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重要传真于10%的树种年龄结构和重要值最大的树种的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米槠,蚀花楠,木荷和丝栗栲属于增长种群,沉水樟,罗浮栲,华杜英和虎皮楠属于稳定种群,而杉木和马尾松属于衰退种群;米槠树高生长最大值央30-36年生 长最大值在36-40年生,材积基26年生以后逐渐中快,到40年生时尚未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指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于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Iδ聚集强度  相似文献   

3.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指标Iδ聚集强度增加外,其余公式炼山后聚集强度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米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存活曲线和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探讨了米槠种群数量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存活曲线呈增长型;米槠种群在不同状态下的基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为24~28cm.  相似文献   

5.
红豆树老林分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物种种类相对较少,红豆树、榕冬青、青冈栎、苦槠4个树种在乔木层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四者是红豆树群落的主要共建种;木荷、朴树、樟树、米槠、广东润楠、南岭黄檀6个树种的重要值分别为4.0、6.1、6.1、3.2、3.1、3.0,在红豆树群落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红豆树在群落中处于乔木上层,为林中霸王木,具有较显著的相对优势度,成林后对光照条件的竞争具有绝对优势。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的垂直层次结构中,上层木为红豆树和米槠,中层木为榕冬青和青冈栎,苦槠、木荷、朴树、樟树、广东润楠、南岭黄檀为下层木。红豆树在群落中的水平层次地位最高,榕冬青、青冈栎、米槠次之。乔木层中处于上层地位的4个树种在灌木层中,其幼树的重要值仍然位居前列,红豆树、青冈栎、苦槠、榕冬青的重要值分别为7.94、5.94、2.57、2.48。可见红豆树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仍然以红豆树、青冈栎、榕冬青、苦槠为主要共生结构,在无干扰状态下红豆树群落能够实现自然更替。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1993年2月开始对福建武平帽布常绿阔叶林火烧前群落生态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本文对该群落的重要值、结构、区系组成和米槠种群立木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是以米槠为主的植物群落,与其所在地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宜,处在相对稳定阶段.本群落将于1993年8月~12月间砍伐火烧,至于火烧后演替规律,以后再作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了13种乡土树种在广州万寿寺的早期生长情况,以筛选出适宜该区林分改造的乡土树种。[方法]调查并测量13种乡土树种的保存率,比较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量的变化。[结果]参试树种保存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各树种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13种乡土树种可分为5种生长类型,千年桐为速生树种;红锥和枫香为较速生树种;火力楠、观光木、短序润楠、龙眼润楠、木荷和红花荷为中等速生树种;华润楠、浙江润楠和油楠为较慢生树种;闽楠为慢生树种。[结论]千年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均最大,造林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米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级个体多,中老龄级个体少.不同海拔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C种群密度最大;静态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II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到了Ⅳ、Ⅴ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又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II、Ⅲ、Ⅳ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海拔的米槠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 Ⅲ型.米槠种群动态是环境因素与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气湿度、光照和土壤有机质等影响较大.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应该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的措施,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9.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随着立木级的增大,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杉木、米槠和少叶黄杞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的趋势,拟赤杨和木荷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大→小的趋势,虎皮楠和丝栗栲聚集强度表现为小→大→小的趋势,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高立木级阶段引起的树种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或自身聚集性。表2参13。  相似文献   

10.
应用种间联结系数研究南方红豆杉天然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与南方红豆杉伴生关系较好的有闽粤栲、米槠、刨花楠、铁冬青、山矾等,而与之发生较强烈竞争的是椤木石楠、杨梅等树种,人促更新中去除这些竞争树种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米槠群落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米槠群落15 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结果表明有3 对显著正联结种对且均与木荷相关,4 对显著负联结种对,米槠与其它种群的联结性均较小,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15 个种群间总体上呈现不显著的正联结,15 个种群划分为两个联结程度较相近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粤北低山丘陵地区小红栲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务必粤北低山丘陵地区收集小红栲解析木12株和标准木31株的资料,通过建立生长模型,分析其生长规律,并用最优分割法将小红栲生长发育过程分为5个阶段,据此进一步划分其龄级和组织龄组。结果表明,小红栲早期的树高和直径生长迅速,继而进入材积束生期和数量成熟期,从面提供该树种的营林理论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群落生态现状系统调查资料,运用立木级结构对米槠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米信与其它植物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呈增长型,分布格局为负二项分布,米储与其它植物正联结种对有52对、负联结种对97对.  相似文献   

14.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平米槠种群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应用R尺度法对福建武平米槠种群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均为聚集分布;种群分布格局动态随立木级增大聚集度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天然米槠林皆伐炼山后种植的17年生人工米槠林和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科属种数较人工林多;2者共有科属种分别占人工林总科数75%,总属数94%和总种数93%;蕨类植物天然林少于人工林,而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天然林多于人工林。属的分布型分析,2者以热带成分为主,但人工林热带成分略高于天然林。种的分布型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与广东、广西同类型区系共有种的百分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广东始兴罗坝小红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方取样法调查了广东省始兴县罗坝镇小安村的小红栲林、根据1400m^2的样方面积调查,测算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结果表明,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248、2.9021、2.0934和2.2698;物种均匀度分别为0.3916、0.5491、0.6051和0.7566;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394  相似文献   

18.
刘海龙  陈晓明  覃子海  杨开太  林建新  黄金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19-18420,18450
[目的]进行红锥、白椎、大叶栎3个树种的分子鉴定研究。[方法]利用ISSR-PCR方法构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椎(Cas-tanopsis carlesii Hayata)、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 Hook)3个树种的DNA指纹图谱,根据各个体的Nei氏遗传距离矩阵,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5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6个多态性引物用于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86条不同DNA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10.75条,多态性条带数目为53条,占总条带数的61.2%。其中,有5个引物可扩增出差异条带和特异条带,能准确地鉴定上述3个树种。应用DPS软件计算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界于0.166 67~0.809 52之间,平均为0.563 57。[结论]ISSR-PCR方法可以解决红锥、白锥、大叶栎的鉴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