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 年3 月14~15 日出现在吉林省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雪天气出现之前,平直的纬向环流有能量集聚,再加上后期环流的调整和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且释放了大量能量,充足的动力和能量条件,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出现;这次的暴雪天气大的气候背景是冬季气温较高,且暴雪天气出现前一天的地面温度较高,说明暴雪天气出现前的有能量储备较为充足;在降雪天气出现之前的触发机制是偏东急流,在提供水汽的同时,还提供了触发条件;再加上偏北气流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许昌市2015年11月24日的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环流背景多浅槽东移,许昌市处于持续阴雨相间天气中,500 h Pa低槽携带冷空气南下及南支槽东移,促使西南气流加强,导致降水增强;700 h Pa西南暖湿急流形成,输送大量水汽,预示降水增强;850 h Pa东北气流与东南气流在上空汇合,输送大量水汽及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图上东北路冷空气持续扩散南下,在23日20:00温度降至零下,导致降水相态转变。850 h Pa温度的转变都对雨雪相态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分析大气环流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对2010年3月19~20日沈阳地区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特定的马蹄形地形条件下,容易形成中低层下沉气流,抬升上升气流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高层强辐散的抽吸效用对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旋入海后迅速加深形成的准暴发性气旋对水汽的阻挡是此次降雪形成的主因。暴雪的水汽来源于黄海和渤海,沈阳上空的湿位涡区与暴雪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溪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雪过程。[方法]利用天气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方面,对2009年12月4日08:00~5日08:00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华北气旋在渤海黄海加强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结论]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温度平流的强弱和冷暖过渡带位置对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9.
10.
11.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20-21日山东潍坊局地暴雪过程进行动力学、热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院此次潍坊暴雪是由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等共同影响产生的;低空西南和东南两支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水汽;强上升运动区与强降水落区非常吻合。强降雪正位于高能舌后部的兹se密集带上,兹se的大值区与暴雪落区比较一致。强降雪发生在700 h Pa急流轴前方,850 h Pa暖切变北侧、经向切变东侧的东南风气流及地面的东北风一侧的叠置区域。地面辐合线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强降水发生在地面东北风一侧,西北风区域降水弱。因此分析地面自动站风场,对于暴雪预报中确定降水落区、起止时间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2012年11月11日至14日黑龙江省鹤岗市出现了特大暴雪过程,降雪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远远超出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在收集大量降水和地面高空气象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图分析这场特大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为今后暴雪预报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利用NCEP逐日四次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FY-2卫星、实时高、低空和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2月13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之下,高空槽和地面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极地冷空气受到北方的高空槽引导而南下,江淮地区的锋面气旋东移北上发展,为暴雪提供动力和热力条件。吉林省东南部区域水汽辐合,为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强烈的上升运动也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每6 h分析资料、fnl资料,结合分析FY-2C水汽图像和水汽云图,从500 h Pa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水汽、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1月17~19日青藏高原的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风雪天气发生在北半球环流呈三槽两脊经向度较大的环流背景下;伊朗南支槽是主要的影响系统;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伊朗南支槽东移上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伊朗南支槽的加强、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部,即伊朗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