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黄淮地区一组优良大豆亲本早世代(F1~F3)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表现,分析杂种早世代亲本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的变化特点,为大豆杂种品种和家系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黄淮地区及美国的8个大豆重要亲本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中亲优势率、超亲优势率作为杂种优势的指标,以自交衰退率作为自交衰退的指标,采用DIALLEL-SAS05软件进行多世代数据的联合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1)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产量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现象,产量优势最大,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次之,百粒重无优势。F1 杂种优势大的性状,其F2、F3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生育期及品质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自交衰退也不明显。(2)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杂种F1表现配合力高的亲本不一定在后代表现出高配合力。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由杂种一代的配合力预测杂种后代的可靠性较高。(3)亲本本身产量性状的的高低不能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但亲本本身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高低是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重要指标。【结论】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各性状中以产量的杂种优势最大,自交衰退率也较大,不宜直接利用杂种二代。杂种优势利用和杂种后代家系选育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亲本和组合。杂种早世代开始对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进行定向选择,有利于及早提高后代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交亲籼型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16个组合单株重超过Ⅱ优63,杂种优势表现在单株重、株高、穗粒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3.
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要素。选用该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得F1代,再将F1代自交获得F2代,构建P1、F1、P2和F2世代,并对这4个世代的这个性状进行考查。利用亲本、F1和 F24个世代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选出最适模型,并对模型的遗传估计值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经检测这2个组合的千粒重遗传分离模式均属于C-0模式,且千粒重主基因遗传率为0.86%~0.97%,多基因遗传率为68.06%~80.33%,两者合计的遗传率为68.92%~81.30%。  相似文献   

4.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88-6990
[目的]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柄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西葫芦的果柄长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结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洪权 《农学学报》2015,5(10):27-32
为了全面了解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自交系间遗传关系,并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通过采用黑龙江省5 个主要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研究配合力的结果表明:5 个自交系以及配制的组合在7 个农艺性状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遗传参数分析:在超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穗粗性状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中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组合的优势率为正值,通过分析表明合344 同其他类群自交系之间均表现出较高配合力。其中合344×扎461 与合344×南5 组合的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率均超过10%,增产效果明显。黑龙江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类群×塘四平头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外杂选类群杂优模式。其结果对黑龙江省早熟玉米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对菊属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菊蒿属菊蒿(Tanacetum vulgare)(JJ),菊属大岛野路菊(Chrysanthemum crassum)×亚菊属多花亚菊(Ajania myriantha)(DD),菊属大岛野路菊(C.crassum)×芙蓉菊属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DF)3个属间杂种的自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J自交不结实,未获得种子。DD自交获得种子8粒,出苗3株,成苗1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11、37.50%和33.33%;自交一代未能获得后代。DF自交获得种子52粒,出苗16株,成活10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48、30.77%和62.50%;DF自交一代株系2自交,获得75粒种子,出苗46株,成活38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94、61.33%和82.60%。DD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54,DF 3个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均大于54,为非整倍体。DD和DF 2个属间杂种的自交后代部分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尤其是花序直径、花心直径、管状花数;叶长/叶宽在各自交后代中差异不显著,表现稳定自交遗传。DD F1自交后代花色及管状花类型均未出现分离;DF F1自交一代中仅1株花色出现了非白色,而自交二代花色出现较大分离。  相似文献   

8.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株高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可以在早世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表现正向超亲优势,百粒重表现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粱穗结构的遗传研究 Ⅱ.分离世代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显性表现、亲子回归以及表型值和优势值的相关,已在《Ⅰ.杂种一代的遗传表现》中述及。根据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适当选配的组合,在杂种一代可以综合两亲的优点同时产生杂种优势,并可直接用于生产。而在常规品种和杂交种亲本系的选育程序中,只有通过分离世代的选择和必要的控制授粉(自交、回交)才能获得遗传稳定的品系。高粱花序是多种性状的复合体,遗传因素复杂,在遗传距离较远的杂交组合中,其分离世代的变异尤为繁复。应在具体分析穗结构各性状遗传表现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其总体遗传规律,从而获得理想穗型。  相似文献   

11.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40-4442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了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非AA染色体药用野生稻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都不能正常结实,4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为4个类型(母本型、父本型、中间型和超亲型),其中分蘖力表现为超亲优势。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了远缘杂种后代,并在药用野生稻×桂99和药用野生稻×西乡糯2个组合的后代中分别选育出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株系。在P1×P2组合的BC4F10后代中成功选育出具有CC染色体药用野生稻亲缘、结实率达92%、株型较好、抗白叶枯病、对不育系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水稻新品系(药恢118和药恢121)。因此,AA与CC染色体的远缘杂交是可行的,但需多配组合,在选育过程中注重农艺性状的选择,加强回交和自交选育,并注重对每个世代的抗性鉴定及选育。  相似文献   

13.
以3个杂交组合的亲本及4个世代(F1,F2,F3,F4)为试验材料,对亲本、F1代及各分离世代个体,依12个农艺性状的表现,分别计算了协调指数。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协调指数均小于亲本,说明在各性状协调性方面,亦存在杂种优势;分离世代的个体单株粒重与协调指数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以单株粒重大而协调指数小的类型为优良变异类型,不同组合各世代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几率存在差异;如果在各分离世代不加以选择时,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频率有随世代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建议应在协调指数小的基础上,加强早期分离世代对优良变异类型的选择,以增大后期世代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比率,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和5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的F2,BC1和BC23个世代材料,分析了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分离范围、回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组合F2,BC1和BC2群体各性状的变异较大,应实施大群体选择.不同组合各性状的回交效应不同,适宜回交代数应根据具体组合而定。  相似文献   

15.
以耐冷性极强的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粳稻品种南34为亲本,将正反交杂合体在3个不同海拔试验点产生的F2群体种植在海拔2200 m试验点对其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及自交衰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和籼粳细胞质背景以及两者的互作均明显影响着F2群体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导致的环境温度变化对杂种F1的雄配子选择造成,而不存在明显的雌配子选择。然而,正反交F2群体间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差异除由雄配子选择引起外,可能还由雌配子选择造成。  相似文献   

16.
盾叶薯蓣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性状好的盾叶薯蓣群体内寻找雌雄同株,通过套袋、人工辅助授粉等手段,连续自交3代后,获得遗传基础相对纯合的品系5个。对5个品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10个正交组合F1代进行抗病性、生长势、产量等综合性状鉴定。结果证明盾叶薯蓣杂种优势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7.
高粱种子出苗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0个国内外高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日)、出苗率、出苗速度(日)和胚轴伸长潜力等出苗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出苗速度(日)对出苗率的遗传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而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力,通过出苗速度(日)对出苗率进行间接选择效果可靠。胚轴伸长潜力与出苗速度(日)呈高度负相关,它对出苗率的表型直接通径系数很大,可作为衡量不同高粱品种出苗能力的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18.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20-2622
[目的]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形指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果形指数遗传均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周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13-15214,15217
[目的]分析西葫芦果肉厚遗传特性,指导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实践。[方法]通过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6个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组合西葫芦果肉厚的遗传表现。[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肉厚性状遗传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2个组合以多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F2的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较高。[结论]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余组成10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了被测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将其划分为唐四、旅、Lan、Reid、RL5大优势类群。不同类群间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类群间可能组成的杂优利用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说明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和国内外系间的混合利用模式均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