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侄儿是第一批在小镇上用“小客车“送客的.开始人们都颇感新鲜,侄儿很是挣了一把.可没出半年,后续的小客车便挤满了小镇,侄儿眼见收入渐微起来.为此,又转动起他的活络脑袋.   当有一天再见到他的小客车时,见上面贴了一张告示:此车现在定名为“良心车“,凡乘坐“良心车“的客人,在5公里以内你自己凭良心,你给多少本人收多少,绝对不讨价还价!欢迎乘坐.   良心车在街上一出现,没想到生意特别好.第一天跑下来就挣回100来元.我叹服之后,就问他这里有啥窍门?他略显得意地说:这叫攻心呀!   他说现在的人最怕“宰“,坐车就怕你坑他一把,所以每次坐车必先谈好价以便免除“后患“.而坐上我的良心车,看到我这老实巴交的样子,他们自己也就免除了这些顾虑,所以坐良心车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等下车付钱时,我不吭声,他们也会给得差不多,不然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问:有没有不给钱就走人的呢?   他说有,那是街上熟悉的“泼皮“.这些泼皮以前送他们到哪儿从没给过钱,谁知自从我这良心车上街以后,他们只是第一次坐车没给钱,到第二次时他们就给了.我又问这其中的原因,他抓抓脑袋想了想说:这也许是他们害怕别人骂自己没良心吧! 开小客车的朋友,你不妨也去试一试.  相似文献   

2.
我是河南常村煤矿的职工。有一天我突然接到老家邻居从海南打来的电话,说经战友介绍现在海口给一家企业看仓库“月工资1800元”花销也不大。真是太令人高兴了。我决定回老家给父亲说说去海南的美好打算。在老家巧遇刚从海南回来的小侄,谈了他去海南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3.
李配银 《吉林农业》2005,(10):36-36
问:不久前,我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打斗中李某的右手被我打折。后在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由我赔偿李某500元。事后,李某共花去治疗费1000元。他认为我赔偿的500元仅是实际医药费的一半,该调解协议显失公平,不具有法律效力。说不赔偿1000元就到法院起诉我。请问,村里的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辛祥 《新农村》2010,(7):39-39
编辑同志: 我丈夫婚前有一栋2层小楼,结婚后一直空着。我看房子闲置着挺可惜,就建议租出去。得到丈夫同意后,我主动帮他上网寻租,结果很快有人找上门来,经过协商,签了年租金5万元的租赁协议。房屋出租一年的时候,我和丈夫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我要求楼房的5万元租金也纳入分割范围,丈夫不同意,说房屋是他结婚前就有的个人财产,他出租个人财产所得,理应属他个人所有。请问:出租婚前房屋的租金,是丈夫的“私房钱”吗?  相似文献   

5.
问:我于去年与同村的陈某签定一份合同,当时陈某以其所有的一辆解放131(价值6万元左右)作为抵押,双方办理了抵押登记。但在抵押期间,他把车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其亲戚,我找到他说:“这车已经抵押给我,不能再卖了。”他却说:“这车是我的,我愿卖给谁,就……  相似文献   

6.
长岭县集体乡东金宝村农民郭殿库指着圈里的20多头牛对记者说;“再过两个月它们就能给我带来4万元的纯收入,过去只是小打小闹,今年初县农行上门为我办了一张惠农卡,授信3万元,有了这笔钱我就能甩开膀子大干了。”  相似文献   

7.
本来在深圳那家电子厂我干得好好的,流水线上我大小也算是个拉长,工作比别人轻闲一些,薪水比别人多拿一些。十五号发薪水时,我们车间私下一交流。发现每人比上月都少发了六十元。中午吃饭时,他们都围住了我,说我是他们的头,应该去问问主管。于是,在一片恭维声中我去找了主管。主管说:“只扣了你一个人的吗?”我说不是。主管又问:“公司规章制度上有让你们私下询问每人的薪水数目吗?”我说没有。他说:“我最讨厌多管闲事的人,街上像你这样等饭吃的人一喊一大片,原先我发现你能干个拉长。现在才发现你干不了,如果想走我不会拦你。”  相似文献   

8.
<正> 2003年7月1日,贵州省甘塘镇战斗村的一位农民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收到一封信,信中说他中了奖,叫他把邮寄费寄去,对方好把奖品寄给他。这位农民朋友问这事可不可信,我随即进行了采访。 在甘塘镇战斗村,我看到了那张“幸运读者奖中奖券”,是从一个叫湖北罗田星火科技分部的地方寄来的,这位农民朋友“中”的是“年度最佳幸运奖”。通知单上说,“中奖人将获得国内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T188双屏手机一部,价值2980元”。信中叫中奖者按上面的地址汇寄138元的邮资及保价费去,对方10天内即把奖品寄来。  相似文献   

9.
开小店,雇人管。我有个朋友,夫妻俩工作都挺忙,但又想干点副业增加收入。于是一合计,就找了个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开了家馄饨店,聘请一名店长帮他打理店里的一切事务,他只是每星期到店里走一趟,盘盘账。因为店小,账目也简单,省心省力,又不花时间。现在这家小店每月能给他带来5000元的纯收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山珍海味已不再是吸引顾客的特色佳肴 . 饭店、餐馆到处可见 , 生意难做已成现实 . 我有一堂弟在银川开了一家饭馆 , 一年多来生意平平 , 难以维持 . 回来一见到我就说 : “ 现在的人真怪 , 给他好的他不吃 , 非要吃粗粮 . ”原来是城里有一熟客让他在乡下给弄一些玉米面做的 “ 钢丝面条”尝尝 . 于是 , 我脑子一动说 : “ 你为何不开个粗粮饭馆 . ”他想了想说 : “ 行 !试试看 . ”……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天,老家的表弟找到我,说想在城里谋个营生。联系自己买花的尴尬,我便给他出了办"流动花房"的主意,表弟听后,感到这是一条比较可靠的生财之道,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他花一万元从二手车市场买回一辆旧面包车,将车里的乘客座椅全部拆掉,找广告公司设计了精美的车体广告,印上了"您只需一个电话,流动花房开到您家"、"品种任选,价格便宜,送花上楼"等醒目的广告语。然后,他又从郊区众多花卉批发商中选了一家,达成了代卖花卉协议。  相似文献   

12.
王敬川 《新农村》2008,(2):31-31
最近,笔者因事到朋友家,一进门就听见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给他10岁的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孩子要礼让恭谦,先人后己。等朋友讲完,我问他,你是否经常这样做,朋友回答说:教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持之以恒。我常给孩子讲“狼来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的故事,教孩子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初,河北省磁县头脑活络的张彬在107国道旁边开了一家饭店。几个月过去了,生意一直是冷冷清清,眼看着就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一天,两位客人在付账时说:“老板,我们是做XX机械生意的,给你留下一张名片,麻烦你向顾客介绍介绍,说成了给你中介费。”张彬随手将名片贴到了墙上。几天后一位客人见到这张名片后十分高兴,原来他早就想买此机械,但一直不知道哪里可以购买。一笔生意就这样做成了,张彬也获得了200元的中介费。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建设兵团八十九团有不少农工靠吃“智力饭”、种“信息田”过上了小康生活。张钦泽:为大伙省钱,给自己赚钱“我一个月挣了4000多元。”该团七连职工张钦泽笑着说。小张去年冬天投资1万元从乌鲁木齐购来的“滴灌熔头焊接机”,日加工能力1.6万米。目前,他已为团内外的10户职工焊接滴灌带48万米。按每米利润1分钱计算,他赚4800元。“小张挣的只是小钱,”承包了20公顷(300亩)棉花地的种棉大户朱虎南说,“给我们省的才是大钱。”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自己使用的24万米一次性滴灌带,经过焊接,使用寿命延长一年,为他节省开支2.88万元。至于加工…  相似文献   

15.
《农民致富之友》2005,(10):40-40
编辑同志:我村孙某想在村头公路边开办一经营烟酒糖茶的门市部,便找到外村好朋友赵某,请赵某借给他2万元,并说保证一年后归还。赵某见好朋友孙某开口借钱.既不好意思推脱,又怕孙某借钱不还,见赵某不是很痛快地答应,孙某就说,上个月,我给我儿子批了宅基地,我把房子的宅基地抵押给你.如果到期不还你钱,这块宅基地就是你的了。赵某见孙某如此.就将钱借给了孙某.双方并就还款日期、宅基地抵押以及借款利息等立了字据。  相似文献   

16.
《百姓》2004,(9)
我父亲一生很平凡,可他有许多事总深深地刻在我脑子里,让我觉得他并不是事事处处平凡。在我还是少年时代时,父亲对我说,人最重要的是在三十岁前,人到三十,就如走到了桥中间,无论向桥哪边走,都是一个“下”字了,当时我正忙着吃早饭,收拾东西去学校上学,他说这话的意思再明了不过了,以后,这话他再也没说过,就这么一句,就这么一遍,这句话数十年来时时萦绕在我耳边,今天,我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当想起父亲在我少年时教育我的这句话,我就很揪心,因为我早已离开那桥中央,今天几乎已到桥梢了,却一点名堂也没闹出,我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不跟我们讲什么故事的,今天已记不清当时是发生了什么事而引发了父亲的感慨,他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给我听,  相似文献   

17.
罚款     
话说农民赵六这天赶集时卖了一只羊,腰缠所得的700元返回家里时天已擦黑。几位牌友请他打麻将,三说两说几个人就坐到了麻将桌前。刚打了两圈,派出所的所长李四和干警王五就破门而入,他们被抓获了。其他牌友每人仅拿着二三十元,赵六那700元被当做赌资没收了。赵六苦苦哀求:“李所长,你行行好吧,我们几个人是在玩耍,不是赌博。我这几百元是卖了羊的钱。”李四所长和王五干警不愿意听他罗嗦,准备走人。赵六看到求情无望,口气硬了:“明给你说,你们公安局的张三局长是我娃他舅,我的钱不是那么好收的。”“啪。”一记耳光打在…  相似文献   

18.
问:在两年前,华某向我借了8万元做生意.因投资失误,大亏一笔。我多次要求他偿还债务.也只要回了1万余元.为此.我告诉华某,如果3个月内不偿还借我的钱.我将向法院提起诉讼。最近,我得知华某要将自己的一些财产赠给他的好朋友.便怀疑他的行是为了逃避债务。我想制止他的行为.可华某却说这是他的财产.爱给谁就给谁。若华某的财产真给了他人.肯定会对偿还债务造成影响。请问:债务人将财产赠与他人.债权人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现年27岁的卢星伟,是五台县北打贤村一名青年。1997年,在他18岁时,就怀揣着100元学费,前往忻州投师学习栽培香菇。他10天后回到村里,试种了200袋发酵菌种,但半年辛苦换来的却是分文未得。面对失败,卢星伟没有泄气,便又拿了300元学费,到了河北保定继续学习。一个月后,他回村再次试种,结果年底收入4800元。第二年,卢星伟又以打工的方式,先后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食用菌生产基地当技术员。到了2003年回到家乡后,他一次性投资2万余元,建起4个大棚进行小田实验双孢蘑菇培植,当年喜荻丰收。  相似文献   

20.
问:去年年初我因建房找同学借了1万元钱,借期是1年,当时没有说利息的事。今年年初,我给他还钱,他说得算利息,要我多给1000元.现在他要起诉我,请问,我该给利息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