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探索研究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对常州地区大棚辣椒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同氮量施肥模式下辣椒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提高131.3 kg/亩、543元/亩,氮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追肥减氮10%处理下辣椒产量下降171.9 kg/亩,净收益与常规施肥持平,而氮肥利用率提高7个百分点。因此,从产量效益角度出发,辣椒种植以水肥一体化同氮量处理最佳;从绿色生态高效角度出发,推荐水肥一体化减氮10%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设施辣椒最适施氮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种子依据。【方法】采用“2+x”试验设计方案,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为基础,进行氮肥总量控制研究,分析氮肥对设施辣椒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优化氮区辣椒生长发育综合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高于其它处理,产量为4 560.23 kg/667 m2,纯收入11 211.17元/ 667 m2,产投比60.19。经线性模拟分析,辣椒产量和用氮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当纯氮施用量为25.9 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4 586.3 kg/667 m2。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9.56%、150.67 kg/kg、21.7%,且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适量水平的氮肥能促进辣椒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高收益,发挥氮肥的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3.
缓释肥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缓释肥在辣椒上的用法、用量及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生长势、产量、养分利用率等进行了试验,以研究缓释肥料和氮肥抑制剂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缓释肥对辣椒生长势、VC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次性施肥的情况下能提高辣椒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施96kg/667m2施可丰缓释肥比常规肥料增产8.51%,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9%、10.8%和6.6%,但在过量施肥(120kg/667m2)的情况下,辣椒产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的施肥模型,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设计合理,数据一致稳定,处理间产量结果差异极显著,优化施肥处理产量显著,70%优化氮区其次,130%优化氮区第三,常规施肥区第四,说明该区域比较缺钾,无钾施肥对产量影响显著,过量氮施肥影响其次,氮肥不足影响第三,各处理中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线辣椒产量明显增加,但是氮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进一步增加产量却下降,可见适度增加钾肥,可获得较高产量,氮肥过量又能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5.
在五个施肥水平下,探讨了6个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稻谷产量以及米质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升高。不同施肥水平下,对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75、150kg/hm2施肥水平下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下降。因此,降低施肥量可以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表现也不相同:协优57在75kg/hm2施肥水平下的农学利用率最高,达14.6kg稻谷/kg氮;氮肥农学利用率高的品种也需在适宜的施肥水平下才能体现。试验还得出:在不同的产量目标下,可选择不同的品种,以达到目标。而无论在何产量目标下,以选择协优9019风险最小。因为它的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较高。多产稻和汕优63是较耐低肥的品种。从改善米质来讲,150kg/hm2的施氮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氮肥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5个施肥水平下,探讨了6个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稻谷产量以及米质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升高。不同施肥水平下,对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75、150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下降。因此,降低施肥量可以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表现也不相同:协优57在75kg/hm2施肥水平下的农学利用率最高,达14.6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高的品种也需在适宜的施肥水平下才能体现。试验表明:不同的产量目标下,宜选择不同的品种。而无论在何产量目标下,以选择协优9019风险最小,因为它的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较高。多产稻和汕优63是较耐低肥的品种。从改善米质来讲,150kg/hm2的施氮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氮肥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增产率为45.7%-68.1%,氮肥贡献率为31.4%-40.5%,且氮肥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6-18.3kg/kg、21.9-58.4kg/kg、30.9%-51.5%和27.7-35.6kg/kg。土壤氮素依存率为41.4%-55.9%,说明水稻氮肥吸收依赖于土壤,因此通过均衡施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氮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青海省温室辣椒合理的有机肥替代氮肥比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温室辣椒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40%氮肥除了与有机肥替代20%氮肥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较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8000kg/hm~2,增产率为9.30%。有机肥替代40%氮肥,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3.18%,较常规施肥增加了0.12%,增加率为3.92%;VC含量最高,为932.42mg/kg,较常规施肥增加了99.99mg/kg,增加率为12.01%;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32%,较常规施肥增加了0.11%,增加率为9.09%。拉秧期0-60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主要集中在20cm土层;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机肥替代氮肥降低了拉秧期土壤硝态氮在0-60cm各土层的累积;有机肥替代40%氮肥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是提高温室辣椒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有机肥替代40%氮肥是该地区温室辣椒种植中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氮肥比例。建议该地区温室辣椒施用有机肥5680 kg/hm~2,配施N 170.4 kg/hm~2,P_2O_5123.2 kg/hm~2,K_2O 276.4 kg/hm~2。  相似文献   

9.
建平县玉米氮肥施用量大,中高产田亩施用纯量在20kg以上,肥效短、利用率不高,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1]。本研究以硫包膜缓释尿素为主要材料,探索玉米施肥中缓释氮和速效氮适宜的比例、用量,为化肥的零增长和减施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施氮量中30%缓释氮肥+70%速效氮肥施用效果最好,产量为862.70kg/亩,较100%速效氮肥产量782.15kg/亩增产80.55kg,增产率为10.30%,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潮土区秸秆还田下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施肥上存在氮肥过量和施肥方式不合理的现象,68%以上农户的玉米当季施氮量在330kg/hm2左右,大多数为一次性施用,造成氮肥利用率很低,施肥成本高,经济效益下降和环境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贵州省园艺所培育的优良夏秋甘蓝新品种黔甘6号在绥阳县的优化施肥参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给定的"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设计,开展了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设置了无氮、70%优化氮、优化氮、130%优化氮4个量级施氮量处理。试验结果:氨用量达到优化氮水平前,产量随氮量增加而明显增加,氨用量增加到130%优化氮水平,产量不再有效增加。建议黔甘6号在绥阳县的氮肥适宜施用总量至少要有10 kg/亩,最佳用量为14 kg/亩左右,此用量再配以P_2O_5 5.6 kg/亩、K_2O 10.3 kg/亩,能满足到黔甘6号丰产栽培优化施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尽管水稻生育期施氮量有所下降,但亩用纯氮仍在20kg左右,氮肥利用率不到30%.氮肥施用量过高,氮素利用率偏低,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造成肥料流失,致使面源污染增加.为了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2003年我们运用扬州大学凌启鸿教授研究的精确施肥技术,在惠山区藕塘镇进行了无公害精确施肥技术应用研究.精确施肥示范区面积100亩,辐射面积达2000亩,并在示范区内进行了精确施肥试验,为大面积推广这一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给优化民权县小麦的配方施肥技术提供参数,优化施肥结构,提高配方施肥质量与效果,坚持化肥减量与增效并重,助推农业提质、农民持续增效。以实现“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为目的,以周麦30为参试小麦品种,以尿素(N 46%)、过磷酸钙(P2O512%)、钾硫酸钾(K2O 52%)为参试肥料,安排了2021-2022年小麦氮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规定的磷、钾施用量的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增加,产量亦增加。最高产量的处理施纯氮量为28.00 kg/亩(折合尿素60.87 kg/亩),最高产量为561.92 kg;最佳经济施纯氮量为25.50 kg/亩(折合尿素55.43 kg/亩);最佳经济效益产量为559.20 kg/亩。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每亩纯N、P2O5、K2O养分吸收量亦呈上升趋势,但氮肥利用率在处理1时最大,为54.52%,随后呈波浪式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亩施纯氮13 kg为本试验最佳用量。该处理农艺性状表现最佳,产量最高,亩产量为2 430 kg,比不施氮肥增产184 kg,增产率为8.19%;比农户习惯施肥增产100 kg,增产率4.29%;与不施氮肥、亩纯氮用量7 kg处理、农户习惯施肥产量差异显著,与亩纯氮用量10 kg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亩纯氮用量13 kg处理收益最高,每亩收益达到10 764.6元,比不施氮肥增加收益765.6元,增收率7.66%;比农户习惯施肥增加收益684.6元,增收率6.79%。亩纯氮用量13 kg处理氮肥贡献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实现了肥料的高效利用。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亩纯氮用量7 kg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土壤pH、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全氮含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继续在繁昌县开展大棚辣椒适宜氮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不施用化学氮肥会明显降低辣椒产量和施肥效益;不同氮肥用量处理中,以优化施氮量315 kg/hm~2处理的辣椒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达到了36 644 kg/hm~2和8.34万元/hm~2;提高或者降低氮肥用量,辣椒的产量和效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不施化学氮肥处理V_C含量最高,施用氮肥后辣椒V_C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各处理V_C含量均高于500 mg/kg。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优化施氮量时达到最高;继续增施氮肥,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马铃薯2+X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获取马铃薯种植时各小区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纯氮:磷:钾=8:10:18kg/667m~2时氮肥利用率较高,施肥效益较好,而常规施肥区在667m~2施猪圈粪1200kg,复合肥50kg,折纯氮含量在9kg/667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施肥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探讨在钟祥市土壤上油菜最佳的氮、磷、钾施肥用量及配比,逐步建立适合本市土壤和作物特性的施肥模型,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2015年布置油菜"3414"试验,研究当前推荐氮肥用量(N 10 kg/亩)、磷肥用量(P_2O_5 4.8 kg/亩)、钾肥用量(K_2O 3 kg/亩)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施肥增产效果显著(不施氮除外),平均增产量为20.3~103.7 kg/亩,增幅为19.8%~101.3%。施肥增加毛收入65.1~354.3元/亩,增加投入27.5~85.5元/亩,产投比为1.3~6.7,纯收入15.5~280.1元/亩。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为5.25%~8.4%,P_1、P_2的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8.35%和15.21%。结果表明,在平衡施用其他大量元素养分的条件下,施用氮对油菜增产起到一定作用,磷肥对油菜增产作用有限,钾肥对油菜增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黄瓜优质高产氮肥施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不同肥力水平大棚土壤上设置不同氮肥供应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够提高黄瓜产量16.0%~45.8%,但每kg氮的增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黄瓜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土壤供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肥用量有利于改善黄瓜品质,而过量施氮使黄瓜果实中Vc含量降低和硝酸盐含量增加。利用修正的Stanfort施肥公式计算保护地黄瓜优质高产施氮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为清镇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广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肥料试验,摸清玉米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黄泥土玉米优化施肥(氮11公斤/亩、五氧化二磷5公斤/亩、氧化钾7公斤/亩)时氮肥的利用率为42.2%、磷肥的利用率为38.4%、钾肥的利用率为40.1%。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为减少化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作物品质,安排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籽粒较无肥区增产2 019 kg/hm~2,增产率24.5%;全肥区茎叶较无肥区增产6 624 kg/hm~2,增产率为47.9%。氮肥的农学效率为0.91 kg/kg,磷肥的农学效率为11.37 kg/kg,钾肥的农学效率为8.93 kg/kg,氮磷钾肥料的农学效率为3.37 kg/kg。氮肥的农学效率很低,说明氮肥施用过量,在玉米施肥时要大幅度减少氮肥用量;磷肥、钾肥的农学效率较高,说明磷肥、钾肥的用量不足,在玉米配肥时要增加磷肥、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