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腐朽材和健全材的碳氧含量及结晶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对红松、白桦和黄波罗三个树种的腐朽材和健全材,用电子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样品的氧碳含量和结晶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腐朽材的相对氧含量上升,而结晶度下降。随腐朽程度的不同,碳氧含量的比例不断变化,在腐朽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氧的含量可能高于碳的含量。说明腐朽的主要机制是氧化过程,及结晶区破坏和结晶度下降。本文是木材腐朽检测的基础研究之一,为木材腐朽检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5个杨树无性系木材的抗腐朽菌能力,并以腐朽后各阶段木材材色的变化为依据,定量预判木材腐朽程度,为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欧美杨107杨(以下简称107)、中汉22杨(以下简称H22)、皖林1号杨(以下简称Z3)、B3和Z9 5个无性系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就其接种白腐菌后的质量损失率、不同时段木材基本密度及材色的变化为评判指标,比较各无性系杨树木材抗腐朽菌的能力,并通过材色变化来预判木材腐朽程度。【结果】在白腐菌侵染60d后,各无性系杨树木材的质量损失率均大于45%,腐朽等级均属于第Ⅳ级,是不耐腐树种,并且杨树木材极易受心腐。腐朽后杨树木材的基本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腐朽40d时,107杨、H22、Z3、B3和Z9分别较正常材下降4.81%,9.88%,2.24%,14.21%和1.60%。腐朽后,材色变化曲线与木材腐朽过程相对应,可以用来定性判断木材腐朽程度;杨树心材由正常到腐朽,材色变化的临界值是:明度63~66,色调5~15,色饱和度17~29;杨树边材相应的临界值是:明度62~69,色调6~14,色饱和度17~30。【结论】受白腐菌侵染120d后,5个杨树无性系的质量损失率依次为H22B3Z9107Z3,说明H22在这5个无性系中最不耐腐,Z3相对而言耐腐性较强。木材腐朽后,可以参考明度、色调和色饱和度3个材色指标预测杨树无性系的腐朽程度。  相似文献   

3.
照相法测木材早、晚材X射线吸收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测量木材早、晚材X射线吸收系数的方法——照相法,并用这种方法对红松、落叶松等7种木材进行测量,获得了它们的早、晚材X射线吸收系数的数据,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核桃与核桃、核桃楸木材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种美国黑核桃 (Juglansnigra)与国产核桃 (Juglansregia)、核桃楸 (Juglansmandshurica)木材解剖构造和主要木材材性的测定表明 ,美国黑核桃的心材解剖特征与核桃、核桃楸相比没有区别 ,而边材的木纤维壁厚、木纤维腔径比和壁腔比、木纤维比量、木射线比量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 ,其它特征没有差异 ;美国黑核桃主要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与国产核桃、核桃楸以及北方常见的速生树种杨树、泡桐相比 ,木材材质好 ,但木材干缩性略差 ;美国黑核桃木材化学性质能满足胶合板生产要求。综合分析表明 ,美国黑核桃是可以在我国适生地区进行推广发展的优良工业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寒黄土区典型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高寒黄土区水源涵养林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沟林场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以及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等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森林健康相关理论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根据综合指数法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指数计算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为优质林,白桦林为健康林,青海云杉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为亚健康林,华北落叶松林为不健康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森林火险等级、叶面积指数和病虫害程度等3项指标的权重较大,依次为0.242 3,0.128 8和0.122 2,是影响森林健康的重要因子。总体上看,混交林健康程度优于纯林,阔叶林健康程度优于针叶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是相对较好的水源涵养林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落叶松、白桦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生物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白桦人工天然混交林较落叶松人工纯林和白桦天然纯林具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效益。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生长表现均优于各自纯林,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5.1%和20.5%,平均胸径分别高出8.0%和2.3%,平均单株材积分别增加11.5%和15.8%,林分总蓄积量分别增加14.7%和12.3%。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干材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全林生物量也较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与化学组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从五种针叶树叶(白皮云杉、红松、兴安落叶松、黑皮油松、樟子松)以及六种阔叶树叶(柳树、白桦、杨树、黄波罗、水曲柳、蒙古栎)的春季和秋季样品的水分、灰分(水溶性和水不溶性)、醚抽提物、含氮量、含磷量的分析得出:兴安落叶松和柳树的可燃性最小。这一结果与热重分析所得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赵桂云 《吉林农业》2011,(9):170-170
永生林源苗圃位于吉林省柳河县安口镇大沙滩村,占地面积20余亩,主要经营的苗木种类有: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水蜡、红松、云杉、白桦、刺槐、冷杉、红瑞木、杨树等绿化苗木,各品种苗木均有1-4年苗岭。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坡位对天然杨桦混交林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平林场不同坡位的天然杨桦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杨桦混交林坡下山杨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山杨(Populus davidiana)(0.68)白桦(Betula platyphylla)(0.23)云杉(Picea wilsonii)(0.04)华北落叶松(Larix pnncipis-rupprechtii)(0.03)鼠李(Rhamnus davurica)(0.02)花楸(Sorbus pohuas hanensis)(0.00);坡上白桦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白桦(0.68)山杨(0.16)华北落叶松(0.09)云杉(0.05)鼠李(0.02)﹥花楸(0.00);(2)坡下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28.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32.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近似呈倒"J"型,幼树较多,较坡下结构好;(3)坡下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坡上山杨呈显著聚集分布,白桦、华北落叶松随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4)山杨和白桦、山杨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间关系在坡下均呈正相关,而坡上则随着尺度增大由正相关逐渐转变呈无关联。综合来看,坡下山杨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大,径级分布范围较窄,山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研究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种间关系在研究尺度上呈正相关;坡上白桦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小,径级分布范围较广,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呈随机分布,种间关系在小尺度呈正相关,随着尺度增大呈无关联。  相似文献   

10.
选用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Pers.)Murrill)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木材进行生物性降解,研究不同降解时间对杉木木材化学成分、结晶度、微力学性能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粘褶菌不降解杉木木材的木质素,其中边材综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含量在6周分别降低了6.91%、4.07%和13.34%;心材综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含量在6周分别降低了6.84%、4.09%和12.97%。木腐菌处理后,杉木木材纤维素结晶度均有所降低;杉木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呈现减小的趋势,18周时降到最低,杉木边材抗弯强度减少了46.17%,抗弯弹性模量减小了29.66%,心材抗弯强度减少了53.74%,抗弯弹性模量减少了47.74%。  相似文献   

11.
吸湿范围内木材含水率对渗透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北四种常见木材在吸湿范围內含水率对渗透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木材与水分作用关系阐述了含水率对木材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①在吸湿范围内,木材渗透性与含水率成二次函数关系;②木材含水率在吸湿范围内,横向渗透性存在极值点;③木材纹孔膜上微孔的数目与半径随含水率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不同类型人工林枯枝落叶层重金属质量分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研究基地9种人工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黑皮油松林、黄波椤林、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和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枯枝落叶层6种重金属(As、Cd、Cu、Ni、Pb、Zn)的质量分数,并以哈尔滨市土壤背景值为标准,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不同林型枯枝落叶层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对降雪、积雪和融雪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叶松的25倍。2)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强度有关,且在同一种森林类型的不同降雪强度中,其截留率差异也不同。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 cm,较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积雪厚度减少了约12 cm。4)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各红松林内积雪厚度从4月中旬后平均每天减少约0.5 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平均每天减少约1.3 cm,融雪速率相对较快,易产生融雪性洪峰。因此,在东北地区实行栽针保阔,逐步改造天然次生林,使之过渡到针阔混交林,能有效地延长林内融雪时间,从而发挥森林融雪的水文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1987年"5.6"森林大火过火区6种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分析不同生态系统在火干扰27 a后的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植被碳储量存在差异,相同森林群落类型中不同组分的植被碳储量差异也较大,其中乔木层和凋落物层是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6种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在火烧干扰27 a后的植被碳储量为23.17~54.06 t/hm^2,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次生林、兴安落叶松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白桦次生林(沟谷)、白桦次生林(坡中);植被碳储量恢复度从大到小的依次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白桦次生林(沟谷)、白桦次生林(坡中)、兴安落叶松次生林、樟子松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分别恢复到同林型成熟林分的49%、43%、36%、35%、33%和25%;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最高,恢复效果最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碳储量与其对应的成熟林碳储量的巨大差异,说明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将继续积累大量生物量碳,具有潜在碳汇效应。  相似文献   

15.
抽提物对木材渗透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北四种常见木材的抽提物对渗透性影响的变化规律,测量了木材抽提前后渗透性的改变,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木材抽提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和探讨了未材抽提对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木材经过四种方法的抽提以后渗透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木材渗透性的提高与抽提时间成线性关系。抽提改善了木材内部流体流动的通路,提高木材渗透性的内在原因是除去了纹孔膜上的结壳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KFP林窗模型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气候变化和CO2倍增后的情景下得出:林分由白桦过渡白桦,山杨组成。在气候变化后,树种密度有所增加。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叶面积指数增加,色木、白桦、山杨叶面积指数减少。春榆在50a气候变化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在100a时气候变化却使叶面积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两种林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土壤根系样品,研究两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细根(≤5 mm)生物量全年平均值为371.64g·m-2,白桦林为402.87 g·m-2,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水...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