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9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2.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 1毒株 ,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 ,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 ,生物学试验表明 ,该病毒属于强毒株 ,其致病指数分别为 :MDT =90h,ICPI=1 2 7,IVPI=1 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 1 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 4周龄非免疫雏鸡 ,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 ,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3.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1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病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子1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4周龄非免疫雏鸡,肉乳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4.
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PF鸡胚,从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鸽Ⅰ型副粘病毒(PMV-Ⅰ)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5.
6.
2005年在山东地区部分肉鸽养殖场出现鸽子大量死亡现象,从死亡鸽中分离到三株鸽Ⅰ型副粘病毒(SD05027,SD05028,SD05029),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69h,69.6h,81.6h;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31,1.43,1.48,证明此次分离的三株病毒株均属速发型新城疫病毒。应用RT-PCR技术对F基因重要功能区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序列(112R/K-R-Q-K-R-117F)与新城疫强毒在这一区域的序列相符。与多株已报道的NDV参考株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进化树分析,将其鉴定为基因VIb型。  相似文献   

7.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鸽I型副粘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分离的对鸽有致病性的4株禽副粘病毒通过电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100 ̄450nm,表面有纤突;能凝集鸡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新城疫病毒(NDV)和鸽I型副粘病毒(PPMV-1)阳性血情所抑制;接种1月龄乳鸽能使其发病,出现明显症状和病变并有死亡,接种1月龄SPF鸡不发病;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上生长,并能产生细胞病变(CPE);对高温敏感,在55℃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鸽业亦蓬勃发展,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疾病,其中,鸽新城疫是危害养鸽业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鸽新城疫(ND)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又称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尤其是乳鸽感染本病易大批死亡,青年鸽和种鸽也会发生死亡。本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发病迅速,病死率可达30%-60%,有时甚至可达80%。在国内许多地区也时有鸽群发生新城疫的报道。而且在许多肉鸽饲养场呈暴发流行,是严重危害养鸽业发展的头号疾病。为了查明原因、保护养鸽业的发展,我们从发病鸽场采集到了典型病料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鸽Ⅰ型融粘病毒(PPMV—Ⅰ)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从江苏某地患病鹅群的脑、脾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且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和中和,不能被A(IH5亚型与H9亚型)和EDS-76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症状和病变。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对该病毒株F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强毒型鹅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并暂命名为HQ-06。采用分离株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有良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2.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3.
利用SPF鸡胚传代的方法从北京、天津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研究证实两株病毒能凝集鸡红细胞,且这种凝集效应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EID50、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两分离株均为鸽Ⅰ型副黏病毒中等毒力毒株,分别命名为L18、TJ11株,分离毒株对8周龄鸽有很强的致病性。用2个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分离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性,为该病的疫苗防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鸽I型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就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国内外发生历史、流行特点、病原特性、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免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整理,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制工作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8月,湖北某种鸭场免疫过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的产蛋鸭出现产蛋下降症状,1周内产蛋率锐减50%左右,发病率达30%,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腹泻,或产软壳蛋、畸形蛋、沙壳蛋等劣质蛋,成年鸭几乎无死亡,青年鸭死亡率10%.剖检病鸭发现肝脏有坏死,脾脏肿大,脑组织表面有点状出血,气管环出血,肺脏有出血性或纤维素性炎症,有典型的卵黄性腹膜炎症状.发病初期投喂各种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初步怀疑为副黏病毒感染.现将该病毒的分离鉴定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痘是由鸽痘病毒 ( PPV)引起的鸽的主要传染病。 PPV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成员 ,是体积最大的一类 DNA病毒。PPV主要侵害鸽的局部无毛部位 ,呈现结节状黄白色痘斑病变 ,分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 3种 [1~ 3 ]。通过对天津市鸽群鸽痘发病情况的调查 ,我们发现天津市大多数鸽群  相似文献   

17.
鸽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痘是由鸽痘病毒(Pigeonpox virus.pvv)引起的鸽的主要传染病Ⅲ.为研究PPV的致病性和免疫机理,更好的防制鸽痘,我们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感染鸽痘的鸽群进行了病原分离,得到了2株病毒,本试验对2个分离株作了详细的鉴定.  相似文献   

18.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丁巧玲  袁生  袁圣丹  万碧燕  朱晓玲 《中国家禽》2006,28(24):135-136,139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9.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或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2],其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达20%~95%。2004年12月份,吉林某养鸽场600余只肉鸽发生一起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疾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及发病情况,疑似为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