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茶与鬼神     
周成王时茶已用于祭礼。《尚书·顾命》云 :“王三宿、三祭、三诧”。诧亦茶 ,三诧即为三茶。历代以茶供神祭祖 ,其源起《禅林象器笺》说“凡禅林以奠茶 ,奠汤为恒例”。南齐武帝肖赜遗诏以茶为祭 ,禁用三牲 ,只设饼、果、茶饮、干饭与酒脯而已。帝王率先以茶祭 ,民间紧步其后 ,形成神密莫测的鬼神茶文化。茶祭在大冶丧俗中占有重要位置 ,道、儒列队首 ,孝子孝孙尾其后 ,乐手在旁或参与其间 ,绕棺而转 ,踏节而歌 ,以娱亡灵。转丧时以茶奠祭亡灵。由伙居道士领歌 ,亡者亲属献茶 ,以三杯奉送给道士 ,道士以一杯奠棺首 ,一杯奠棺尾 ,一杯奠洒棺…  相似文献   

2.
从《说文句读》和《说文解字注》的对比中说明王筠是"许氏之功臣,段氏之劲敌"应被理解为王筠"宗许而不迷许,批段而不弃段。"  相似文献   

3.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曾运乾不仅以精通声韵名家,经学研究也有骄人成绩。在《尚书正读》、《毛诗说》、《春秋三传通论》等著述中,他综合运用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知识,在解说经义、训释字词、点断句读、剖析文理、抉发经书意蕴、裁决经学争讼等方面屡有新获,能兼汉、宋之长,不拘今、古家法。曾运乾由小学入手治经,一改湖南经师不通小学的旧观,在湘学史上尤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它是我国相沿成俗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据清代顾禄所撰的《清嘉录》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此风至今不衰。那么,“腊八节”始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祭祀神农说腊,原为远古时期的祭祀。古代“腊”、“蜡”、“猎”同为一字。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牺牲”(供品),举行火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猎)祭”。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神农)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餮之也。”有明代…  相似文献   

6.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三十卷,为后汉许慎编撰。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校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所著除《说文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可惜今皆散逸。许慎作《说文解字》初创稿子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距今1898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九月病中,始遣其于冲进上。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22年,此为他生平最经心用意之作。书中对当时古今文字创意来源,逐一作了出处解说。笔者通过…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自进入人类社会后 ,关心的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探索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人 ,最初到底从何而来 ?西方的《圣经》里说是“上帝造人” ,而东方的《周易》里则说人是天地所生。“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有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周易·序卦》)。“惟天地万物之母 ,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为什么古代将国家称为“天下” ,为什么帝王也称“天子” ,因为国家可以改朝换代 ,国亡了 ,但“天下”不会亡。在《尚书…  相似文献   

9.
最早的“春节”: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据《尔雅》载:“夏日岁,商日祭祀,周日年”。  相似文献   

10.
(59)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三首) 玉虎同牵汲水丝,东亭茶宴夏初时。 郎心自爱罗姑井,妾意终怜瞽女池。 (自注:罗姑井,相传罗士信故宅。刘廷式聘女而替,竟娶之。庭下得泉成池,瞽女凡三饮其泉而得三男,号瞽女池。) 寒威不到小窗纱,夙炭添炉自煮茶。 腊月偏多屏障福,济南风土似京华。 (自注:《紫桃轩杂缀》:天下有九福,京师屏障,福也) 勾稽七十二名泉,每抚残碑恨转生。 闻说当年李文叔,济南水记最详明。 (自注:名泉碑不知何人所立,总七十二泉,远至中宫、灵岩诸泉具载。而华不注之华泉,明水镇之净名泉,皆失…  相似文献   

11.
“蜀山兀阿房出”考辨——兼与伊东忠太先生商榷周云庵(西北林学院林业史研究室,712100,陕西杨陵;作者:男,57岁,副教授)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之脍炙人口的名篇《阿房宫赋》开头四句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极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12.
赵大川  金启明 《农业考古》2003,(4):207-208,240
近钱时霖先生撰文对明代嘉靖《余杭县志》“陆羽泉”条目中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雨言)著茶经其地”之“苕(雨言)”提出质疑,认定“苕(雨言)”指的是湖州,而非余杭。理由有三:一是苕(雨言)是水名,即苕溪与(雨言)溪,苕溪是余杭主要河流,但余杭并无(雨言)溪;二是苕(雨言)是地名,因余杭并无(雨言)溪,故“苕(雨言)”是湖州的专用名词;三是南宋嘉泰二年  相似文献   

13.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浮夸,《辞海》中注,虚浮夸大之意。“浮夸风”,中国人吃足了它的苦头。追溯源头可达《晋书·刘琨传》:“琨善交胜已,而颇浮夸。”一提起本世纪50年代末期的“浮夸风”,谁都会有一种切齿之感,切肤之痛。可我读了《这是小康么》一文,心里却如灌铅般沉重。农村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兔毫盏”传奇上海市怡华去年周适祥先生在《扬子晚报》(1995年4月4日)撰文:《宋代斗茶习俗与兔毫盏》,读后颇有收益,今择录之:周先生藏有一只祖传的“兔毫盏”,高5.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厘米,敛口。盏内施满釉,外壁挂半釉,下垂欲滴,犹如堆脂...  相似文献   

16.
漫话诗史     
史诗,许多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史诗.如《同领)中的(公刘》,便是周民族的史诗.它记述了周的始祖公刘从部迁都的事迹.人们读了《公刘》,对周民族的发展轨迹便有了一个枢低的认识。何谓“史诗”?简单地说,就是记述一个回家或民院的奋斗历程,或个别奖雄人物的显著事迹的诗歌,都是通常涵义下的史诗.换个说法,史诗是以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记述一个因家、民族或个别英雄人物的光辉历史。如藏族的《格萨尔王》,希腊的《伊里阿特》等。此外,还可广义一点说,凡是富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人们也往往以“史诗”称之.这就不报予以文字为载…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实施半年来,离婚案件的夺房大战中,妻子败诉的概率越来越高,许多女性甚至惊呼:“老公一夜变成房东,老婆被迫净身出户。”其实,这并非不可避免,妻子完全可以通过有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房产权益。  相似文献   

18.
《关中秦汉陶录》农史资料读考(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周晓陆陈直教授(1901———1980年),字进,又作进宜,号摹庐,又号弄瓦翁,江苏丹徒(一署镇江)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继承乾嘉学派优良传统,参以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溯编目推动分编工作林春芽(北京农业大学100094)回溯编目,意指把传统的手工著录或其他非机读形式资料档中的记录,转换成机读形式的处理过程。在整个回溯编目过程中,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三版为分类依据,不仅可以核查入类...  相似文献   

20.
诗三篇     
(一)喜见西湖国际茶人村庄晓芳画像碑树立栽桃育李出精英,文化弘扬陆羽经。茶业辉煌人景仰,一碑画像颂先生。(二)恭读《王泽农选集》感赋当代茶星数泽农,洋洋大作气恢宏。叶中变幻深深谙,土内玄机渐渐通。评议周详言必妙,论文精湛篇称雄。诗词特喜吟茶事,仿佛前身陆放翁。(三)喜读戴盟先生健著《茶人漫话》因赋小诗二章爱茶轩内爱茶人,茶叶诗文立意新。祖国茶中多锦绣,先生暇日更高吟。文思点铁黄山谷,诗意雄浑陆放翁。彩笔时时书茗事,茶人漫话普芳名。诗三篇@钱时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