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日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部分地区需警惕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当前,该省晚稻正处于秧苗期至移栽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水稻瘤矮病等病毒病的易感易发时期。据各地近期监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的传毒媒介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2016年,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显著重于常年,呈卷土重来之势,以湘南、湘西南、湘中和湘东地区较重,部分地方造成较大损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要点是"治虱防矮",关键技术是种子处理和秧田防治,工作重点是示范、宣传与培训。2017年,全省各级植保部门要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列入水稻  相似文献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09年天柱县大面积发生后倍受关注,于2010年确定了病情.通过观察与实践,提出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天柱县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气象因素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的创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为了明确气象因素与发病间的关系,提高预测能力,避免严重的损失,利用化州市2006—2014年的气象数据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实际发生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3个气象因子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影响最为关键。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回归模型为:y?=-531.9999-4.4850x1+1.0238x2+3.6891x3+7.0837x4+1.0286x5-2.8431x6,利用该回归方程对历史资料的拟合效果非常好,预测能力强,适宜于化州本地乃至粤西地区。  相似文献   

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的产量损失,开展水稻对该病的抗性机制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将为抗病品种培育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QTL-seq技术结合连锁分析定位抗病野生稻材料Y11的抗性主效QTL。结果表明,Y11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源于对病毒的抗性而非抗虫性,属于数量性状。此外,在第6染色体上SSR标记RM20148和RM20297之间检测到一个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主效QTL qSRBSDV6。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普通野生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机制,定位到一个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主效QTL。研究结果将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全国早稻由南往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中稻和单季稻大多处于移栽至返青期。据各地调查监测,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已在部分稻区开始发生。一、当前发生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目前在华南、江南部分早稻区累计  相似文献   

7.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 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赵小慧 《种子科技》2022,(1):109-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害以灰飞虱为病毒传播对象,具有传播速度快、受损面积大等特征.为有效提升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各研究单位开展了多年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找寻出了地理位置、水稻种质类型、生态地理等因素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水稻黑...  相似文献   

9.
陆金鹏 《耕作与栽培》2011,(2):61-61,64
简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霜霉病的发生特点、诊断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4日,全国农技中心印发了《当前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动态》(植物病虫情报2013年第12期)文件,通报了当前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截至目前,国内稻飞虱迁入峰期较上年偏早,迁入范围较广,迁入虫量偏多,海南中南部田间虫量高于上年同期,北部湾周边稻区田间虫量略低于上年同期;稻纵卷叶螟总体发生较轻,广西局部虫量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海南、广东雷州已有发现。境外虫源地田间稻飞虱虫量较高,与上年同期相当。  相似文献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矮化、抽穗结实困难,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不同双链RNA序列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了相应片段,结合基因沉默的方法,分别构建RNA干扰载体,并进一步将发夹结构构建入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改造后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1300-Ubi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水稻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5个含有水稻黑条矮缩病干扰片段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了部分水稻转化植株。旨在为下一步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及抗病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2.
鲁运江 《种子科技》2011,29(12):39-4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十分相似,其病症不同点是高节位分蘖及茎节部形成倒生根。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第二组成员,其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稻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简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情况及病毒特性、病毒各个编码蛋白的研究现状、应用基因工程控制病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选择不同剂量的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进行拌种。结果表明:剂量是30 g/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在播种后32 d、43 d、50d和57 d的防效分别为:90.6%、78.4%、67.9%和61.1%;同时通过防治白背飞虱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防效为76.9%。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抗性QTL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之间,曾推广的287份粳稻品种中,71.5%的品种发病率在10.0%~29.0%之间,其余品种发病率在29%以上。来源于日本的粳稻品种Koshihikari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籼稻高产品种桂朝2号为感病品种。利用Koshihikari/桂朝2号RILs群体进行抗RBSDV的基因定位,结果在第3染色体上标记RM7~RM5748之间检测到1个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来自Koshihikari的等位基因增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携带抗性位点的家系明显提高了对RBSDV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综合防治策略。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晚稻秧田期和中、晚稻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在我国许多地区频繁流行成灾。为探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动态规律并建立发生趋势预测模型,作者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发展的气象因子、介体虫量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5—7月气象因子、介体虫量与发生面积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发现8月上旬稻飞虱成虫量和6月下旬—7月上旬降水量之积(X’3)对发生面积的直接作用最大(0.9318),其次为8月上旬稻飞虱成虫量和6月中旬—7月上旬降雨日数之积(X’4),而5月相对湿度(X’1)、5月上中旬相对湿度(X’2)主要通过X’3间接影响发生面积;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y=-2.521645+0.017466 X’1+0.014457X’2+0.000050X’3-0.000296X’4。利用上述方程对2006—2016年进行回归拟合,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并对2017年进行预报,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差很小,准确率较高。利用该方程可对化州地区乃至粤西地区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南方高梁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自2010年首次在平塘县高梁作物上发现该病以来,通过3年来开展对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发生动态监测,实行种子药剂处理和防治适期等技术研究,分析认为对南方高梁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应立足于预防为主,立足于对传毒虫媒白背飞虱的防控,药剂拌种是当前防治南方高梁黑条矮缩病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性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在本地水稻上的发生逐年加重,水稻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到2011年全市发病水稻面积达2.25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2.4%。6月底7月初受害水稻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粗短、僵硬,但矮缩不明显,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时病株显著矮缩,  相似文献   

20.
曾波  兰莹  周彤 《种子》2017,(10):66-68
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上病毒病频繁发生,已对部分地区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在国家区试中已率先启动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鉴定,本译文旨在介绍当前威胁和有潜在威胁的水稻为主的谷物病毒病生物学特性、传播流行规律、病毒带毒监测技术、病毒的基因功能及其与介体互作分子机制、抗病毒新材料的创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展水稻病毒病抗性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控技术开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