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12月3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地膜污染治理研讨会,以推进地膜污染综合防治为主题,围绕农膜回收行动、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降解地膜适宜性评价等议题开展了交流与讨论。会议重点交流了2018年全生物降解地膜评价筛选及引领性技术示范情况,对降解地膜的农田适  相似文献   

2.
数字     
正80%农业农村部在农膜回收行动2018年工作推进会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田地膜残留量明显下降,当季地膜回收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地膜污染严重地区率先实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3.
数字·声音     
正数字80%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农膜回收行动,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农膜回收水平不断提高。据悉,西北地区100个示范县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当季回收率接近80%,甘肃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用地膜使用现状及回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作为一种优越的农业增产措施,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缺乏对其有效的回收利用,导致在我国出现大量的地膜残留。地膜残留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性质和肥力,对作物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本研究剖析了我国地膜回收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海南和甘肃的成功回收机制。地膜回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让利于民,让农民对地膜残留危害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在地膜的回收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地膜回收的行列,促进地膜的合理化使用,才能确保设施农业的稳定、快速、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防控废旧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废旧地膜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如何回收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甘肃省在废旧地膜残留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基于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谁生产、谁回收""以奖代补""以旧换新""以膜易物""谁使用、谁治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地膜回收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回收难"向"可回收"转变,有效破解了地膜回收难题,以期为地膜高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甘肃省从制度体系层面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为省情相似地区废旧地膜残留防控提供了有效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制定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2018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本文作者通过对盐城市农膜生产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土壤地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主要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存在问题,综合上述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地膜应用面积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负面报导不断增加。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如何合理使用地膜,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增加地膜厚度、和加大地膜回收管理力度,有效保护土壤永续利用率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的意愿会受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各因素变量对新疆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地膜回收经验、农业收入低、耕地面积小的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的意愿较低;受教育程度高、地膜回收经验丰富、农业收入高、耕地面积大的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的意愿较高。基于此,破除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的因素障碍,要科学地引导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同时重视农户选择地膜生产者回收模式的优势和意愿。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地膜重使用、轻回收,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潍坊市地膜回收利用现状,介绍了潍坊市推进地膜回收工作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议,以期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农用地膜投入量大,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为切实做好农用残膜回收工作,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区内农膜回收现状,通过对赤峰市松山区地膜使用和回收情况调查了解,总结当地农膜使用的现状和回收率情况,分析残膜回收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赤峰市农业残膜回收问题相关政策提...  相似文献   

11.
正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2017年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  相似文献   

12.
对河北省邢台市重点覆膜的10个县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40个行政村的400户农户,调查内容包括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覆膜年限、地膜使用量、地膜厚度、地膜回收方式、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等,结合近年来全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邢台市地膜栽培技术应用历史悠久,覆膜作物品种多,使用地膜种类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黑龙港流域的县(市),以散户小块种植模式居多,大型地膜回收机械化推广难度大。2017年以来,邢台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地膜覆盖面积以年均3.87%的幅度下降,地膜使用量以4.23%的幅度逐年减少。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和地膜回收网点对地膜回收的积极性不高,地膜回收利用链条有待建立健全。指出了当前地膜回收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膜在旱作区对农业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多年来的使用,地膜回收难度大,农田残留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本文对常年使用地膜的地块作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膜残留量随年度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江苏省江阴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2018—2019年对江阴市蔬菜田地膜使用情况、地膜回收情况、地膜残留原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江阴市蔬菜田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膜残留防控对策,主要包括提高认识、严格监管、建立健全回收网络、科学引导、应用蔬菜地膜减量化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双城市由于地膜回收站、地膜加工企业匮乏,地膜回收量1600吨,回收率仅为67.4%,有很多地膜残留在地里,对耕作、作物生长、农村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应用0.008毫米以上地膜的推广、改扩建地膜回收站点和地膜加工企业的实施,地膜清理回收达85%,净化了土壤,提高了肥、水、药利用率,对实现效益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城市由于地膜回收站、地膜加工企业匮乏,地膜回收量1600吨,回收率仅为67.4%,有很多地膜残留在地里,对耕作、作物生长、农村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应用0.008毫米以上地膜的推广、改扩建地膜回收站点和地膜加工企业的实施,地膜清理回收达85%,净化了土壤,提高了肥、水、药利用率,对实现效益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十堰地区地膜使用现状和地膜回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十堰地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膜成为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田间残留大量的地膜,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现阶段残膜回收的技术不成熟、残膜回收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多,研究残膜在棉田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及相关特性对残膜回收机具的设计至关重要.以新疆昌吉市大西渠镇和阿克苏6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两地区棉田中残膜的分布情况、拉伸特性、残留量以及悬浮特性,为捡膜机理的研究与新型残膜回收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红河州地膜使用、地膜残留和回收现状进行调查,提出生产降解膜或加厚地膜,引进各类残膜回收机进行试验示范,广泛宣传残膜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农民回收地膜的自觉性等对策建议,为农业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农用地膜应用与残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31个典型县市的地膜使用、回收情况,对9个地州12种作物农田的地膜残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疆的地膜使用量较大,各县市间地膜使用、残膜回收情况差异也较大。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共同影响地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与地膜回收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其与地膜回收率无明显相关关系。新疆各地州农田残膜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北疆与南疆最高,东疆次之、西疆最少。新疆不同作物农田间残膜分布差异显著。棉田残膜是新疆地膜污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