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论是井田制还是名田制,都是根据一定的身份等级占有田宅.周爵以世卿世禄为原则,秦爵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与此相应,井田制下的禄田可以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对稳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继承而有较大的流动性.名田制尽管没有公田与私田的划分,但劳役地租仍然以"庶子"及"人貉"的形式残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汉代才为雇佣劳动和租佃制所取代.汉名田制与秦名田制虽有很大不同,然而,其以户为单位并以爵位为基础的田宅等级标准,就基本原则而言,与秦名田制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除井田,开阡陌”后,军功爵制在秦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延续到整个汉代,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在授田方面为“名田制”,按照军功爵高低授田。名田制实际也是限田制,给了有爵位人的占田资格,限制普通平民的发展。汉初由于官府公开卖爵,土地的自由买卖,一部分“富民、豪民、富商占有较多的土地,成了豪民地主。豪民乃大量出现,并逐渐形成为新的一种地主经济类型,大量使用奴隶。东汉以来豪强地主恶性膨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乱,造成不论南方和北方都出现大量使用农奴的庄园经济。秦汉时期的名田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庄园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大动乱则是其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二年律令.户律》是吕后二年颁布的有关名田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名田宅制度关系到刘邦时期的“与田宅”令是否实行及其到吕后时期的前后变化。我们认为高祖五年诏书的“与田宅”令已经制定了按爵级身份名田宅的制度,萧何编订汉律时这部分内容由“令”入“律”。《户律》所见名田宅制度是现实中真实实行的制度,其中对违法欺诈行为的惩罚条款应是吕后二年修订汉律时增补的内容。吕后二年调整食邑政策是造成田宅标准偏高的主要原因,民爵和官爵的划分也是在吕后二年定型的。  相似文献   

4.
列侯受田论     
伴随着《二年律令》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初的名田制度提供了直接的史料。从律文看,国家是以二十等爵制为核心授田宅,涉及二十等爵获得者、普通的编户齐民、甚至刑犯隐官、司寇。但是作为二十等爵之首的列侯却仅有受宅的规定,而没有受田的规定,这是不合理的。依据《二年律令·户律》中的赐田宅制度,进而推测出列侯的受田数为105顷。两汉土地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列侯无疑成为土地兼并之主力之一,大批的自耕农破产,破坏了土地国有体系与土地私有体系之间的平衡,从经济上瓦解了东汉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是一个土地相对集中的过程,要达到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的目的,关键在于调整与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农地所有制已无多大文章可做,农地使用制的改革则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了由“两田制”到自由租赁制的渐进式农地使用制度变革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操作过程及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是一个土地相对集中的过程,要达到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的目的,关键在于调整与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农地所有制已无多大文章可做,农地使用制的改革则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了由“两田制”到自由租赁制的渐进式农地使用制度变革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操作过程及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7.
“两田制”兴衰及其原因分析——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平度市曾经是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两田制”作为其中的重要试验课题之一曾经引起过广泛关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两田制”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对村级组织有不当的激励,从而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村政策环境的改变,“两田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描述了平度“两田制”改“均田制”的改革过程,分析了“两田制”在目前农村新形势下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两田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出于土地重组的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创新,经历了实验、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中期否定和1997年中央发文明令禁止,一直充满着争议.两田制实行暴露出了中国第二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分析对两田制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敞田制是中古英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土地耕作制度,集土地的私有产权与共有产权于一身。敞田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度维持了英国传统农业数世纪的繁荣。但是进入到16世纪,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敞田制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开始了漫长的衰亡历程。本文在梳理敞田制衰亡的过程及原因的基础上,借助这一典型案例,指出土地制度是相当复杂的、变迁势必是漫长而缓慢的;主张通过人为设计制度来过快推动土地制度的全局性变革,是中国目前特别值得警鉴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国有新洋农场位于射阳县境内,占地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万亩.总人口8496人,职工3419人,其中劳动关系在农业的职工2528人.改革开放以来,新洋农场农业体制先后经历了计件制、大包干制、两田制("多数人种少数田、少数人种多数田"的集体经营制度)、公司制和租赁经营制等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述土地经营制度为促进农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晋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发生一定的变化。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相对战国时期大为下降,由主食逐渐变成副食;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了北朝时期,又出现禾菽并重的地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导致饥荒时常发生,而大豆比较耐旱耐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有利于老百姓渡过饥荒。  相似文献   

12.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招抚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等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近70年的努力,呈现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3.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蒋波 《古今农业》2013,(3):56-60
牧猪是两汉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牧猪地点一般选择在苑囿、山谷、水泽中,牧猪者以农奴、佣工、书生为主。两汉的"牧猪"现象与养猪业的空前发展有关,也取决于汉代较高的猪肉价格;经学书生牧猪,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勤工俭学"方式,半工半读。牧猪现象的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养猪业的盛况。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分析1984—2005年贵州省23个县(市、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种类有1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6.3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4.88%;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鼠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1.68%、13.42%,在部分地区也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5种害鼠的种群繁殖特征和种群数量灾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8.
东汉藏书考     
东汉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收藏,使东汉的藏书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汉藏书主要分为官府藏书及私家藏书。其中官府藏书是中国藏书史中一个基础阶段,官府藏书机构较多、规模较大,初设藏书官员及管理机构。官府藏书对政府的政治、文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私家藏书与官府藏书并行发展,出现了一批私人藏书家以及中国古代最早的藏书楼。  相似文献   

19.
近代茶馆业发展十分迅速,茶馆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与赌博结缘于宋朝,直至晚清,全国各地茶馆内开场聚赌已是社会上普遍的现象。茶馆内赌博皆属小赌、私赌一类,其流行于全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固有陋习的延续;第二,茶馆可以作为赌场的替代场所;第三,茶馆社会功能完备,兼营性强;第四,茶馆自身具有一定隐蔽性,可以掩人耳目。政府认为茶馆内聚赌对社会经济、地方秩序以及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故而各省政府均对其采取严厉禁止的措施,以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