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两代,政府及官方不遗余力地引进江南先进稻作技术,以在畿辅地区推广水稻种植,形成了明清农业史上一道景观。学界虽对此有所涉猎,但很少有人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起因与背景。本文从生态学史的三个重要维度人口、资源与环境出发,从长时段来揭橥明清畿辅种稻运动背后所隐藏的背景,认为畿辅地区环境恶化、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与粮食匮乏是这次水稻推广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江南的先进农业、水利技术与江南士人的推动是这次水稻推广运动的重要外部动力。同时,本文还重新厘清了先前畿辅种稻史中的若干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家一直把农业发展作为建设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种植水平与种植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种植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大力的提高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特别是要提高我国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陕西省的水稻种植展开论述,希望给广大读者以帮助。  相似文献   

3.
浅论北方水稻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玉秋 《吉林农业》2011,(7):155-155
“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食物。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尤为重要,而水稻的种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大力提高水稻的种植技术,尤其是提高及探究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将对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作一次总结和讨论,并对其意义作出一番概述。  相似文献   

4.
水稻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水稻种植不仅仅局限在南方,北方同样可以种植高产水稻。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北方水稻种植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粮食来源,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辽宁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十分适宜水稻的种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文章从品种选择壮苗、整地插秧、综合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几个角度入手,对提高辽宁地区水稻产量、降低病虫害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研究经验和种植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以供水稻种植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在人们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确保人们的饮食健康,就必须要强化水稻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本文主要就当前水稻种植中的问题以及建议进行简单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必须要确保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农业种植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只有采用科学的抗病害技术,做好抗病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水稻种植的质量,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产量,使农民经济效益增长。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水稻种植当中抗病的技术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气候环境是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该文对桂东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水稻适宜生长环境气候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明晰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水稻产量的高低、稻米品质的好坏,除品种因素外,还取决于栽培技术以及施肥技术两 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稻种植及施肥技术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很大的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的产量不论是对我国的粮食产量还是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旨在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  相似文献   

11.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31-4832
从农业生产工具、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粤北南雄山区的农业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建新 《古今农业》2006,5(4):59-69
分析了明清南雄山区的人口模式,耕地减少的长期趋势和农耕技术的演变,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珠玑巷的移民传说和明代以来耕地减少的趋势都与受农耕水平影响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即使清代南雄山区的农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制约了人们应对环境的能力,使南雄山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省工增产的水稻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方法]对稻田浅旋耕与深耕、机插秧与手栽秧、施用控释肥与精确定量施肥3种不同的整田、移栽、施肥方式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的处理对水稻生育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及省工、增产、增收效果.[结果]浅旋耕+机插秧+控释肥、浅旋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施肥、深耕+机插秧+控释肥三种模式比对照增产稻谷596.4~80955 kg/hm2,增6.22%~8.45%,省工120~135个/hm2,增收节支5 521.39~8 727.48元/hm2.[结论]此3种模式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典当是中国农村传统经济组织之一,它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的江南作为全国商业资本最发达的地区,农村典当发展兴盛。拟从江南农村典当的概况、组织管理方式和对江南农村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8,(7):231-232,236
主要研究了明清时期农田施肥的技术与理论,重点分析了"大地之力常新"的农田施肥理论以及"亲田法"、基肥和追肥的技术手段,研究认为这些珍贵的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与经验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茶叶焙制技术主要在团茶的生产方面。进入明代以来,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生产叶茶和芽茶。在这一时期,我国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渐渐衰微,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散茶尤其是炒青绿茶得到迅速发展;绿茶和其他茶类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得到了协调发展。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进步。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几种主要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包括炒青绿茶的焙制、蒸青绿茶的焙制、以及青茶、红茶和花茶的加工焙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研 《古今农业》2008,(1):76-86
土地具有开垦有限性的自然属性,于是土地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土地资源配置等便成了衡量土地资源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清代农业技术与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介绍,以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