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只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广元市是四川省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广元市为例探讨耕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耕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作机制,结合广元市耕地资源现状,分析广元市耕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实践探索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为广元市耕地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它包括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在坚守好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耕地质量的底线。多年来,随着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连云港市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虽然有较大改进,但是部分质量要素和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特别是“低(基础地力低)、费(使用肥料过量)、污(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市耕地质量新一轮的核心问题,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该文主要对连云港赣榆区塔山镇土城村的耕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耕地环境质量整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湟中县耕地质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国强民安的根本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离不开土壤,本文以湟中县耕地情况为依据,分析耕地的肥力状况,影响耕地质量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宇丽  薛大忠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55-255,26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国强民安的根本条件。农业离不开土壤,以涟水县耕地情况为依据,分析影响耕地土壤质量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全面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其明显的特征是人多地少,耕地肥力低,养分比例失调,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耕地数量的管理和对耕地质量的建设,防止耕地数量减少,培肥地力,提高辨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国占用耕地有了新规定,凡在耕地上建造温室大棚、临时牧场和饲养场及塘底未固化的水产养殖场,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签订复耕保证书,届时应按要求将被占土地复耕。这是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作出的最新规定,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耕地数量不减少。  两部门还明确,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农业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如畜禽饲养场、塘底已固化的水产养殖场、农副产品仓库、加工厂、集贸市场等,要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做到耕地“占一补一”。  为了在调整农业生…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据科学测算,生产一吨农产品,其耕地土壤质量的贡献率一般占50%左右。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就不可能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全面实现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粮食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基于2004—2019年吉林省3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和农业总产值效率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向,样本县市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均值为0.67,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农业总产值效率均值为0.26,逐年呈下降趋势;城镇化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规模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但抑制了农业总产值效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粮食产区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增加绿色、有机等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相关因素对耕地农业总产值效率的促进作用,达到粮食产出和农业总产值效率双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阿荣旗耕地质量状况及改良利用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耕地作为一种资源,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随着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质量的高低及其改良利用则显得更为重要。2002年,阿荣旗作为国家农业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试点旗县,对全旗耕地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等定级,针对不同区域耕地提出改良利用措施,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只及世界人均的30%,在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耕地上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因此,发展精确农业,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是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武彦雨 《河南农业》2023,(22):62-63
<正>近年,南阳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保护耕地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作物种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耕地地力,缓解土地生态压力,改善耕地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南阳市通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摸清了全市地力现状。本文从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耕地资源整合与调整种植结构、耕地质量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提出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展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是制定相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等主要依据,是提高耕地质量重要保证,是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发展农业的最基本要素,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我国长期存在粮食需求同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耕地撂荒问题则加重了这一矛盾。定西市是一个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农业比较效益、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农村山区耕地撂荒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子。本文以漳县大草滩镇晨光村为例,在深入调研考察的情况下,对耕地撂荒的原因、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以生物性生产为基础的产业,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主要物质基础。保护耕地除了在数量上防止减少外,还要在质量上进行保护,保证耕地肥力的延续性,防止土壤退化而造成的地力下降。实践证明,对耕地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措施。然而,近些年来在农村里确有相当多的农户对耕地实行一种掠夺性的经营,丢掉了对耕地施用有机肥料的传统习惯,单位面积施用有机肥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一、有机肥料减少导致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  相似文献   

15.
从农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趋势、定性和实证等3个方面分析,认为人均耕地资源是影响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因素,人均耕地资源的减少在一定条件下将促进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旱作节水农业问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我市旱作农业区域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有耕地42.9hm^2中,属旱作农业区域的耕地近1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9.1%。主要分布在我市的静海县、大港、津南、武清区、宝坻区、蓟县等。以静涨县、大港区、武清区为主。依据耕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影响,将其划分为:沙质瘠薄旱作区、盐渍旱作区和渍涝旱作区。这部分耕地是我市主要旱作农业区域。  相似文献   

17.
辽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途径王丕章李庆春(辽宁省计委)耕地后备资源是农业后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所谓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但开发深度不够的中低产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山荒地。辽宁是人多...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如何合理利用耕地,从质量上保护耕地资源,保持耕地肥力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因素分摊法,建立了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粮食生产能力指数体系。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耕地质量是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了在保持耕地数量稳定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耕地的立法保护等。  相似文献   

19.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我州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论述耕地资源对我州社会经济中重要作用和我州耕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州如何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与保护耕地资源进行了探讨,并从农业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人类食物供应的主要源泉,人类食物安全依赖于耕地。这里的食物安全是指食物供应来源的保障性和安全性。粮食从耕地生长出来,肉、蛋、奶生产离不开依靠耕地生产的饲料,二者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主要是以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