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缺碳,直接造成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一)根系衰弱首先,根的趋水趋肥性使根系有一种内在的向外向下伸长的刺激,缺乏有机质的土壤含水性差,各类肥料溶液向根部"表达"能力差,致使根系生长的内在刺激不足。其次,土壤微生物同根系的互动,是根系生长的外源刺激。土壤中有机质不足,微生物繁殖所需的碳源不足,致使根际微生物群落稀疏,根系生长的外源刺激太弱,根系就失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影响草坪草菌根发育的土壤主控因子,以高羊茅、麦冬、吉祥草、结缕等4种草坪草为材料,研究了4种草坪草根系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及其与根系可溶性糖,根际土壤有效磷、有机碳、有机质,根系和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草坪草菌根侵染率在12.14%~35.25%,且高羊茅结缕草麦冬吉祥草。根系可溶性糖含量以吉祥草最高,为53.58 mg/g,结缕草最低,为21.05 mg/g;土壤有效磷含量以结缕草最高,为10.34 mg/kg,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均以麦冬最高。相关分析表明,草坪草根系菌根侵染率、侵入点与土壤有机碳、有机质、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根系难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田间栽培的4种草坪草菌根发育较好,其菌根发育状况主控因子为土壤养分、根系可溶性糖、球囊霉素。  相似文献   

3.
<正>冬枣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水分含量高低对冬枣树的生长和结果有重要影响。虽然冬枣树具有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的特点,但要达到丰产、稳产、质优、商品价值高的目的,必须加强土肥水管理,给冬枣树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冬枣生产需要综合管理技术,不仅要重视地上部栽培技术管理,而且要重视地下管理,地下管理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地下管理是地上管理的基础。土壤质地、透气性、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等对冬枣生长发育及品质均有影响。1土壤质地的影响单纯从生长角度看,冬枣树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生长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壤土中的冬枣树树冠高大,根系深广,生长健壮。而黏重土壤通透性差,冬枣根系生长缓慢,根幅小,结出的果实皮厚,枣核发育有趋大性,果肉呈黄绿色,风味变淡。砂质土壤贫瘠,保水保肥性差,冬枣树树势较弱,结出的果实皮色淡黄,果肉疏松,缺乏酥脆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通过向次生盐渍化土壤中添加碳调节剂,并对培养后土壤中种植的白菜实际生长过程进行考察,探讨碳调节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碳调节剂可明显降低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随着碳调节剂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也明显增加;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硝态氮含量则显著下降;碳调节剂用量在T2处理时最有利于白菜生长,此时白菜生物量、根系特征参数如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最大。综合考虑白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安全卫生标准,在本试验条件下,碳调节剂用量在T2和T3之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证明残膜积累影响土壤和马铃薯试验研究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发现"地膜残留阻碍根系的生长,耕层的根长和根重随地膜残留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一观点并不全面,研究表明:0~15 cm土壤中,地膜残留具有刺激马铃薯根系生长的作用,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和根重均随地膜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5~40 cm土壤中,地膜残留阻碍根系的生长,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和根重随着上层土壤中残膜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上层根系过度消耗水分和养分,向下层根系输送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背景下,氮素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根系分泌物所介导的根际微生物过程在驱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和增加氮素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了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对森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均能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素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植物对氮的需求。不同碳含量和碳氮比的根系分泌物输入驱动根际微生物行使不同养分利用策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根系分泌物矿化有机质中的氮素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生物硝化抑制剂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减少氮素的淋溶;根系分泌物还通过控制根际与氮转化相关的反硝化细菌群落来促进土壤反硝化作用。综上,植物通过增加根系分泌物的输入能提高地下碳分配,影响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在维持森林土壤氮素循环和缓解养分限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2参70  相似文献   

7.
<正>"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有病,灰根要命。"植物都是因根生而生,因根亡而亡。健康的根系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根系固着在土壤中生长,为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并与根际土壤和微生物进行互作。从根的顶端到有根毛的一段称之为根尖,根尖从顶端开始,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根毛长到一定位置就  相似文献   

8.
采用"根箱法"分析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态,并应用三维球形海龟几何解释,结合参数L系统推导出产生式规则;采用二次B样条插值函数的方法,设计了水稻根系参数L系统,并使用Visual C++和Open GL标准图形库,实现水稻根系生长的可视化。对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的标准误差趋近0,一致性指数趋近1,参数L系统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水稻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有机肥对于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影响分析作为土壤中占据极大比重的营养成分,有机质能够为生长的农作物贡献大量的养分,也能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大量的养分。以胶体存在的有机质可以吸附环境中的阳离子,能够有效的保证土壤的肥力,能够改善与维持土壤中的理化性质、生物性质等,也是检测土壤肥力的评级指标之一。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与植物根系的养分输入情况有着较为明显的关系,植物根系的代谢过程也是向土壤中输送有机质的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室内根盒培养建立的原位根际酶活检测方法,分析生长习性不同的Charleston(有限生长习性)、东农594(亚有限生长习性)和DN50(亚有限生长习性)3个大豆品种在正常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条件下根系表型特征,分析大豆根系碳代谢途径关键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明确不同类型土壤影响大豆根系生长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习性大豆品种对土壤适应性存在基因型差异,根系表型和土壤环境关系密切。大豆根际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活性表现为沿根系基部逐渐增加,到根尖活性最大的分布规律,在根尖形成酶活性热点。沿根系生长方向的β-葡萄糖苷酶扩散宽度与酶活性强度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分布规律一致,均为由基部到根尖逐渐增加。研究结果明确大豆根际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特点,可为大豆生长发育及高产新品种选育提供根系角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样地鱼腥草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特性,以了解鱼腥草的土壤条件,提高栽培鱼腥草的品质。结果显示,不同样地鱼腥草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养分、p H、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以及其群落特征存在差异;鱼腥草根际土壤p H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总PLFAs含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PFLAs含量与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效磷和蔗糖酶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氮与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和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鱼腥草的广泛生长适应性,是鱼腥草的根系分泌物及其残体适合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强酶活性,促进土壤酶和微生物对有机质及氮、磷转化,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有益鱼腥草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多种因素中,有一种因素对其他因素有着关联作用,这就是化肥。"化学农业耕作方式"是由于传统土壤肥料学和植物营养学的错漏,使人们普遍没有认识到物质循环对农业的根本性作用,其造成的损失是极为严重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作物产量的限制,其原理可以从植物实际存在的内部"碳循环"被削弱来理解。一株植物,由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及溶于水中的有机碳养分和无机养分,其中大部分由于  相似文献   

13.
根系生长是树种特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系研究可为困难立地树种适应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东省药乡林场麻栎和刺槐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2种树种在石质山地浅层细根的生物量、细根形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华北石质山地2种树种细根生长特征及其环境适宜性。结果表明:1)在根径0~0.5cm范围内,麻栎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麻栎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4);2)在根径0~0.5cm范围内,刺槐的根系数量显著高于麻栎,而根长、根表面积显著小于麻栎。刺槐根表面积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r=-0.809);3)刺槐非根际土壤全N含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麻栎。相关性分析表明,刺槐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土壤养分并不是刺槐根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麻栎细根生长发育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根据2种树种浅层细根特征,在华北土石山地造林过程中,可考虑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而采用树种混交,从而弥补2种树种对不同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实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植被保存率。  相似文献   

14.
农田水利滴灌技术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农业生产巨大"福音"是的滴灌技术发展,尤其对于少雨干旱的地区来说,确保了农作物的收成,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紧张情况。目前,我国的水浇地中约一半的耕地都使用了滴灌技术,其具有节水、增产等多项优势。滴灌技术便是滴水灌溉,通过管道和滴头、滴灌带再将水以小流量、准确、均匀、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以少量水湿润作物根系的局部灌溉的一种技术,使作物主要根系的生长区土壤始终保持含水状态的灌溉方法。滴灌技术可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深松可以极大的提升农作物含量和品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化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是深根类作物产量提升的一种重要技术。该文对机械深松整地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镇赉县机械深松的整地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烟株根系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对不同肥力土壤上烟株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可有效调整不同肥力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有效调节不同肥力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其中,全元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复合肥255 kg/hm2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根系生长、改善烟株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的最佳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农作物病害的重要因素是外因:气象(温度、湿度、水份等)以及土壤。"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土壤,就是农作物最不易得病的土壤环境,其源头就是要使土壤微生物获得足够的碳能源。根据大量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农作物最普遍导致损失最严重的缺素病是缺碳素。而且不少中微量元素缺素病不是因为土壤中缺这种素,而是由于缺少有机碳养分的组合,土壤中某些中微量元素被排斥在植物根毛吸收孔外。中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8.
解方 《今日农村》2004,(4):31-31
大葱是一种喜肥性较强的蔬菜,从定植到收获一般需追肥3~4次。在生产中,许多农民习惯于开沟追施,这样既容易划断大葱的根系,还会出现烧根的现象,使植株干尖、枯叶。根据大葱须根趋肥、趋水、趋温的习性,正确的施肥方法可以概括为“根旁撒,培土压,浇水化”三个步骤。根旁撒指的是在大葱垄间结合除草、松土,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大葱根部的地表上;培土压指的是撒过肥料后往大葱根部培土,盖住肥料,以减少肥料损失,促进葱白软化生长,增强植株抗风能力;浇水化指的是培土后两天内浇水,使肥料溶解于土壤中并迅速分解,供大葱生长。如何给大葱施肥@解方…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区分土壤外源碳输入和内源碳输出是量化土壤碳平衡的前提。借助碳同位素方法,可以精确区分不同碳源对土壤有机碳(SOC)和二氧化碳(CO_2)的贡献,一方面定量根际沉积碳对土壤碳的输入,另一方面还可以量化根系生长对SOC分解的根际激发效应,进而提高土壤碳平衡评估的精确度。本文整合了关于小麦和玉米~(13)C/~(14)C示踪实验的文献,对作物-土壤系统光合碳分配、向地下部碳输入量、根际土壤CO_2区分以及根际激发效应进行分析,最终明确了小麦和玉米生长对土壤碳输入和输出的贡献。在作物-土壤系统中,小麦光合碳分配到地上部、根系、土壤和土壤释放CO_2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3.1%、12.5%、4.6%、9.8%,玉米分别为68.4%、16.0%、4.6%和11.1%。小麦和玉米通过根系和根际沉积碳对土壤碳输入量均值分别为1 058 kg·hm~(-2)和1 025 kg·hm~(-2),其中根际沉积碳占地下输入的贡献均值分别为0.45和0.38。小麦和玉米根源呼吸占根际土壤CO_2释放的贡献值均达到50%以上,分别为51.3%和56.7%。小麦和玉米生长促进SOC的分解,根际激发效应平均值分别为172%和15%,若采用传统根去除法来区分土壤呼吸,根际激发效应则会被忽略,这可能导致根源呼吸的高估。小麦和玉米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净根际沉积碳占地下部净碳输入(根系+根际沉积物)比例分别为27%和22%,如果利用传统洗根法,这部分光合碳量就无法量化,导致输入到地下部的光合碳量被低估。  相似文献   

20.
根际沉积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际碳沉积在农田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不仅是维持根系呼吸消耗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在植物根际碳消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植物根际碳的沉积来源于植物残体的分解以及植物生育期内根际碳的释放,根际碳的沉积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根际碳沉积测定方法主要是同位素示踪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