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现状,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通过制作解析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对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10a以后就应该开始抚育间伐;抚育间伐对油松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间伐的起始年限从13~15a后开始;并对林分间伐的保留密度和间伐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刺槐人工林抚育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吕保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28-1529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刺槐人工林的影响。[方法]以林木分级为基础,以弱度、中度、强度和对照4种间伐强度对刺槐中龄林进行间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可明显提高林木直径生长量、材积生长量和林分叶面积,但对林木高生长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人工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抚育间伐是主动干预人工林生长的主要营林措施,合理的抚育间伐对改善森林林冠层营养空间,保证林木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合理的间伐方式实现优化管理。研究造林树种杉木不同抚育措施的林分效果,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分直径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影响;提出通过林下补植措施进行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抚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以施肥加抚育间伐的林木抚育措施效果最佳,既能保证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又能有效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提出抚育的方式方法,进而确定间伐抚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提出抚育的方式方法,进而确定间伐抚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欧建德 《吉林林学院学报》2000,16(4):210-211,223
根据森林经济效益,建立抚育间伐优化数学模型,以例说明模型在人工林抚育间伐方式优选的应用,为人工林抚育间伐方式优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着重对抚育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找出间伐抚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计算机辅助经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探讨杉木人工林经营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以辅助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使杉木人工林经营效果达到收获最大、效益最佳.本辅助经营系统是在福建杉木人工林特殊的整地方式和抚育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立地指数、竞争、不同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及间伐次数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而建立的,该系统能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进行动态预测,并反馈在合理最优密度下的间伐时间和间伐强度,通过及时抚育间伐控制立木株数来保证林木始终处于最优生长空间;并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从而辅助指导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活动.用80块模外样地调查资料对生长模型进行了F检验和U检验,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于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尝试利用生长过程表分析间伐对林分生长与收获的影响,探究抚育间伐后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为森林抚育经营和碳汇造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一条积极的思路。研究选取有5个间伐试验区组设计基础的陕北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结合生长过程表,通过生物学模型链接,初步构建了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和碳储量预估模型的人工林抚育间伐方案评估体系。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明显促进林分生长并显著降低林分的枯损率,抚育间伐的影响效果在间伐后5~12 a比前4 a更为显著。在间伐后5~12 a间,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到相似水平。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间伐后林分密度的下降,对于单木和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并不相同。间伐林分的单木碳储量会明显高于未间伐林分,而间伐林分的乔木层碳储量在12 a后仍低于未间伐林分。分别以蓄积、经济材和碳固存为目标,得到的最佳经营方案都不同。通过各方案收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最优方案以满足林分经营的多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1.
汪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29-130,133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5个处理:间伐强度10%(处理①)、间伐强度20%(处理②)、间伐强度30%(处理③)、间伐强度40%(处理④)和对照(CK,不抚育),初次调查和间伐时间为2014年,复查时间为2019年,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杉木人工林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的影响.[结果]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胸径生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林分胸径增长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树高生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林分树高增长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蓄积增长量均大于CK,其中处理③的林分蓄积量最大;抚育间伐条件下的林分枯死率均低于CK,其中处理④的枯死率最低.[结论]抚育间伐可以改善保留木的生长空间、营养空间,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林分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和蓄积量,并降低林木的枯死率.  相似文献   

12.
抚育间伐是人们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干预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林内环境的人为改善,使其能够更适合落叶松的生长。合理的间伐能够改善森林中树木生长的空间和水肥的供应,促进林分个体和群体的生长,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了抚育间伐对落叶松生长效果的影响,分别对间伐前后落叶松的胸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对落叶松抚育间伐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尤溪国有林场不同抚育间伐处理下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够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间伐强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中度间伐处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杉木人工林间伐3年,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变化较大,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是人们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干预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林内环境的人为改善,使其能够更适合落叶松的生长。合理的间伐能够改善森林中树木生长的空间和水肥的供应,促进林分个体和群体的生长,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了抚育间伐对落叶松生长效果的影响,分别对间伐前后落叶松的胸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对落叶松抚育间伐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北落叶松人工林,已陆续进行抚育间伐,今后还有大批落叶松人工林要进行抚育间伐。这批落叶松人工林是后备资源,廿一世纪我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要从这批人工林中提供大量木材,来满足需要。因此,经营好这批人工林,使其速生丰产,有极重要意义。而当前抚育间伐这一关,搞的如何,对这批人工林的前途关系极大,对此进行探讨将是有益的。 近年来东北各地进行不少关于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在不同年  相似文献   

16.
采伐利用木材是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之一。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的主要措施,实质上就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人为选择淘汰制。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采用不同的抚育方法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采伐木,是抚育间伐技术成败的关键。基于此,从被伐木的选择开始,对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施工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抚育间伐对江南油杉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8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抚育间伐对其林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3 a为江南油杉胸径和树高生长缓慢期,4~18 a为其速生期;抚育间伐对江南油杉林分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树高生长影响显著,但其后期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大;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在38 a时未相交,表明其材积生长尚未达到数量成熟。建议继续加强该江南油杉林分的抚育管理,采取及时合理的间伐措施,以期实现江南油杉人工林优质大径材的高效培育。  相似文献   

18.
间伐强度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1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施抚育间伐强度为45%、30%和15%的林分,其林木胸径年均生长量比不间伐的分别提高了83%、43%和23%;抚育间伐强度为45%的林分,其林木胸径年均生长量与不间伐的差异极显著,与间伐强度为15%的林分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已超过正常抚育间伐年限的杉木人工林进行较强度抚育间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落叶松大径材林抚育间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鹏跃  黄鑫春  梁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468-3468,3474
对落叶松大径材人工林抚育间伐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了正确的抚育间伐时间、间隔期、强度和方法,并对抚育间伐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收集闽北杉木人工林248块标准地资料,应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变间伐间隔期的闽北杉木人工林种群密度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模拟表明该模型既反映闽北杉木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又符合杉木生长的一般规律,可应用于指导闽北杉木人工林的抚育间伐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