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区域开放程度的指标,也是研究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数。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其发展过程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对1993~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并分析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线性关系显著且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数据拟合为5个短周期,主要指标呈现增长趋势明显,但受复杂外在环境影响,一度出现超常波动增长的状况;2)新疆入境旅游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预计在2012~2016年,新疆的入境旅游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3)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inbound tourism groth trend theoretical model简称ITGTM)。将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依据1978~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统计数据,建立了以1978年为起点,正常年份里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具体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学,分析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趋势(包括增长性和波动性),对我国"89风波"、"98洪水和金融危机"、"SARS"与禽流感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对我国2007~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做出预测,并将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划分为1978~1984、1985以来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聚类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近年的分布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建立了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客流市场的竞争态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为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区制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1953-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刻画,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呈现明显的动态区制转移和非对称性;在经济适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增长理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符合反馈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人均消费的相关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2排放已成为全球环境研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府、相关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旅游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认识旅游活动与CO2排放的关系,分析旅游活动中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与原因对于实现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SPSS软件对1980-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与第三产业碳排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与第三产业碳排放呈显著相关性,且二次曲线方程能映示20多年来中国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与第三产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这种"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说明随着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影响开始是缓慢增加,后来呈加速增加,能很好反映我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着较突出的矛盾,要达到二者协调发展的阶段仍是漫长的过程;在入境旅游者消费中,人均交通、餐饮、住宿等的消费与中国第三产业碳排放都有相关性,与中国第三产业碳排放相关性最大的是交通消费,其次是餐饮消费,较小的是住宿消费;入境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在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活动都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及减少碳排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客源市场。通过对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地域构成、境内分布情况和消费构成的分析,阐明了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确定市场重点,定位客源结构;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扩大入境游客在自治区境内的流向;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名牌产品;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等进一步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9.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各产业以及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统计软件,分析了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关联,其中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高,达0.6899,其他各项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大部分在0.6以上.新疆经济增长模式还属于粗放型,仍然依赖能源... 相似文献
11.
马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5):172-176
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1-2007年的分布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建立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目的地市场的2001-2004年,2004-2007年竞争态模犁,通过2个时间段竞争态模型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区域旅游规模空间演化与景区品质关系——云南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9-2012年统计数据,采用重心模型、新地理集中度指数、一致性指数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投资重心一直位于旅游经济重心的西部方向,且旅游投资迁移速度滞后于旅游经济重心的步伐.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在南北,也在东西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二者重心经纬度变化比较看,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的经、纬度变化方向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的集中度不断减弱,表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旅游投资影响明显,而且对其冲击响应也较突出.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1):181-188
以中国31个省(市、区)人均旅游总收入为代理变量,运用Arcgis10.2工具和分布动态法(MEDD)考察了2000-201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分布特征和演进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特征,省际之间差异明显。2)全国及东中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差距逐渐增大,但是极化状况不一。3)不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流动性较差,但是也呈现出进阶式发展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省份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将处于类型Ⅳ(中高水平)和类型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可视化分析、等级嵌套分析、中心性分析和网络密度分析,对赴西藏游客旅游数字足迹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布达拉宫、纳木错、大昭寺、八廊街和羊卓雍错是西藏核心旅游景点,在连接西藏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起到关键作用;纳木错和羊卓雍错是主要集聚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米拉山口是主要辐射点,八廊街既是主要集聚点又是主要辐射点;西藏旅游景点可分为3级,最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地区;景点网络密度小,整体结构松散且不均衡,景区间联系不紧密;热门景点均具有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便利、可达性好的特点,其中交通和距离是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1):217-220
从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以及旅游就业效益3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旅游业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证实,旅游业是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的产业;新疆旅游创汇均低于新疆出口创汇及同期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速度;新疆旅游就业效益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还有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