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省时省工,节肥节本,增产增效,推广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每667 m~2可节约100元左右种植成本,玉米产量比传统施肥增产10%以上。文章根据禹州市近年来夏玉米种肥同播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情况,对种肥同播肥料品种的选择及配制、总施肥量的确定、种肥间距对出苗及肥效的影响、不同播种机械应用效果等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总结,为夏玉米种肥机械同播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机械化操作实现一次性播种、施肥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为探讨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对夏玉米成产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特安排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以15-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单粒、宽窄行、种肥异位同播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是在玉米播种时,提前设置好种肥同播机械的种与肥、种与种之间的间隔距离,-次性将纯度高、发芽率高的玉米种和缓控释肥料施入田间的一种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豫北夏玉米铁茬免耕直播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曲周为例,利用AquaCrop模型和指标评价法,建立了粮食作物生长环境要素(气象、土壤等)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评价了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下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对水热资源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AquaCrop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的冠层覆盖度、生物量和产量,并能分析作物种植技术对水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2)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显著影响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在播种-拔节时期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3)冬小麦地膜覆盖和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67和0.50,产量分别增加326和972kg/hm2。说明冬小麦地膜覆盖和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可以影响作物在关键生育期内对水热资源的利用以及提高作物的产量。本研究旨在为其他作物效率和理论潜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可作为冬小麦和夏玉米因干旱、冻害以及播种不及时等原因受灾的一种补救技术,为曲周地区的作物种植技术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研发适应宿州市埇桥区玉米生产需求的玉米专用肥料和施肥技术,彻底改变农民不良施肥习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2015年在埇桥区灰古镇进行了夏玉米多种配方肥种肥同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同播是实现减肥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种肥同播即种子侧下方5 cm施省级大配方肥(24-9-12)的纯收益最高,产投比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现正值"三夏"时节,收割冬小麦,夏种秋玉米,又到了农民繁忙的季节,金正大"种肥同播"万里行活动也拉开了帷幕。近日,记者先后赶赴河南、安徽深入采访,真正去体验"种肥同播"技术是如何助农的。记者在基层调查采访中发现,缓控释肥利用"种肥同播"技术进行播种玉米,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肥料,且"种肥同播"技术服务切实惠农。一方面,"种肥同播"为农民节约用肥、用种成本,省时省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并使用这一技术;另一方面,厂商和经销商通过多种推广方式,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农民种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逐步实现机械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夏玉米双膜缓释配方肥料种肥异位同播施用方式及合理施用量,特安排本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20 cm和15 cm与间距10 cm、5 cm相比,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种肥间距以15~20 cm为宜;夏玉米采用种肥异位同播方式,亩施用40%(28-6-6,其中16%缓释氮肥)双膜缓释配方肥料50 kg与农户习惯施用普通复合肥料相比,增产效果极显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1.4粒和10.1 g,亩增产73.9 kg,增产率达13.1%,亩收入增加127.6元,增幅达18.5%。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该文根据萧县夏玉米多年生产实际,分析了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品种选择、合理密植、机械种肥同播、适时排灌、化学除草、病虫综合防治及适时晚收等增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是作物动态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邯郸市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本研究选用250 m分辨率的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IS 13Q1,经过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作物物候信息调研、典型地物时序曲线提取、建立决策树等步骤,完成2010—2016年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均集中于东部平原区;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历年差别不大;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面积提取误差平均分别为10.57%和13.40%,符合大区域作物面积提取要求。本研究为大区域范围下通过遥感技术快速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为邯郸市作物种植规划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四月维夏,六月徂暑。6月12日下午,暑热难耐,在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曹西村王龙海家的100亩刚刚收割完小麦正在待播夏玉米的田里,数台种肥同播机已蓄势待发,轰鸣阵阵。推广"减肥增效"技术践行化肥零增长随着一声令下,种肥同播机同时开播。这场景,对于王龙海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我是三  相似文献   

12.
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机械化作业逐渐取代了手工播种,实现了玉米的种肥同播。但是玉米产量的大小受播种与施肥方式的直接影响。所以要对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的应用要求进行分析。应该深入探讨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应用到的重点技术措施。为后续相关工作提示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针对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下存在耕地质量差、生产管理粗放、水肥管理技术不配套造成的水肥投入量过大、作物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次生灾害时有发生等突出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把两季作物作为一个栽培单元来考虑,依据作物与气候的时空统一性及冬小麦、夏玉米栽培生理的互补规律,统筹安排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达到小麦玉米产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该技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下,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裂区设计,4种种肥水平距离(5、10、15、20 cm)为主处理;4种施肥深度(4、8、12、16 cm)为副处理.[结果]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出苗率、根系形态和产量因子、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显著正效应,保持较高出苗率、根系形态及获得更好产量因子,进而提高产量,作用效应达显著水平.夏玉米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趋势.处理组合中,获得最高产量的为A2B2,夏玉米产量达8431.97 kg/hm2.其次为A2B3处理8426.88 kg/hm2、A2B4处理8421.27 kg/hm2、A3B2处理8414.45 kg/hm2.A2B3、A2B4和A3B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A1B1产量最低为7596.11 kg/hm2.[结论]获得较高产量的处理为A2B2>A2B3>A2B4>A3B2,这4个处理的夏玉米产量与其他处理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夏玉米异位同播较适宜的种肥间距为种肥水平距离10 cm时,施肥深度8~16 cm;种肥水平距离15 cm时,施肥深度8 cm.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研究缓控释肥全层混施和种肥同播两种施用方式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减施10%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料在棕壤和砂姜黑土上采用种肥同播的方式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产1.55%和1.77%;两种施肥方式均可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幅为28.13%~37.45%;磷肥、钾肥利用率除了砂姜黑土试验区全层混施处理略有降低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18.77%~35.78%,钾肥利用率提高22.12%~26.91%。与习惯施肥相比,棕壤试验区,两种施肥方式均能提高收益,其中种肥同播施肥方式收益较高,增收312.11元/hm~2,砂姜黑土试验区,种肥同播施肥方式增收416.45元/hm~2,全层混施处理略低,减少138.39元/hm~2。可见缓控释肥采用种肥同播施肥方式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最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量化农业高效用水重要指标,作物蒸散发(ET)是表征WUE重要参量,研究作物ET及WUE对实现高效灌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非监督分类(ISODATA)和光谱耦合技术(SMT),结合光学遥感提取2007~2016年北京市大兴区种植结构,基于RS-ET算法计算以乡镇为最小单元的冬小麦和夏玉米蒸散发,分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遥感提取面积与统计结果R2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812、0.743和18.6%、1%;2007~2016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平均ET均表现为北部小、南部和西南部高,冬小麦ET波动范围为334.18~435.61 mm,多年平均ET为392.66 mm,冬小麦ET值呈下降趋势,夏玉米ET波动范围为307.84~313.06 mm,多年平均ET为309.59 mm,夏玉米ET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兴区各乡镇冬小麦多年平均WUEET为1.41 kg·m-3,夏玉米平均WUEET为1.90 kg·m-3。研究可为区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及灌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三夏时节,骄阳似火。位处黄淮海地区的齐鲁大地,正是一年中忙碌收获、播种的时刻,抢收完这季麦子,紧接着就要播上夏玉米,但今年,山东的很多农民很从容。他们不再拿着粗笨的旧式农具弯腰掘坑播种,也不用再追肥,他们选择的是"种肥同播"技术,让玉米种和缓控释肥料同时下地。只要种肥同播机在田里一走,这季玉米便已完成播种和施肥两道重要工序。  相似文献   

19.
正河南省南召县夏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6万亩,种植模式为麦—玉轮作,播种方式为人工免耕点播或机械种肥同播,施肥在整地时底施或在3~5叶期追肥,一次完成。近年来,种植户偏施氮肥,致使氮肥用量逐年上升,但实际生产中增加氮肥施用量的增产效果已趋于平稳。不合理施肥、肥料利用率低、成本高、土壤环境等问题渐趋严重。为响应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探索南召县夏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模式,2020年开展了夏玉米氮肥减量及分期施肥试验,以期为夏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是指利用具备施肥功能的玉米播种机,调整好种子和肥料之间的合适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同时施入土壤的机械化技术。近几年,玉米缓控释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面积也逐年增大。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是打破传统播种和施肥方式的一大进步,该技术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