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定市林地资源丰富,林下经济发展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典型模式。研究罗定市林下经济在生态扶贫中的效益,结果显示,林下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宜居建设,为此对继续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茂密的森林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的生态经济。不砍树也能致富,发展林下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双丰收的好路子。林下经济放下斧头,挖掘林下资源,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据统计,目前我国林下经济收入数倍于林木收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稳定增长,全国发展林下种植面积约1800万公顷,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5万亿元。林下经济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省政府于2013年1月5日召开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把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列为2013年重点工作,并把出台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省林业厅及各级林业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建设活动。林下经济成为建设森林云南、美丽云南的重要推进器,喊为云南建设生态业、民生林业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循环经济,是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优势和林下土地资源,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旅游等立体复合生产,从而提高林业单位面积的产值,使农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通过国有济源市大沟河林场的调查和近10 a的林下经济发展,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探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卢芯彤  孙世明 《绿色科技》2019,(17):213-214
指出了林业的经营主体森林既是一个生态体系,又是一个生产体系,森林生态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作用,但森林空间的经济生产功能却没能充分发挥。探讨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介绍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了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刻阐述了发展林下经济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发展以生态和民生为主题的现代林业的深刻意义,并结合安徽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深刻阐述了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路径、经验和趋势的有机统一,提出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需要把握的几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当前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在当前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旗帜下,林下经济实现了两者有机结合和重要突破。文章深刻阐述了发展林下经济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发展以生态和民生为主题的现代林业的深刻意义。结合安徽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深刻阐述了发展林下经济就是实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路径、经验和趋势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需要把握的几组重要关系,就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建设,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下经济是侧重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需要科学规划、科技支撑和从业者的素质提升,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逐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化体系.政府部门应做好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  相似文献   

9.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生态保护型林业经济发展之路,它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黔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推动黔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野生植被的生态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适应性强,生长稳定,生态功能强,能够增强森林的自肥能力和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植物。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加速野生植被的恢复;造林时利用造林地的原有植被;调整人工林密度,发展林下植被;天然林保护也是对野生植被最好的保护;野生植被在城乡绿化和美化中也应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林下经济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现状,并针对性提出了促进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视野下的林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种植与养殖,体现林业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渐成为支撑林区经济的重要产业.目前,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该文针对目前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在深入解读林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论述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生态学理论.依据生态学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理论,指出林下经济的发展需因地制宜,选取科学合理的模式,保护地上原有动植物、地下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确保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消除认识误区 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林下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分析,探析了是否应该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基于对林下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探析了政府在发展经济中职能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基于对林下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分析,探析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基于对林下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属性的分析,探析了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对策方面的认识误区。消除认识误区,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林下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择适合的森林经营模式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有效稳定森林生物链,提高林农收入水平.而林下经济植物复层培育模式则是集多样性经济作物共生,快速实现林业富民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破解生态保护难这一问题,使林...  相似文献   

15.
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如何适应新形势保证生态安全,发展林区产业,结合林区产业现状,立足生态促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境外采伐和森林旅游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林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祁连山地处青藏、黄土两大高原和蒙新荒漠交会地带,境内山势相对高差悬殊,水热条件差异很大。复杂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生态系统,为不同生态习性的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祁连山林区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济价值逐年上升,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林下野生食用菌资源,对于发展林下经济、落实富民兴林政策、实现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祁连山林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种类丰富。祁连山林区目前已查明的食用、药用真菌有52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的绿色朝阳产业“林下经济”是我国提出的新型森林经营生产活动概念范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业态。广义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布《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战略,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12月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明确提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并经过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的深入,林下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可以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对生态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当前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利与弊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对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议,旨在为我国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原理,阐述了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支柱,是建立和谐生态循环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变化使以木材资源消耗为主的林业传统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变以木材资源消耗为主的单一林业产业发展方式,走多资源立体生态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道路。当前发展林下经济是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笔者以福建省为例,分析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