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的达成,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新林科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重点解决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高等农林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建设和林业的新发展脱节等。为此,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对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研融合、加大本科核心课程和“慕课”建设力度的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基于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重新修订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想信念、林业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养、专业综合素质、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2.
美国林业人才培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层次林业人才培养是林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高等林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然而最近几十年来, 美国林业人才教育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某些早期的林业人才项目宣告提前结束或主动放弃认证资格; 二是研究型或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的院校在逐渐收缩林业人才培养项目, 而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的大学却在逐渐增加林业教育项目.文中简述美国林业人才培养概况, 介绍美国林业人才培养项目的发展趋势, 分析美国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美国涉林院校对林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提出我国林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东北林业大学包装工程系的视角出发,进行绿色包装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和讨论.分析包装专业高等教育在绿色包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林业院校包装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探讨林业院校包装高等教育中绿色环保教育思路贯穿渗透的必要性,认为包装教育首先要树立“绿色教育,创新教育”观念,以“打坚实基础,拓专业口径,强素质教育”为培养方向,使得林业院校培养的包装高等专业人才能在同领域竞争对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固有弊端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剖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包括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组织创新性教学内容、拓展创新型实践基地、完善创新性评价体系和搭建创新性交流平台等,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培养高质量的农业创业型人才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高等农林院校的崇高使命,也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路径。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对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但是热衷城市生活,服务基层的热情不足,追求短期效益,创业活动的层次不高。而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不健全,基础课教学的安排不规范,创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不足,配备的创业导师不强,以及社会干扰对大学生创业步伐的影响等。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采取措施,包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理念;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做实"第二、三课堂",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巩固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等,以加强农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和建立教学保障机制,树立校企合作理念,创新工学结合机制;通过校企多方位合作以及校企产权联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通过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活动。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强调人才培养的和谐性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往性,重视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从而为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域。从主体间性理论这一新视角进行分析,目前高等林业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与学生间的交互性有待提高;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教学过程方面,教育活动主体间的配合及协同性有待加强。为此,提出构建高等林业院校主体间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一,在优质资源投入方面做"加法",给与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第二,在凝练核心课程方面做"减法",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第三,在营造学生成长环境方面做"乘法",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实现倍增效应;第四,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除法",摒弃陈旧观念,破除制约人才培养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造林难度不断加剧、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强林"和"科技兴林"战略的落实等,都对我国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对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在确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基本思路、培养机制的框架等基础上,对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内涵以及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及其与协同培养机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其次,提出了协同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建议措施,包括协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推进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研究,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林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介绍了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指出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行业类的农林高等院校,在突显优势特色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存在着诸多困惑。阐述了当前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从制度建设、育人理念、实践教学、特色彰显、国际化教育等5个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6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建议:(1)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2)创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4)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5)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6)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交流渠道。希望为农林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发展森林保险的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开设"保险学"课程,创新森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培养森林保险专业人才,对从根本上解决森林保险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前瞻价值。为此,在阐述森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高等林业院校森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当前森林保险教育滞后于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的特色不明确;受理论研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投入明显不足,相关教材短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最后,从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4个方面阐述了森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并提出森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采取明确特色培养目标、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搭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高等林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完善森林保险教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慕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学习形式),为高等林业院校加强通识课程教学、宣传和推广特色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高等林业院校教师的角色职责、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学生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慕课"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应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理念;应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进程;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3.
高等林业院校是森林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从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森林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发现,从人文视角对森林的认识和探究还相当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森林文化教育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森林文化教育模式。因此,高等林业院校森林文化教育应该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要求,秉持共生性、生态性、伦理性、审美性等基本理念,积极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森林文化教育体系;二是林文融合,提升林业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三是重视价值导向,为森林文化教育塑造人文情怀;四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森林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五是注重森林体验,实现森林文化教育的生活要旨,从而逐步构建具有高等林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森林文化教育机制,为我国森林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4.
自2005年批准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等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高等农林院校各自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构建由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等组成的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突出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等,并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与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应努力实现由一元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由理论考核转向实践运用考核、由目标管理转向全程性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以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性评价;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健全考试改革的制度、组织和保障机制,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高校考试真正发挥出导向、检测和反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对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构建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林业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具有优秀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借鉴国内外机电和林业行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林业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不科学,管理人才属"流水线"培养状态,专业特点不鲜明,课程设计公式化、模式化。围绕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造就模式弊端及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和的培养过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具有的生态性、保护性、低碳性、文明性、创新性和效率性等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应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素质教育方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开拓创新理念,在目标定位方面树立复合性实用型人才理念,在培养方法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与方法论统一的理念;并在此基础,提出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对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中厂”“厂中校”“项目主导型”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学以学科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出了开展“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理念与思路;并从“光炯”创新实验班、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光炯”学术论坛、创新型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光炯”奖学金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西南大学“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突出体现了以下特色:以“光炯”创新实验班作为实施单元,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为平台,培养科研型人才;以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为保障,优化“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以“光炯”学术论坛为平台,加强名家大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光炯”奖学金作为奖励手段,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涵盖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突出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双馨”;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实践证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