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新  薛万军 《作物研究》2000,14(4):22-25
用抗性不同(抗、高抗、中抗和不抗)的16个大豆品种,组成17个杂交组合。以其杂种二代为材料,研究其褐斑粒率与病毒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及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毒是籽粒发生褐斑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褐斑率大小与病害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组合内,褐斑率与百粒重呈负相关,褐斑率高的品种,脐色一般较深,生育期越长,褐斑率越大,在育种中选择低褐斑率品种作亲本时,相关性状也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2.
通过接种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3和SC7,对5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及种粒抗性(包括种粒斑驳抗性及种传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2份大豆品种(SD1112和驻豆11)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抗病。对SC3和SC7具有种粒斑驳抗性的材料分别为4和3份,接种两个株系后的大豆品种(系)的平均斑驳率分别为44.98%和49.42%,其中A3、SD1112和SD1108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种粒斑驳抗性。所选大豆品种(系)对SC3和SC7株系的平均种传率分别为1.47%和1.22%,对上述两个株系具有种传抗性的大豆品种(系)分别为19和29份。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豆品种对SC3和SC7株系的种粒抗性,为SMV种粒抗性育种工作拓展了种质抗源。  相似文献   

3.
用抗性不同的(抗,高抗,中抗和不抗)16个大豆品种,组成17个要交组合,以其杂种二代为研究材料,研究其褐斑率与病毒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及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毒是籽粒发生褐斑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褐斑率大小与病害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组合内,褐斑率与百粒重呈负相关,褐斑率高的品种,脐色一般较深,生育期越长,褐斑率越大。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5、1986和1987三年内,应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8个大豆品种和24份大豆品资材料对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说明参试大豆品种和材料对PMMV和PSV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PSV高抗的占参试品种和材料37.5%,明显高于对PMMV高抗的品种和材料(占9.7%)。荆784对PMMV和PSV均表现高抗。豫豆2号和跃进5号对PMMV高抗,对PSV中抗。自PMMV田间抗性鉴定圃大豆病株种子长出1253株幼苗中,没有发现PMMV种传现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省夏大豆不同抗性品种(高抗、中抗、不抗)组成9个杂交组合,对其F4、F5世代的单株采用叶部摩擦法按种Sb、Sa病毒株系,调查受害程度,褐斑粒度,并计算相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合F4、F5的病级与褐斑率的相关性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其平均相关系数从-0.209-0.675^[**]。F4代应对大豆花叶病的抗性进行严格选择,F5仍需进行抗病性选择。绝大部分组合的种子褐斑粒率与病级指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杂种后代能产生超亲现象。一般而言,要得到抗性强的植株,其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为高抗。其遗传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1981—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SMV)、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和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的抗性鉴定。结果在957个品种抗花叶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81个,占4.5%;在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对霜霉病免疫的品种有143个,占10.8%。所有参加鉴定的品种,没有对三种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病和霜霉病的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在所有参加鉴定品种中表现抗花叶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已收入大豆品种资源目录。可做为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7.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豆感染SMV3后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化不大,感病品种两指标含量明显提高,二者动态变化也明显不同。抗感病品种类黄酮配基组成相同,接种SMV3后,感病品种增加了P3配基,部分缺少了P4配基。大豆中总黄酮、总多酚的动态变化及黄酮配基的组成与增减均可作为鉴定抗感病品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豆抗感病毒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星华  陈宛妹 《大豆科学》1991,10(2):149-152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强。可见,大豆抗、感病毒病不同的品种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对SMV不同毒株抗性反应与种粒斑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两个致病力不同的毒株(SMV-y51,SMV-82-11),田间成株抗性和种粒的抗性反应,指出大豆品种成株抗性与种粒抗性受不同基因所控制,此两种抗性对某些品种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在大豆抗花叶病育种中同时要注意这两个抗性,选择双抗型亲本。对黑龙江省来说,选育抗种粒斑驳的新品种,改善大豆商品品质更为迫切。提出铁6915,铁7105,梅里特,吉林1号,7588—13,东农35等品种是良好的抗种粒斑驳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 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三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 4号、南农 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TLC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以及其它化学定性方法,分析大豆因感染SMV产生物种粒斑驳的化学组成:有种粒斑驳的种皮和大豆健种皮含有花色素、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它们的苷,也含有黄烷醇以及黄烷醇多聚物。种粒斑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含量和组成上都可显著地区别于健株种皮,其积累与感染SMV相关。按种粒斑驳的颜色箱关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斑驳可以分为有或无花色素苷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豆感染SMV后种粒多酚类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种粒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和感种粒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在人工接种两个SMV株系后,对种粒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抗种粒斑驳品种由于抗种粒斑驳基因的表达作用,总多酚和总黄酮在感染初期的增长导致了负反馈抑制作用,使后期呈现负增长。感种粒斑驳品种种皮初期总多酚和总黄酮大幅度增加,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后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4个有差异的抗病毒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组合,对10个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遺传阵列方差(Vr)和协方差(Wr)的估算表明,D82—198带有较多控制抗病等级、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完全粒重的显性基因;merit含有控制完全粒率、褐斑粒率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较多。并估算了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平均显性程度等遗传参数,感病等级和褐斑粒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7.7%和83.1%。  相似文献   

16.
Spet.  JE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3):204-213
以25份克拉克和6份哈罗索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播种时期,成熟期,结荚习性,抑制褐斑形成,抗病毒病及某些控制种皮颜色基因对大豆籽粒斑驳形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裂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时期对大豆的成熟期,大豆花叶病毒病及籽粒斑驳的严重度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从苗期到成熟所需要的日数明显减少,病毒病、斑驳粒率(PMS)和斑驳指数(MI)明显减轻。基因替换效应分析表明,tE1,E2,E3,Im和Rsv1对减轻籽粒斑驳症状具有显著的效应。当上述基因被其隐性等位基因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减少32.1%和0.205,8.8%和0.043,6.3%和0.031,27.1%和0.212,25.3%和0.156。TE1,i—k和iR对加重籽粒斑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效应,当这几个基因或基因组合被tel,i—i和Ir所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降低13.8%和0.126,28.7%和0.449,6.43%和0.115。虽然R和Dtl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表现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籽粒斑驳的形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1986—1990年,对全国10,000余份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SCN)1,3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抗SCN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128份,其中免疫的16份;杭3号小种的品种288份,其中免疫的30份;抗4号小种的11份,无免疫品种。兼抗1、3和4号小种的有4份,免疫和抗病的品种基本是小黑豆类型,多来自山西、河北,其次为陕西和山东。  相似文献   

18.
大豆低温冷害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于1985—1986年,用盆栽,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以人工控制温度的方法进行低温处理。试验结果指出:低温处理使大豆植株生长缓慢,生育时期延迟,产量下降。低温处理的温度越低,处理的时间越长影响越重。大豆花芽分化期是大豆生理上的低温冷害关键期。该阶段对低温处理最敏感,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荚数和粒数减少,空秕荚多,百粒重轻等综合因素所致。低温处理使大豆花荚败育。雌蕊遭受冷害也会阻碍结荚。低温处理大豆还使子粒加重病害。因此,必须注意防御低温冷害,才能确保大豆高产稳产质佳。  相似文献   

19.
秸秆焚烧土壤提取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秸秆焚烧土壤提取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焚烧的土壤提取液可使大豆种子活力明显下降、根系发育受阻、脂肪酸含量减少、子叶储藏物质的转化率下降、幼苗生长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