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芋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王德旭(山东莱西市植保站,266600)近几年,我市种植出口芋头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种植集中,重茬较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地块减产15%左右,重者减产30%以上。作者于1992~1994年对该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  相似文献   

2.
白边地老虎Euxoa oberthuri Leech是坝上高原地区作物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经1984至1986年研究,1年发生1代,以不脱壳的幼虫在卵内越冬。4月底至5月底三龄前幼虫占85%—89.6%,是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当地胡麻播种期多在5月上中旬,正值三龄幼虫发生期。采用0.5%(有效成份)甲胺磷拌种。经室内毒力试验,田间小区及大面积防治示范,结果具有90%的杀虫效果及80.2%—91.7%的保苗效果。省工,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释放中华卵索线虫防治粘虫,不同益害比的寄生效果,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当益害比为100:1时,可取得60%的发生效果;200:1时,寄生率增加到76.4%。按益害比为400:1,释放侵染期幼虫,防治麦田一代粘虫,第3天调查校正寄生率71.7%;第5天增加到84.13%,对粘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洋参根腐病是西洋参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发生时可引起产量损失50%~70%,本文报道该病的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荔枝霜疫霉病(Peronophythora Litchi Chen et al)是荔枝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害可以为害荔枝的花和果,花期发病,造成大量的枯花,幼果期发病,引起落果,成熟期发病,引起果实腐烂。广东省廉江市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区之一,每年由于荔枝霜疫霉病的发生使荔枝产量受到较大的损失,一般发生年份产量损失达10%~15%,严重发生的年份产量损失达30%以上。为了做好本地区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工作,使荔枝生产能健康发展,笔者2004~2007年对该地区荔枝霜疫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小红  叶宗国 《江西植保》2006,29(3):132-133
2001年以来,庐山区沿庐山脚下几个乡镇单季晚稻三化螟连续几年大面积偏重发生,特别是2005年发生最重,防治不利的单季晚稻白穗率一般为15%~22%,严重的白穗率达55%,个别田块甚至绝收,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威胁。为此,笔者根据本区多年的实地调查及相关试验,对三化螟大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番茄烂果在我县发生十分普遍,随着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发生越来越重,受害田块几乎100%,一般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35%以上。为此,本站开展了对番茄烂果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1发生原因1.1气象因子5月上旬至7月初是番茄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8.
1965年,聊城地区黄地老虎大发生,为历年所罕见,由于及时防治,基本未造成灾害,主要经验如下: 在卵孵化盛期及幼虫一、二龄阶段: 1.喷粉:低龄期喷1%六六六粉和5%滴滴涕粉等量混合,每亩4—5斤。冠县孙町大队在4月下、5月上中旬喷粉二次,防治的危害株1.1%,未防治的30% 2.喷雾:用6%可湿性六六六和25%滴滴涕乳剂各1斤,兑水300—400斤,结合防治棉蚜,每亩用药水50—60斤,防治的受害株2.2%,不治的30%。 3.毒土:6%六六六粉1斤,兑土30斤,在下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鞘蛾在豫西地区主要危害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1年发生1代,以幼虫负鞘在树枝及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以幼虫负鞘取食叶肉危害。5月中旬出现成虫,6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10月上旬陆续入蛰。4月中旬为幼虫最佳防治时期,用3%高渗苯氧威2000倍液防治,效果达92.2%以上;6月上旬为成虫最佳防治时期,用敌马烟剂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2~1993年淮北棉区棉铃虫发生防治报告李明媛(安徽宿县地区植保站,234000)宿县地区常年种植棉花100~135万亩,约占农业总收入的30%。1992~1993年棉铃虫发生严重,现将发生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生概况1992~1993年淮北...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1998年,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400余株病株样,共分离获得108株棉花枯萎病菌,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7号生理小种,但其致病性较强,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2种致病型,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25℃培养7 d后,菌丝为白色,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大分生孢子为10.4~44.2 μm×2.0~6.1μm,多为马特型,最适生长温度为25℃,除供试6个菌系能在35℃缓慢生长外,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30℃以上不易生长,吐鲁番菌系HAI-17在40℃仍能缓慢生长,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在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尚未发现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对棉花枯萎病有较好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从健康海岛棉植株根围土壤中分离筛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探索研究拮抗菌株的抑菌作用,为其生物防治提供潜在资源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以海岛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从土壤中分离到的120株细菌菌株中筛选拮抗菌株。测定拮抗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通过促芽和盆栽试验筛选生防效果最好的菌株,同时测定该菌株对棉花枯萎病的抑菌效果和耐盐碱性。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分类地位。从120株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棉花枯萎病拮抗作用很强的菌株,编号为KX-33。促芽分析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KX-33能明显缩短出芽时间,促进棉苗生长。对病原菌DD64、DD89、DD11和DD22防效分别为75.32%、72.77%、69.48%和68.8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P<0.05)。耐盐碱分析表明,菌株KX-33具一定的耐盐碱性。菌株KX-33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有芽胞,16S rDNA和序列与Bacillus pumilus(FJ763643.1)同源性最高。海岛棉根围土壤微生物中含有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经鉴定菌株KX-33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促生和抑菌作用显著,在海岛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温室和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兰花植株残体还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兰花残体对棉花生长的安全性,以期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植株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机制提供依据。将粉碎的西兰花植株残体与培养基质分别按1%、3%、5%、7%和14%处理混匀,在(28±2)℃条件下分别腐解7和30 d后种植棉花,测定其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的影响以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腐解时间为7 d,西兰花残体处理比例为1%和3%时,棉花出苗率与不添加西兰花残体的空白对照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株高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增幅分别为19.46%、42.41%和36.96%;西兰花残体添加比例为5%、7%和14%时,对出苗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腐解时间为30 d时,上述各比例西兰花残体处理后的棉花出苗率和株高与空白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西兰花残体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21 d后的防治效果达到72.55%。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残体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3.06%。综合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的施入,促进了棉花生长,降低了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在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优于后期。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残体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最终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的减量提供了新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本试验以温室种植31 个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供试品种的组织结构研究,使用根系扫描法和石蜡切片法,了解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结果如下: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与相对病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23;抗病品种与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总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和吸收根根长密度差异显著,但耐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这4 个指标差异不显著。抗病材料根、茎的组织中薄层细胞密度大于感病材料,耐病品种根、茎的薄层细胞密度介于两者之间;抗病品种的根和茎的导管数最多,导管直径最小,其次是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根和茎中导管数最少,但是导管直径最大。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根和茎的薄层细胞密度,导管数可以作为对黄萎病抗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产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仍无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需要筛选最佳化学药剂,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田间药剂防治和产量测定研究两种低毒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结果测定显示,0.3%四霉素水剂浓度在0.6g/L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98.44%;田间喷施药剂显示,在推荐剂量下,0.3%四霉素水剂防效为39.8%,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一致;0.3%四霉素水剂施药区棉花产量比对照区高30.28%,比示范区低10.78%,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仅比对照区高4.06%。四霉素能有效减缓棉花黄萎病蔓延,减少病害对棉花产量造成的损失,在化学防治棉花黄萎病时,可推荐使用0.3%四霉素水剂为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8.
三大棉种对棉花主要病害抗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633个陆地棉、海岛棉、中棉三大棉种的品种资源和42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陆地棉品种,在田间病圃和温室接菌,进行对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对枯萎病、苗病,铃病均有较高的抗病能力,但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海岛棉对黄萎病有很高的抗病能力,但对枯萎病、苗病、铃病抗性均较差;陆地棉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能高于海岛棉,但低于中棉。经生物统计分析,仅发现陆地棉抗枯萎病与抗苗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荐中棉12、陕1155、86-2、86-3、冀合3016五个兼抗枯、黄萎病,并对苗病、铃病也有一定耐病性的品种,供各地多抗育种选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定殖能力,本文利用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将带四环素抗性的pGFP78质粒转入到菌株AL7中,分析了菌株AL7在棉花根围土壤中、根部组织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77.1%。pGFP78质粒转入后对菌株AL7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仍具有游动性和产生物膜。定殖检测结果表明,菌株AL7能够在棉花根围土壤中及根系组织内长期定殖,接种5 d时定殖数量最高,达6×10~6cfu/g土,接种80 d后根围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仍维持在2×10~6 cfu/g,根系组织内的定殖量为6×10~4 cfu/g。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验证,接种7 d后菌株AL7已经进入到棉花根部的中柱鞘细胞,能够在棉花根内大量定殖。  相似文献   

20.
常熟地区蚕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1年在江苏省常熟地区采集了有典型枯萎症状的蚕豆标样各50个,获9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木贼镰孢(F.equiseti)、三线镰孢(F.tricinct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茄镰孢(F.solani),其中尖孢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木贼镰孢为该地区蚕豆镰刀菌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测定了48个镰刀菌菌株对蚕豆的致病力,尖孢镰孢、木贼镰孢、串珠镰孢和燕麦镰孢对蚕豆的致病力都较强。用蚕豆枯萎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交叉接种棉花和蚕豆,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较强的交互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