。过量施用氮肥能诱发各种真菌病害,如小麦褐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这些病害在磷、钾用量低时更为严重。与氮相反,增施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特别是对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抗性。这是因为钾既能使细胞壁增厚,阻止或减少病菌的入侵,又能促进作物体内游离的氨基酸、单糖等低分子化合物转…  相似文献   

18.
黄早四系统的自交系是河北省玉米杂交制种的骨干亲本,具有亲本配合力好,抗病毒病、锈病和大小斑病等特点。但近年来在抽雄、吐丝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严重感染玉米黄斑病(Curvularialunata(Walk)Boed.)。病株授粉后叶片布满病斑,提前...  相似文献   

19.
<正>由豇豆单胞锈(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我国小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1,2],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3]。当前小豆锈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存在残留、破坏生态等弊端。因此寻找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外源诱导剂诱导植物抗性是一种潜在的病害防控措施[4]。目前,已有超过30种的植物被证实可被诱导产生抗病性[5]。但在诱导小豆抗锈病方面的研究报道尚  相似文献   

20.
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了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南方锈病在广州鲜食玉米产区的发生动态,并测试了锈病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几种药剂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生产期间持续危害,7月份和11月份发生最严重,发病率近100%。锈病危害直接造成鲜食玉米果穗净重降低,重度危害(危害严重度50%)比轻度危害(危害严重度30%)折合每667m2产量减少47.6kg。化学药剂对南方锈病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25g/L氟环唑SC和250g/L吡唑醚菌酯EC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后锈病危害严重度比对照分别降低63.04%和57.21%,可挽回产量损失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