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云南普洱市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普洱市多站点气候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隶属度函数模型,结合烤烟生态学理论,分析了云南普洱市烤烟气候特点,论证并构建了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区划。结果表明,普洱烤烟气候与云南主烟区气候既有相似性又差异显著;普洱烟区温度适宜度普遍较高,而降水适宜度总体偏低,北部区域光照适宜度明显较高;烤烟种植综合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6县中、低海拔和部分中高海拔地带,南部区域因降水过多、日照不足,适宜植烟面积小。区划结果与近几年烤烟生产实际相吻合,具有较高精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李曼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291-295
利用山东省主产区冬小麦产量资料、生育期内的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结合冬小麦生理特性,分别构建了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适宜度模型,利用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通过对2008~2010年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 结果表明, 3月31日、4月30日和5月31日预报的小麦产量丰歉趋势的预报平均正确率均为100%,单产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5.1%、95.1%和95.4%,预报准确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建立广西温度、降水、日照和综合要素的日尺度适宜度模型,应用于广西柑橘气候适宜度等级分类,以及历年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广西8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柑橘生长气候习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利用典型年份、阶段异常天气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逐日气象要素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均在0.89以上;各要素适宜度指标的分类方法合理,广西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柑橘种植适宜区,符合实际情况。模型的尺度精细,定量评估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较好地描述柑橘气候适宜度随季节和阶段性的极端高温、低温、干旱、暴雨等异常天气变化;广西柑橘各气象要素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域气候影响明显,热量条件充足甚至过多,而降水和日照在一些地区不足,柑橘种植选址应更多考虑降雨和日照因素。  相似文献   

4.
廊坊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廊坊地区夏玉米对气候变化的适宜程度,笔者对廊坊地区夏玉米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的气候适宜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气温适宜度最高,其次是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最低;所有生育期气温适宜度年变化均呈弱的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七叶—拔节、乳熟—成熟2个生育期的降水适宜度呈微弱上升趋势,其他生育期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间波动较大。气候适宜度因受降水的影响最大,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年变化趋势和降水适宜度相同,但年际间变化小于降水适宜度。对廊坊地区而言,气温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是适宜的,而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冀东冬小麦降水适宜度变化及保证率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了解冬小麦生长期间,自然降水对其生长所需水分的满足程度,以利指导农业生产,利用降水适宜度模型、气候保证率的求算方法,对唐山地区1981—2010年冬小麦几个关键发育期期间的历年降水适宜度进行了计算,并对其进行保证率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冬小麦各需水关键发育期的降水适宜度各地区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年际间变化较大,返青—拔节期降水适宜度在0.05~1.00之间变化,拔节—抽穗期在0.03~0.99之间变化,灌浆期在0.04~0.88之间变化,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79、0.72、0.65。冬小麦降水适宜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其10年变化速率仅0.002。冬小麦各需水关键发育期的降水适宜度在0.8以下的保证率为83%~87%,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所需,种植风险较大。降水条件是小麦生产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效果,利用河南省杞县和汤阴县1999-2013年的气象资料、冬小麦发育期及产量数据,采用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两种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计算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检验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杞县和汤阴县的出苗至越冬期、返青至拔节期、拔节至开花期、开花至成熟期,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模糊数学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正相关,而两个地点的越冬至返青期,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负相关。两个地点两种方法估算的全生育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与实测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正相关。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高于模糊数学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但与模糊数学法相比,DSSAT模型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实测产量变化更接近。DSSAT模型可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7.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蚕豆发育期气象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物气候评价的定量化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昆明蚕豆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据此模型分别计算蚕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蚕豆生长发育的隶属度,达到定量评价蚕豆生育期气象条件的目的。对2007年度和2008年度各气象因子进行计算,得出:温度和日照的隶属度较高,而降水隶属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温度和日照条件能够满足蚕豆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降水偏少是蚕豆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旨在开展花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以确定花生种植的气候差异格局及气候适宜性分布区域。从花生生产特性与气候因素的适宜性出发,筛选出包含温度、降雨和日照特征的6个气象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及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花生气候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用全国1:100万耕地矢量数据掩模分析,得出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结果表明: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适宜区>最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区域、四川盆地,占比40.78%;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东北等地区。得出了中国花生种植的气候优势区域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花生产业布局优化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旨在开展花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以确定花生种植的气候差异格局及气候适宜性分布区域。从花生生产特性与气候因素的适宜性出发,筛选出包含温度、降雨和日照特征的6个气象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及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花生气候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用全国1:100万耕地矢量数据掩模分析,得出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结果表明: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适宜区最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区域、四川盆地,占比40.78%;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东北等地区。得出了中国花生种植的气候优势区域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花生产业布局优化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四川省油桃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影响油桃生长的光、温、水条件出发,分析油桃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影响其生长的限制因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年平均气温、冬季日平均气温<7.2℃天数、4—5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5月下旬到6月中旬雨日、3—6月日照时数以及4—10月降水量为区划指标,用四川省150个气象站气象资料为基本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建立各指标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型,利用GIS技术和决策树法,对四川省油桃进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3个区域,以期对四川油桃的产业化布局和发展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东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保障粮食及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利用广东省9个代表气象站197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热量、降水及光照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广东各地平均气温1976年以后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突变年出现在1989年,2007年以后为下降趋势;四季气温亦呈上升趋势,冬季及秋季最为明显,由北到南,冬季增幅最多,夏季变化最小;1990年以后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由北到南,冬季、春季降水量减少,夏季、秋季增多。潜在蒸散于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初期最高,冬季增幅最为明显。日照百分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及干旱等气象灾害均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英  周忠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69-17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95—2013年连续19年冬小麦生长量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与冬小麦生长量的生理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 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552℃/10 a;有效积温增加,气候倾向率为126.1℃/10 a;降水总量上升,气候倾向率为7.619 mm/10 a;日照时数减少,气候倾向率为-42.256 h/10 a。19 年来,陇东塬区冬小麦植物干重、生长率、叶面积、千粒重及气候产量均增加。各气候要素对生长量的影响在各发育期不同,营养生长期降水对冬小麦的生长起决定作用,随着生长发育进程,降水的影响逐渐减弱,积温、日照时数的影响逐渐增强,小麦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采用一元线性拟合、5 年滑动趋势法、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以及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南疆地区25 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3 年日照时数年、季、月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年日照时数以25.7 h/10 a 的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除春季以外,其余各季均呈下降趋势,冬季和秋季对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贡献最大,夏季最小。年日照时数高值区位于东部哈密和吐鲁番,低值区位于北部的巴伦台、巴音布鲁克及西南的和田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2 年发生突变,略滞后于全国和西北地区。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主要是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及水汽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疆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喀什冬小麦区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利用1981—2014 年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学统计方法,研究了喀什市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量除了越冬后前2 个月(3—4 月)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近34 年冬小麦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尤其是起身期、拔节期的提前趋势较明显,但是越冬开始期呈延迟趋势。气温、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总之,气温升高、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增加是喀什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喀什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黄淮中部地区全年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以黄淮中部地区商丘市1963—2010年的气象数据为资料,开展了全年光照、气温和降水演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时数以10年127.3 h在线性降低,但光照和气温不同年度间增减趋势不同,尤其是1991—2010年,光温增减幅度加大,其中年均气温总量的年均值分别较1963—1990年的年均值增加0.49℃较常年值增加0.64℃,而年日照时数平均值较1963—1990年的相应值和常年值分别减少264.54 h、298.41 h。降水量增速为10年13.1mm,多雨季节为夏秋,少雨季节为冬春。总体分析认为,全年全年光照时数可以满足两季作物的生长需求;受温度变化影响夏季农作物的生育期将延长,病虫危害加重,而小麦的生育期将缩短,冻害发生频率降低;全年降水有向淮河以南降水特征转变的趋势。针对降水时空分布和温度季节分布不均匀可能带来的影响,评估分析可行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摸清淮北地区小麦播期干旱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提出应对策略,依据小麦播期干旱的降水指标、小麦干旱灾害等级指标统计分析了宿州各地的干旱等级。通过采用多年滑动平均法等,研究淮北地区小麦播期干旱发生的频率、基本规律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淮北地区2/3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小麦播期干旱,其中重旱至严重干旱中北部旱情重于南部;进入21世纪以来,旱情加重显著;小麦适播期干旱比短期干旱时段重,且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明显;无论是短期干旱、中期干旱,还是秋冬连旱,2001年以来加重的趋势都较为突出。通过研究得知,造成小麦播期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偏少,能够形成旱灾的重旱及严重干旱平均5年一遇;针对2010-2011年秋冬连旱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播期干旱对小麦各生育期的影响程度,长时间干旱时,严重影响后期产量的形成,平均减产20%以上。提出了精耕细作,科学利用底墒是防御干旱失墒的最好办法,入冬前适时灌溉,有利于小麦分蘖及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安全越冬,为小麦多成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