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大兴安岭林火历史,了解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火灾时空变化,对该地区的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的更新生长发育和今后该林区林火管理都具十分重要意义。得耳布尔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部,始建于1958年。笔者在该林业局不同地区选择6株被火烧过的兴安落叶松并伐倒。其中除一株树心腐朽查不出年龄外,最大一株为262年,最小一株185年,其余数株年龄分别为258、210、199年(见下表)。从火疤树分析,森林火灾发生在1741~1940年的200年内,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741~1800年共60年,发生火灾6次,占火疤树所记载的火灾总次数的21.4%;第二期1801~1850年共50年,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林区为我国重点火险区,经常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98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大面积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公顷,损失惨重。其中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道路网密度仅1.5米/公顷,难以阻挡大火的蔓延。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力,增加防火林带的阻火效应,增加阻隔网络密度,可大大提高控制大面积森林火灾的能力。大兴安岭林区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地带性植被。兴安落叶松成过熟林,林冠稀疏,林内阳光充足,因而易燃性杂草丛生。加上成过熟林下有大量杂乱物,遇到干旱和大风天气很容易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另外,兴安落叶松针叶每年脱落,细小密实度大,落叶形成地毡状,结构紧密难燃。故东北  相似文献   

3.
1987年大兴安岭林火碳释放及火后NPP恢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量的估算,得出在1987年林火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释放的碳量约为1.97×10~6~2.47×10~6 t;同时分别比较火烧中各树种的碳释放量和不同火烧等级下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落叶松在1987年林火中释放碳量约0.96×10~6~1.19×10~6 t,占碳释放总量的49%左右;重度火灾中碳释放量占总碳释放量的99.4%.火后乔木层的NPP恢复在21年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恢复趋势表明在火后23~24年的时候中度火灾后的乔木层NPP可达到未过火林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模拟研究不同强度的可燃物处理对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森林的火行为影响,为开展可燃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9年火险期,分别对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等天然林和兴安落叶松与樟子松人工林进行可燃物调查和清理。每种林型分别设置3块样地(20 m×20 m),每块样地再分别设置4块小样地(10 m×10 m)。对每块样地进行林分结构调查,然后对4块小样地分别进行可燃物处理,包括割除枯死灌木和草本、清理枯枝和地表凋落物等。按可燃物处理程度分为未处理、低、中和高强度处理4个等级。低强度处理后林内无易燃及枯死灌草、地表无大型可燃物(10 h),可燃物梯最小高度为3 m,中强度处理后倒木、灌木及小乔木全部清除,高强度处理后地表存留可燃物不会支持火的持续燃烧和蔓延。调查可燃物处理后的可燃物空间分布。利用可燃物特征分类系统(FCCS)分别模拟各林分在火险期内一般天气情景和干旱情景下的火行为。一般天气情景下,模型输出的指数包括地表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和火强度指标;干旱情景下,模型输出指数为潜在地表火(火强度、火焰高度和蔓延速度)及潜在树冠火行为(树冠火发生指数、蔓延指数和蔓延速度指数)。【结果】模拟结果显示,低强度可燃物处理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分别降低51.6%和42.8%,火焰高度分别降低33.6%和39.4%,平均火强度分别降低22.8%和34%;而兴安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白桦林和樟子松人工林的火行为变化不明显。中强度可燃物处理后,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的地表火蔓延速度分别降低29.4%、37.1%、79.1%、83.3%和19.7%,火焰高度分别降低33.3%、29.8%、67.2%、69.7%和38.1%。高强度可燃物处理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白桦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平均蔓延速度分别降低95.3%、97.6%、85.7%、88.9%和77.6%,平均火焰高度分别降低93.1%、93.9%、92.6%、87.6%和87.3%。干旱情景下,5种林型地表火行为指标随着可燃物处理强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P0.01),白桦林无树冠火发生,其他4种林型树冠火发生可能性及蔓延速度随可燃物处理强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一般天气情景和干旱情景下,中强度可燃物处理后,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和樟子松人工林的地表火蔓延速度均低于1 m·min~(-1),火焰高度低于1 m,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地表火蔓延速度和火焰高度分别低于人工0.1 m·min~(-1)和0.1m;各林型地表火焰高度低,蔓延速度慢,易于直接扑灭;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樟子松人工的树冠火发生降幅超过20%,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减少40%以上,树冠火发生可能降低30%。而高强度可燃物处理后,会影响森林结构及其功能,因此,针对当前主要林型进行中强度的可燃物清理,清理地表未分解的枯落物和易燃灌木草本以及树冠下空间易燃可燃物,就可以有效降低地表火蔓延速度和避免树冠火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火影响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是有效开展林火管理的基础。[方法 ]利用森林燃烧概率模拟软件(Burn-P3)模拟了北京九龙山林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林场内各林班的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和保护等级确定火影响,并考虑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林分尺度上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结果 ]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为0.035 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的10.3%和6.0%。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为2 140.9 kW·m~(-2)和3.7 m·min~(-1)。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8%和14.0%。[结论 ]研究区森林生态价值和火对环境的影响较高。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火灾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占31.8%。西部、北部及南部的落叶松林和混交林的火灾风险较高,未来需要加强针对性的林火管理。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2000-2009年林火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林火年际变化的分析,总结出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黑龙江省10年间发生的林火以人为火为主;林火发生由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即林火脆弱带的分布区域为大兴安岭、黑河及伊春部分;10年间森林火灾次数随年际时间呈下降趋势;其年均林火面积在105 hm2附近震荡;森林火灾发生所产生的危害程度,2003年和2006年危害指标最重;10年间森林火灾扑救费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中高能量火的爆发伴随着突发性、随机性和不可抗拒性,会给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并对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飞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高能量林火行为,飞火的产生往往是林火行为愈演愈烈的唯一警告。文中结合国内外森林飞火行为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飞火的产生原因,并从飞火不同燃烧阶段以及不同火源引燃机理等方面总结飞火行为研究进展,分析飞火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提高森林火灾扑救效率、减少森林火灾扑救伤亡和进一步开展飞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大洋洲主要国家之一,火生态研究历史较长且成果较多。本文从新西兰的火生态以及基于火生态的林火管理出发,总结新西兰火生态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新西兰森林火灾季节延长、发生次数增加,但该国基于火生态的长期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林火管理政策,采取相应的林火管理措施,提升防火水平,从而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新西兰的火生态研究进展能为我国区域火生态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也能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和火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该种广泛分布于东北的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具有木材细密坚韧、纹理通直、耐腐朽、耐水湿及抗压力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建筑、造船、土木工程、细木工等工程工业及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落叶松资源已显著减少,一些开发较早的林业局已出现资源枯竭现象;同时,由于落叶松分布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火源增多,每年由于森林火灾而损失的落叶松资源也是十分惊人的。比如,1987年春季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正处兴安  相似文献   

10.
丛燕 《林业科技》2012,37(4):25-26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有林区,也是森林火灾发生面积比较大的地区,而黑河地区又是我国三大重点火险区(黑、大、呼)之一,频繁的林火使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阔叶混交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鉴于这两种林型的乔木层优势树种火后胸径、树高、冠幅的变化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2017 年8 月23 日珠海市遭受强台风“天鸽”的正面袭击后凤凰山森林可燃物调查和2017 年12 月20 日发生在凤凰山森林火灾火行为变化为基础,根据台风灾害前后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变化状况, 分析了的台风灾害后林火特点,比较了不同灭火方法对灭火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台风灾害后林 火燃烧环境的改变,导致灭火的难度增加,采取以水灭火和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能有效扑灭可燃物大 幅度增加后的森林火灾,灭火效果较好。研究发现,台风灾害后导致的森林可燃物大量增加,影响林火 燃烧环境和林火行为,对于此类的森林火灾,应根据林火环境特征采取针对性灭火措施,从而提高灭火 效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智能林火标绘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优势和应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它的成效和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森林火灾自身的特点及其危害性,根据火灾发生的条件,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森林经营管护站的职责,分析了管护站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指出了目前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经营管护站森林防火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森林火行为与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火灾主要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3种蔓延形式。目前火蔓延模型主要关注于森林地表火的蔓延研究, 对一些特殊的火行为, 如树冠火、火旋风、飞火等研究极为薄弱, 而这些火行为在特大森林火灾的蔓延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往往加速火蔓延, 并对扑火人员造成生命危险。我国森林大多集中在山区, 火灾一旦发生, 由于复杂的地形、不均匀的可燃物分布、多变的局地风和林火的相互作用, 极易形成复杂的火行为。文中对森林火灾中的火行为和特殊火行为进行了论述, 讨论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森林消防大型通信指挥车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森林消防大型指挥车基本情况、系统组成和基本功能的介绍,着重阐述了指挥车在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应用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国森林火灾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世界森林火灾动态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森林火灾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文中分析了韩国森林火灾的动态特征及其相应的发生背景, 介绍了韩国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机构、科学及教育机构以及不同时期的防控对策, 提出了对我国森林防火的几点启示, 以期提高我国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森林火灾扑救中扑火队员的安全防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扑火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中, 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多种多样。扑火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艰苦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在野外, 地形陡峭崎岖, 远离交通, 危险性大, 事故发生率高。森林扑火人员经常处于恶劣的环境, 即使有各种防护装备和器材, 仍有可能在森林火灾中烧伤、摔伤、烟气中毒或受到其他伤害, 所以对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危险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对必要的安全措施给予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森林火险指数的森林火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5,(4):79-83
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DEM数据和地形图,借助GIS技术平台,选取地物类型(地类、优势树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交通区位和居民区距离作为计算森林火险指数(FFR)的主要因子,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险指数。根据计算的森林火险指数,把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类火险区,即无火险、低火险、中火险、高火险和极高火险,其中,高火险区占48.9%,极高火险区占30.2%,高火险、极高火险等级所占面积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管理提供参考,达到防灾减灾,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天然林资源状况1.1 天然林资源分布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森林类型包括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3 370万hm2 ,森林资源总蓄积为 117.85亿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