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革螨的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小兴安岭云冷杉林、兴安落叶松林、赤杨林、白桦林和阔叶红松林五种天然林生境土壤革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广泛分布各生境的为峰革赛螨和小兴安岭螨 ,仅存在一种生境的种类较多 ,各生境仅存的种类越多 ,生境差异性就越明显。通过Jaccard相似性指数比较分析 ,兴安落叶松林和赤杨林生境土壤革螨群落最相似 ,云冷杉林和赤杨林生境及赤杨林和白桦林生境土壤革螨群落极不相似。土壤革螨的垂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表聚性 ,但各生境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的土壤 ,土壤革螨的种类和数量都多。多数土壤革螨适宜在微酸性的条件下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为研究对象,研究湿地经过人类活动开垦为农田,和排水造林,以及弃耕地的土壤活性碳组分,为深入了解土壤活性碳组分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全球变暖的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碳(MBC)、易氧化碳(E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在土壤剖面上,天然沼泽的SOC含量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组分(DOC,MBC,EOC,POC,LF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顺序总体上呈: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C占SOC的比例,在垂直剖面上,无明显规律变化。土壤SOC含量与DOC,MBC,EOC,POC,LFO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DOC和MBC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LFOC和POC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5),EOC与其他活性碳组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土壤活性碳组分产生影响,应该合理开发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州农用土壤中Cu和Zn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新疆伊犁州土壤中Cu和Zn的含量水平,为该地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提供指导。在新疆伊犁州8县采集了600个农用表层土壤样品,应用AAS分析测定了土壤样品中Cu和Zn含量。结果表明,采集的伊犁州农用土壤中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8、83.17 mg·kg-1,范围值分别为11.07~59.90、39.58~160.40 mg·kg-1,其中Cu约有85%的数据分布在20~40 mg·kg-1之间;Zn有90%分布在60~110 mg·kg-1之间。另外,8县中特克斯县土壤中的Cu含量普遍较其他县高;而Zn在8县的差异不大。所有检测的土样样品中Cu和Zn的含量均没有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GB 15618—1995),但是Cu和Zn含量均值比伊犁州背景值分别增高了7%和21%。此外,伊犁州土壤中Cu和Zn的含量水平均符合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11)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13)对产地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友好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沼泽湿地土壤Cu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全Cu平均含量在10.16~18.70 mg/kg之间,表现为草本沼泽灌木沼泽乔木沼泽(p0.01)。0-15 cm全Cu含量较低,15-50 cm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波动性变化。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草本沼泽(4.33%)灌木沼泽(3.92%)乔木沼泽(1.60%)(p0.05),随着土层加深,总的变化是降低的;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灌木沼泽(25.36%)草本沼泽(14.62%)乔木沼泽(10.35%)(p0.01),乔木沼泽可还原态-Cu随土层加深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灌木沼泽和草本沼泽可还原态-Cu随土层加深含量变化呈现降低趋势;3种湿地类型可氧化态-Cu和残渣态-Cu平均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所占比例分别为29.90%~45.86%和37.39%~51.15%,随着土层加深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采伐干扰后,0-25cm全Cu平均含量增加1.28倍;10-50 cm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增加3.59倍;0-50 cm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增加2.86倍;15-50 cm可氧化态-Cu平均含量降低48.85%;0-25 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增加2.41倍。(3)放牧干扰后,0-15 cm全Cu平均含量增加87.84%,25-50 cm全Cu平均含量降低40.35%;0-15 cm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降低74.51%;15-50 cm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增加1.26倍;30-50 cm可氧化态-Cu平均含量降低66.21%;0-15 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增加3.43倍,25-50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降低65.80%。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农业经济处于半封闭、落后的状态,过度垦殖、单一经营,已导致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三峡工程兴建和移民过程中,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重建淹没的柑橘带,建立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体系和高经济价值的特色产品将是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不同类型人工林林内积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兴安岭林区不同人工林类型林内积雪特征,分别从雪厚度、雪水当量和雪密度指标对3种人工林林内降雪和积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受降雪输入率的影响,降雪量越大,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越大,且不同林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最高,分别达到36.1cm和56.1mm;红松人工林次之,为31.3cm和45.8mm;红皮云杉人工林最小,仅为26.1cm和38.6mm。森林对积雪有明显的保存效应,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的保存效率由大到小顺序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对照)>红松人工林>红皮云杉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原始阔叶红松林对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的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51%和90.5%;各人工林对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的保存率平均值分别为47.2%和84.6%;林外空地的保存率分别仅为38.2%和69.3%。林内积雪的密度小于林外,不同人工林内积雪密度在0.14~0.16g/cm3之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样地调查与土壤理化分析相结合对阿尔泰山南部山区的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确定该区域主要的土壤形成特征有有机物质积累特征、粘化特征、钙积特征、盐积特征和相应的化学组成及粘土矿物特征;按土壤发生学分类将主要土壤类型划分为9个土类,从高到低,形成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谱,并比较了东西部差异;该区域具有温带荒漠草原土壤垂直分布的典型特征,在干旱中温带的山地土壤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砂姜黑土中重金属Cu、Cd、Zn形态分布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麦农田取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皖北砂姜黑土中Cu、Cd、Zn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四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中,残留态Cu、Cd、Zn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明显低于残留态。在三种元素中,Zn的化学形态变化趋势最为一致,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交换态;砂姜黑土中交换态Cu、Cd、Zn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机态Cu、Cd、Zn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砂姜黑土壤中,把交换态Cu、Cd、Zn和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u、Cd、Zn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二百方子沼泽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平  刘景双 《土壤学报》2002,39(6):810-821
选取霍林河下游二百方子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 ,采用重力沉积芯采样钻钻孔采样与剖面切割采样相结合的方法 ,采集了 8个沉积柱芯及剖面 ,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u、Zn、Cr、Ni、Co、Pb、Fe、Mn及pH、总有机碳 (TOC)、全氮 (TN)在剖面中的分布进行高分辨率研究。结果显示 ,剖面上部沉积物表层沉积序列内已明显富集了Fe、Mn、Zn等重金属 ,并与TOC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此相反 ,大多数沉积柱芯下层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并接近地球化学天然背景水平。研究表明 ,高分辨率取样易找出元素间相关性。越靠近河流 ,淹没频率越高 ,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对沼泽湿地土壤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江平原分布最广泛的两种自然沼泽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草甸)以及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中碳含量主要受地表积水环境的控制.表现为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高于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总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别为(258.4±81.9)g/kg.(203.7±62.4)g/kg,(54.7±19.4)g/kg和(4.8±0.85)g/kg.小叶章草甸土壤则分别为(99.4±24.2)g/kg,(81.4±24.5)g/kg,(17.9±9.8)g/kg和(2.4±0.27)g/kg.垦殖导致沼泽湿地土壤碳含量显著降低,土壤TC及SOC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递减,并与垦殖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退化后,土壤碳含量降低.小叶章草甸退化为小叶章一杂类草草甸后土壤TC,SOC,SIC及DOC分别减少了71%,72%,67%和76%,毛果苔草沼泽退化为灌丛-杂类草草甸后则分别减少了69%,65%,83%和60%."退耕还湿"能提高土壤中的碳含量,但增加速率较慢.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碳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铜、锌形态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31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铜和锌含量变化及其空间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耕层(0-20cm)土壤各处理水溶态铜、弱酸溶态铜和残渣态铜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可还原态铜和可氧化态铜含量在化肥区有所降低,在有机肥区有所增加;残渣态锌含量明显减少,其他形态锌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层各形态铜分布趋势因处理不同而不同,锌以残渣态为主。在空间分布上,2种元素弱酸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都是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可氧化态铜与有效态铜关系最密切;可还原态锌对有效态锌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2.
王妍  蔡体久  满秀玲  刘斌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2):203-208,213
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典型湿地土壤Fe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全Fe平均含量在12 423.81~15 755.18 mg/kg之间,乔、灌、草3种湿地类型全Fe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灌木沼泽全Fe含量是降低的;草本沼泽全Fe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弱酸可提取态-Fe平均含量灌木沼泽(1.05%)>草本沼泽(0.85%)>乔木沼泽(0.25%)(p<0.01);3种湿地类型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所占比例在21.71%~32.55%之间;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灌木沼泽(30.89%)>乔木沼泽(22.29%)>草本沼泽(12.57%)(p<0.05)。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和灌木沼泽的弱酸可提取态-Fe、可还原态-Fe、可氧化态-Fe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草本沼泽的弱酸可提取态-Fe、可还原态-Fe、可氧化态-Fe含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残渣态-Fe平均含量乔木沼泽(55.75%)>草本沼泽(55.82%)>灌木沼泽(35.51%)(p<0.01),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草本沼泽的残渣态-Fe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灌木沼泽的残渣态-Fe含量呈降低趋势。(2)采伐干扰后0-15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降低28.72%,30-50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增加25.44%;0-15 cm土层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降低30.73%;0-50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降低72.30%;5-50 cm土层残渣态-Fe平均含量增加47.03%。(3)放牧干扰后0-50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增加1.33倍;0-50 cm土层弱酸可提取态-Fe平均含量降低82.92%;0-50 cm土层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降低49.03%;0-15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增加5.65倍,15-50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降低56.85%;0-50 cm土层残渣态-Fe平均含量增加2.66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参龄人参及其根际土壤中Cu、Zn、Mn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参龄人参药材与根际土壤中Cu、Zn、Mn3种微量元素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人参与土壤中微量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人参对Cu、Zn、Mn的吸收积累规律和参地土壤Cu、Zn、Mn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确定人参适宜的生产环境和建立标准化的田间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参根际土壤中Cu含量随人参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明显的累积趋势,该人参基地土壤Zn含量偏低,应适当施用Zn肥来提高土壤Zn含量;7月份是各参龄人参药材Cu含量和单株根Cu积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7、8月份是各参龄人参药材Mn含量和单株根Mn积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9月份是6年生人参对Zn元素需求旺盛的时期,在整个人参生长期,6年生人参药材Cu、Mn、Zn含量和单株根积累量都高于4、5年生人参,在本试验的采样年限内,以生长6年为最佳采收年限。  相似文献   

14.
田秀平  李玉梅 《土壤》2009,41(2):196-200
在三江平原上,测定 42 个小区中玉米、大豆、小麦籽实 Fe、Mn、Cu 和 Zn 含量和土壤中各形态 Fe、Mn、Cu 和Zn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了土壤中各形态Fe、Mn、Cu 和 Zn 的生物有效性,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用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含 Fe、Mn、Cu 和 Zn 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和交换态 Fe、Mn、Cu和Z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态 Fe、Mn、Cu 和 Zn含量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Fe、Mn、Cu 和 Zn含量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交换态对有效态 Fe、Mn、Cu 和 Zn 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Fe、Cu 对有效态 Fe、Cu 及碳酸盐结合态 Mn、Zn 对有效态 Mn、Zn 具有一定正效应.而残留态 Fe、Cu 对有效态 Fe、Cu 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Mn 对有效态 Mn 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16年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Cd、Pb、Cu和Zn积累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可使土壤Cd含量降低、Pb含量增加,对Cu和Zn的积累无显著影响,水稻收获时的移出效应可能是Cd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物料循环可提高土壤Cd和Pb的积累,但对Cu和Zn的积累无显著影响。试验期内单施化肥对土壤Cd、Pb、Cu和Zn的有效性无显著影响;有机物料循环可显著提高Cd和Zn的有效性,这与有机物料循环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和pH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利用超声和酸化来去除猪粪中的重金属,本文采用含固率为3%的猪粪溶液研究了超声和酸对其中cu、zn的去除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可以去除猪粪中的cu、zn,且随着酸溶液加入量和JJn/k无机酸后反应时间的增加,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提升,在猪粪溶液中加入酸调pH达到0.70,反应3h后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8.70%、81.85%;超声也可以去除猪粪中的cu、zn,随着超声频率和超声时间的增加,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提升,在40kHz超声90min,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7.43%、76.48%。超声与酸结合作用时,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大于单独用酸或超声时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7.
施用碱稳定固体的酸性土壤的Cu和Zn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LUO Yong-Ming 《土壤圈》2002,12(2):165-170
Fractionation of metals in a granite-derived acid sandy loam soil amended with alkaline-stabilised sewagesIudge biosolids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assess metal bioavail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obility soil solution was extracted by a centrifugation and filtration technique. Metal speciation in the soil solution wasdetermined by a cation exchange resin method. Acetic acid and EDTA extracting solutions were used forextraction of metals in soil solid surfaces. Met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il solid phase was determined using a three-step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als in the soilsolution existed in different fractions with variable lability and metals in the soil solid phase were also presentin various chemical forms with potentially different bioavail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obility Alkaline-stabilised biosolids could elevate solubility of Cu and proportion of Cu in organically complexed fractionsboth in soil liquid and solid phases, and may therefore increase Cu mobility. In contrast, the biosolids lowe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water-soluble Zn (labile fraction) and exchangeable Zn and may hence decrease bioavailability and mobility of Zn. However, Fe and Mn oxides bound and organic matter bound fractions are likely to be Zn pools in the sludge-amended soil. These consequences possibly result from the liming effect and metal speciation of the sludge product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hemistry between the metals in soil.  相似文献   

18.
以"三月红"荔枝基因组DNA为模板,用Cu*ZnSOD基因特异寡聚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特异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G1中,对转化子中重组pGEMT上的Cu*ZnSOD基因片段的PCR扩增检测和序列分析,表明克隆成功;该基因片段有478个核苷酸,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由23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8个氨基酸;该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玉米、番茄、大白菜和松树的Cu*ZnSO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5%、73.1%、73.1%、71.8%和75.7%.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典型设施栽培土壤Cu、Zn累积特征及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铜(Cu)和锌(Zn)在设施栽培土壤中的累积现状及潜在风险,该研究基于中国8个省16个州市典型区域的设施栽培土壤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系统分析了Cu、Zn的累积现状及风险特征,并采用分段线性模型(Split-line Model)拟合了土壤Cu、Zn有效态累积量与种植年限的关系,预测了土壤Cu、Zn累积量超风险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