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生殖器官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结构及其繁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毛小鼠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组织学结构及发情周期与有毛小鼠无明显差异;无毛雄鼠明显具有生育能力,但其生育期短;无毛雌鼠有生育能力,但繁殖能力下降,受孕率较低,乳腺功能受损辑性差,不能很好地护理幼仔,幼鼠很难成活,一般1~3d内死亡。杂合子有毛小鼠的生育能力正常。在昆明小鼠繁殖群基础上,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培育建立了HLC小鼠近交系,应用生化标记检测、皮肤移植试验和毛色基因测试法对育成的HLC小鼠进行遗传监测,证实其基因位点高度纯合;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具有新特性的近交系小鼠,现已近交繁育30代。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无毛基因的突变对小鼠卵巢的影响,采用病理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研究豫医无毛小鼠卵巢的形态学以及卵巢颗粒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6月龄无毛小鼠卵巢颗粒细胞Ap峰和G0/G1期显著高于2月龄无毛小鼠和2、6月龄昆明小鼠。该研究表明,无毛基因的突变诱发了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雌性突变小鼠怀孕困难。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被毛突变小鼠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所发现的一种新的BALB/c突变小鼠的遗传特性,包括遗传规律、染色体组型和G带核型以及19个生化基因部位进行了研究。该突变小鼠是由1对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呈半显性遗传。3种表型小鼠的正常核型、G带核型以及所测定的所有生化基因部位间无明显差异,且与正常BALC/c小鼠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被毛突变无毛小鼠皮肤及毛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国内首次发现并培育成群的BALB/c突变小鼠的3种表型(无毛、全毛、中间态)的皮肤组织及毛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毛小鼠仅具有非常短(1~2mm)、细且弯曲的绒毛,其毛于中心为空泡状,缺乏髓质。无毛小鼠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结构基本与全毛、中间态小鼠相同,但其毛生长周期不健全;毛球位置浅表,数目少,排列不规则;皮脂腺异常增生。推测其被毛结构异常是由毛自身结构异常所致。该小鼠外观似裸鼠,能在普通条件下生长繁殖,可望成为某些皮肤病等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近交系小鼠在医学与生物学研究领域占重要地位。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影响着相关实验的可信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遗传学标记、免疫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等。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免疫学标记和生物化学标记都是外在表现型或者遗传物质载体的监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不能覆盖全部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标记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指纹、随机遗传扩增DNA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分子生物学标记虽基于DNA水平进行监测,但目前尚无标准遗传背景图可供参考。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服务急需建立标准遗传背景图谱。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分析了BALB/c、57BL/6、DBA/2、C3H/He近交系小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上述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 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7.
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形态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种无毛同类系小鼠的皮肤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3种无毛同类系小鼠约在12日龄开始从眶周脱毛,3~4周龄后除触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1月龄时,无毛小鼠内脏可视,随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变松、变厚,并形成特别的皱纹和褶痕,似犀牛状,指甲过度生长,呈螺旋状弯曲;BALB/c无毛小鼠无色素沉着,表型类似于豫医无毛小鼠,DBA/2、C57BL/6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有黑色素沉着,嘴角、眶周、耳和尾部颜色较重。随年龄增长,皮肤及尾部表面出现一些类似人粉刺样的丘疹,数量逐渐增多,触须也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异常而稀疏。电镜扫描观察,脱毛前毛囊上部的毛管先变大,然后再脱毛。无毛同类系小鼠表面有较厚的一层鳞片状角化物,毛囊腔宽大,部分毛囊内含有一些能脱落到表面的角化样碎片。35日龄无毛同类系小鼠可见明显的包囊结构,4月龄包囊增多、变大。  相似文献   

8.
AMMS/13近交系小鼠由本中心用AMMS/1与C3H/HeMs2种近交系小鼠杂交育成,现已繁殖至F40多代。毛色为桂皮色,毛色基因为AAbbCCDD;经组织相容性基因、生化基因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遗传检测,符全中近交系标准,其初孕期产仔数为6.52±1.43,离乳率为88.81%(1~6胎),成年雌鼠体重为(22.80±1.47)g,雄鼠为(24.77±1.65)g,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病率为56.7  相似文献   

9.
NJS系小鼠的多项遗传纯度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作者培育的NJS小鼠进行了生化标志基因测试、免疫标志基因测试、毛色基因测试、皮肤移植试验、下颌骨形态分析等多项遗传监测。结果表明,控制NJS小鼠的生化、免疫、形态等遗传学性状的基因位点均已纯合,该小鼠符合近交系动物的遗传纯度要求。NJS小鼠是一株新培育的近交系,具有独特的遗传概貌和特性。所检的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25个生化标志基因未见与其他近交系小鼠完全相同。H-2位点基因为H-2Kd、H-2Dk。毛色基因型为AABBccDD。下颌骨形态判别函数DF1、DF2、DF3、DF4值分别为4.51、-6.31、0.16、-0.85。与近交系BALB/c、C57BL/6、615、SMMC/c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3.19、62.87、41.34、22.44。  相似文献   

10.
微卫星DNA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对引物对5种不同品系近交系小鼠的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系及同品系不同个体近交系小鼠的扩增产物在7个微卫星位点上均出现一清晰条带,在不同品系小鼠之间筛选出4个(D3Mit22、D6Mitl92、D6Mit36、D6Mitl49)具有多态性的位点;同品系内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多态性。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系要求,筛选出的4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国内有关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背景监测。  相似文献   

11.
近交系小鼠RAPD标记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分析BALB/c、C57BL/6、DBA/2、C3H/He等4个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多态性,探讨用RAPD作为遗传标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表明,4种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证明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C57BL/6J、BALB/c和DBA/2三种近交系生产扩大群F4代小鼠进行了DNA指纹图分析。结果显示(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上述三种近交系小鼠产生的DNA指纹图的图带数均为10-12条,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品系内平均DNA指纹图的相似系教(X)在0.88—0.95的范围内,具有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均在0.3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品系间的相似系数(0.18—0.31)和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8.4×10^-7)。研究结果表明(GGAT)。寡核苷酸探针可用于制作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DNA指纹图,以对其进行遗传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将其转染于293Rb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然后采用DNA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含有突变体FoxO1ΔDBD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以鼠尾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鉴定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FoxO1ΔDBD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并对FoxO1ΔDBD转基因鼠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在293Rb细胞中检测到了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继而获得了10只首建鼠,建立了10个繁育系。试验建立了高G-C含量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型鉴定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转基因小鼠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成功地检测出FoxO1ΔDBD的表达,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体重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 < 0.05),提示瘦素的作用增强。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了FoxO1ΔDBD转基因小鼠,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提供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生产群中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质量检测,以确认其品系正确,未发生突变.选取2个品系(Balb/cByJ和C57BL/6J)雌雄各半,共16只小鼠,通过多重靶向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包含1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  相似文献   

15.
前期研究中选取了198个与基因突变和疾病相关的小鼠微卫星不稳定性位点,经对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研究,发现有41个位点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位点与基因改变的相关性,本试验应用这41个微卫星位点对29种C57BL/6J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检测,并将野生型C57BL/6J和129品系小鼠(ES供体)作为对照.通过PCR扩增,STR扫描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在4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0个位点在11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呈现不稳定性(24.4%,10/41).核心序列为三核苷酸的D3Mit22在9号基因敲除小鼠中显示不稳定性,其余40个位点的核心序列均为二核苷酸,有9个位点呈现不稳定性(22.5%,9/40);另一方面,29种基因敲除小鼠有11种出现了不稳定性(37.9%,11/29);(TG)n为核心序列的二核苷酸表现不稳定性的比率最大(50%,2/4),依次为(GT)n(27.27%,3/11)和(AG)n(25%,1/4),重复序列(CA)n、(CT)n分别为23.08%(3/13)和20%(1/5).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6种基因敲除小鼠呈现核心序列片段的插入,1种基因敲除小鼠则为缺失.有2个位点(D13Mit3和D14Mit102)在2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出现不稳定性,9号基因敲除小鼠在2个位点(D3Mit22和D13Mit3)呈现不稳定性.结果显示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了微卫星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