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花生间作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和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花育25号和鲁棉研37号为试材,在0.25%和0.35%土壤含盐量条件下,研究不同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含盐量条件下,棉花行数相同时,随着花生株行配比增大,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逐渐增加;花生行数相同时,随着棉花株行配比增大,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逐渐降低。相同株行配比时,0.35%土壤含盐量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较0.25%含盐量均降低。2种土壤含盐量条件下,当棉花‖花生不同株行配置为4:6时,2种作物幅宽相等,单位面积花生产量较单作降幅较小,分别为5.9%和11.4%,单位面积棉花产量较单作增幅较大,分别为23.2%和16.8%;花生产量较高,分别为3565.5kg/hm~2和2926.58kg/hm~2,棉花产量较低,分别为1966.5kg/hm~2和1788.0kg/hm~2,2种作物总产量较高,单位效益亦较高。棉花‖花生4:6等幅间作种植,年际间交替轮作,可作为棉花、花生复合种植技术的最佳株行配置。  相似文献   

3.
不同木薯/花生模式下的产量表现及其经济产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_1)、0.6 m×1.0 m(M_2)、0.8 m×(1.0 m+0.6 m)(M_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产值当量(VOE)均大于1,木薯实际产量亏损(AYLc)均大于0,木薯偏土地当量比(PLER-C)均高于木薯在间作和单作中所占的土地面积之比,即4种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且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M3间作处理中花生相对于木薯的竞争力(Apc)和花生实际产量亏损(AYLp)大于0,而经济产出则比M3单作木薯高出了237元/667 m2,总的实际产量亏损(AYL)为1.07,在4种间作处理中数值最大。故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M3木薯株行距配置的间作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研完对短果枝棉棉田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棉花的生育性状和衣分率无明显影响,对单铃重影响较小,单株结铃数略有下降,虽然棉花产量和产值略低于净作,但总产值均明显高于净作处理,以短果枝棉间作花生的处理棉花和间作产值均最高,总产值比净作增加35.37%,是短果枝棉棉男单作的最佳模式,花生的密度以157500株/hm^2为宜,间作早,迟生姜和黄豆的三个处理,棉花和间作的总产值比净作处理增加20%以上,仅次于间作花生的处理,在大面积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豫东地区棉花与花生、大豆、甘薯、芝麻、向日葵、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农艺、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间作作物株高的增高棉花的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单株成铃数、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下降;6种间作模式中,以棉花与花生间作的总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35 844.9 元·hm-2和16 497.7 元·hm-2。  相似文献   

8.
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花生生理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间作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提高花生、玉米间作综合单产的最优间作模式。设置了花生和玉米4:1间作模式(覆膜:DJ_1FM;露地:DJ_1)、花生和玉米4:2间作模式(覆膜:DJ_2FM;露地:DJ_2)、花生和玉米5:3间作模式(覆膜:DJ_3FM;露地:DJ_3)、花生单作处理(覆膜:DDHF;露地:DDH)和玉米单作处理(DDY)共9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高,而从结荚期开始花生、玉米间作的覆膜和露地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花生的净光合速率,各处理之间光合速率大小表现为DDHFDDHDJ_1FMDJ_1DJ_2FMDJ_2DJ_3FMDJ_3;花针期花生、玉米5:3模式覆膜和露地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花生、玉米间作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玉米所占比例成反比。花生、玉米5:3间作模式覆膜和露地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在各个时期均低于其他各个处理,差异显著;各间作模式下花生都出现了产量显著下降的情况;花生、玉米4:2间作模式的玉米产量较单作玉米下降了24.9%,下降不显著。按照当年山东省粮食收购价格计算花生和玉米的收益花生、玉米4:2间作模式的覆膜处理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间作处理。认为4:2间作模式覆膜处理为花生、玉米的最佳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清种玉米为对照,设计玉米/大豆4∶2间作,在间作区内实行3年轮作处理,对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前期间作玉米株高和叶面积高于清种,后期间作相对较低,差异不显著。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均高于清种,差异极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中,间作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均高于清种,差异显著;穂粗、穗行数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单纯比较玉米产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的单位面积子粒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地上与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设置三种不同隔根方式,研究不同根系分隔、不同边行对花生及棉花功能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棉花间作降低了花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且越靠近棉花行降低越多。在生育后期,与单作相比,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降低4.62%~7.71%,尼龙网隔根与塑料布隔根处理较无隔根处理分别降低4.36%、3.24%;花生/棉花间作增加了棉花功能叶片SPAD值,越靠近花生行增加越多,隔根降低了棉花叶片叶绿素SPAD值。与单作相比,间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5.39%~10.12%,尼龙网与塑料布隔根处理的花生净光合速率与无隔根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18%~5.00%、1.02%~3.36%,各处理表现为单作花生(hd)花生间作不隔根(w)间作塑料布隔根(s)间作尼龙网隔根(n)。各处理内部各行随着遮荫程度的减小,净光合速率增加,表现为边1行边2行边3行。间作增加了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CO2浓度,间作棉花的净光合速率较单作增加24.42%~51.93%。塑料布隔根处理消除了花生和棉花根系的相互作用,间作棉花的净光合速率略有降低,但仍高于单作,与不隔根处理相比降低了14.67%~17.55%,各处理表现为间作不隔根(w)间作尼龙网隔根(n)间作塑料布隔根(s)单作棉花(md)。间作不同隔根处理间具有明显的边行优势,表现为边1行边2行,且根系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