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在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总结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团队优势、平台基地优势、项目课题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基于继续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定制培训项目,开展水产养殖技能培训,实践了农民职业技能提升效果等“12345”培育举措,取得了一定培训成效;由此,提出了拓展“三农”培训项目、联合涉农培育机构、开设智慧农业专业等“十四五”发展思路,为工科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中之重。职业院校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提出了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策略,即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技能培训、推动校企合作等,以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服务三农是农业类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以其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型的师资队伍、以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北京开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建设: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促进京郊农业产业发展;以镇长助理挂职为纽带,搭建院镇合作平台;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达到院企双赢;“专家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创农村滴灌式服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参与科技咨询服务,解决农民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职业院校应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通过优化培训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通过拓展服务路径,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力量。实践证明,将培养、培训、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合水县农广校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凝心聚力,创新工作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在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结合"三农"需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总结出"...  相似文献   

6.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职业院校应坚持"打农字牌,走行业路",坚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两个目标,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发挥农业职教品牌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中高职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势,校校、校企深度融合,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多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服务"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开发人力资源、造就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农业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农业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并在为"三农"服务中彰显特色。  相似文献   

8.
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格局,需要抓住"三农"问题之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要使农民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基本思路就是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论述及重大意义、铁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需求、对策与途径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整合,丰富农业培训结构,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专门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承担着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为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动的重大行动,农广校更应该承担起新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育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中专图书馆为发展现代农业,在开放办馆中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主动为"三农"培养基层农业推广人才、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项目,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实用人才,优化农村"有人耕地,有人喂猪"的良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实行农科教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三农”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开展科技培训等途径 ,促进农科教结合 ,服务“三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三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该研究以福建省418名农技骨干人员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存在顶层设计存在偏差、培养理念未与时俱进、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过程缺乏有效协调等问题.研究认为,观念、制度、经济等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制约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指导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分别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针对目前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农科大学生“离农”现象较多以及乡村基层干部引领乡村振兴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研究、形成可行高效的乡村人才振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形成较为完整的路径。提出培养农科大学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产业引领人才和培优乡村管理干部等举措和路径。农业职业院校作为“三农”发展的排头兵,在服务人才振兴,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条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抓起.近年来,博州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各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博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农业院校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中以其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做好对接,协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值得探讨.本研究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界定标准不明晰、土地流转难、扶持政...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本文立足于"三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以抓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对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年农场主是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现代农业的践行者。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训和青年农场主培育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以服务"三农"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创建以生产技术培训、经营管理训练、创业孵化引导、毕业跟踪指导为主体框架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央已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农村科技人才是强农强国的根本,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则是科技兴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本文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甘肃省农业科技队伍人才建设基本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乡村振兴科技先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科技培训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不同形式的培训次数也不少,但据农民反映效果却微乎其微。希望进一步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科普形式,培养农业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补齐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短板;发挥企业人才济济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