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培杂266”是用恢复系玉266为父本与培矮64S不育系为母本配组成的早籼两系杂交稻中熟组合。株叶型好,叶细厚直,矮秆,耐肥抗倒力强,穗大粒密,米质优,玉林市区试平均亩产509.5公斤,比对照特优63增产4.3%。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组合培杂266是由不育系培矮64S与恢复系266配组育成,培矮64S对温度反应敏感,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5℃,抽穗期温度超过30℃出现滞育,桂南地区6月28日播种,播始历期72-75天,对九二0反应不敏感,柱头外露率高,活力较差。恢复系266耐肥抗倒抗病,花粉量足,亲和力强,播始历期75-78天,对九二0敏感。制种关键是要保证不育系安全渡过转换敏感期,抽穗期日平均温处于28℃左右,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要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适时适量喷好九二0。  相似文献   

3.
信息快递     
江西两系杂交稻进入成熟应用阶段 2000年,江西两系早稻面积达 50万亩,在全国位居前列;两系超级稻示范面积全国第一,“两优培九”种植面积 46万亩;两系晚稻已在全省铺开,面积扩大到 60万亩。继消灭了两系稻空白市、县后,全省大部分县 (市、区 )消灭了空白乡。近 5年间,全省两系稻示范推广面积累计 285.73万亩,增产稻谷 1亿公斤。 江西在去年两系杂交稻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今年,两系杂交稻已进入成熟应用阶段,种植面积将超过 200万亩。两系中稻“两优培九”成为主推品种,面积大幅度增加,有望突破 150万…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1985年至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新恢复系559为父本,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559。该组合参加2000至200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9.6t/hm^2,比三系对照组汕优63增产5.3%;全生育期135.4d,比对照短3.2d;抗稻瘟病;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并易于制种。2002年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对02428、cpslo17、培矮64在三系杂交稻中的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和力高低依次为cpslo17、培矮64、02428。cpslo17、培矮64含有对籼粳不育系的恢复基因,02428含有对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三者与BT型不育系的产量配合力都较好,杂种有明显的优势。单株产量主要受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主持的水稻“863”课题组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两系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水稻育种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我国继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两优培九自1996年育成以来,经10余省121个基点试种,充分显示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特点。《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广为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农民日报》将两优培九的培育成功列为1998年农业十大新闻。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生物工程中心、国家杂交稻技术工程中心等百余名专家、教授现场观摩研讨认为,“两优培九增产潜力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选育和大面积试种成功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育种的诸多难题,例如产量和品质的矛盾、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等带来新的希望”。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已将两优培九列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一季中稻的重点中试组合。1999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定名为“两优培九”。两优培九目前在全国引种、示范、推广面积已达23.3万hm2,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等15个省(市、区)都有种植,其中湖北、江西、安微、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的种植面积都已超过或接近3.3万hm2。……  相似文献   

7.
培杂268是由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R268配组而成的早籼杂交稻中迟熟组合。直该组合链淀粉含量适中,米饭口感好,株型好,熟期适中,抗稻瘟病,丰产性好,抗倒力强,适应性广。在双季稻区单季每667m^2产量一般为500kg左右,高产栽培超550kg,早、晚造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彦长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89-290,349
选用培矮64S(代表农垦58S)、安农S-1、衡农S-1、5460S、新光S等5种光温敏核不育系,于1995年在海南春季可育期内互交,夏季在合肥种植,以花粉败育率、套袋结实率、自然结实率为育性指标,进行核不育基因等位性研究,结果表明:培矮64S、安农S-1、衡农S-1、5460S的核不育基因位点互不等位,新光S与培矮64S基因位点相同。另选用农垦58S转育成的一批籼粳不育系,以培矮64S为桥梁亲本,粳型不育系直接与农垦58S配组,籼型不育系与培矮64S配组,研究方法同上,结果表明参试的不育系均与农垦58S等位  相似文献   

9.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超高产、高优质、中籼型的杂交稻新组合,在长江流域稻区和南方稻区13个省120多个点的示范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耐肥抗倒、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应性广,比目前当家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3"增产10~20%.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从应用基础到开发推广,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研体系,正沿着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到“一系法”的构思进行,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走向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从而把杂交稻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我省的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在各级科研、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 1 现状 1.1 两系杂交稻的科研攻关成果喜人   在不育系选育方面,选育出的不育系数量较多,质量也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表现出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转换明显且生物形状优良的不育系有GD-1S、GD-7S、GD-8S、穗35S、N9S、D1S、HD3S N22S等,其中GD-1S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强优组合的选育方面,已从过去单一利用培矮64S配组向利用多种不育系配组方向发展,至2000年已有培杂山青、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培杂茂选、培杂粤马等6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培杂双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5.67万hm2 ,已发展成为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当家组合。试种表现出有苗头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扩大种植的新组合有培杂南胜、粤杂122、培杂青珍等,这些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米质好、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