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魔芋利用价值的深入研究,魔芋市场前景广阔,其种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意向。本文就魔芋的主要特征及套种技术进行总结,旨在为寻求一套魔芋高产稳产的套种技术,探索出资源共享、效益双赢的魔芋种植新模式,为蕉农增产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桑树套种魔芋高效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于“东桑西移”,双柏县蚕桑发展较为迅速,而魔芋是山区传统的经济作物,魔芋生产已逐步由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入规模化商品生产,逐步成为当地的又一经济产业。开展桑树套种魔芋的示范和推广,是增加桑园单位面积收益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验比较研究了魔芋套种黄秋葵的可行性,探索不同芋龄魔芋与黄秋葵的适宜套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黄秋葵套种魔芋可促进魔芋健壮生长,降低病害发生,是魔芋套种优化新模式;1龄芋、2龄芋与黄秋葵套种适宜厢宽为1.2 m,3龄芋与黄秋葵套种的适宜厢宽为1.5 m。  相似文献   

4.
肖华  陈林 《云南农业》2012,(8):19-20
通过多年探索,结合宜良县自然条件和魔芋的生活习性,从栽培模式,土壤选择,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宜良县魔芋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从地块选择、土壤消毒、品种选择、播种前种芋处理、种植方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挖等方面介绍了白魔芋套种玉米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指导白魔芋的栽培。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园套种魔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猕猴桃园套种魔芋的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魔芋的农艺性状的影响,认为遮光度40%~50%是栽培魔芋的理想光照条件;并探讨了影响魔芋球茎增重的主要因素(叶片面积、根状茎分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从而为安徽省魔芋引种、驯化、栽培、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2-2005年,我们开展了魔芋与枇杷、柠檬、荔枝、香蕉间套种栽培技术研究,共示范种植4560亩,经实地测产调查,蕉园套种魔芋模式平均单产最高,魔芋产量达1895.2kg/亩,按当地市场价每kg0.8元计,产值达1516.2元,比其它模式增收360-520元,复合产值达5600元。该模式的成功示范为蕉农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将蕉园套种魔芋栽培技术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选种、播种、除草、施肥、防病、采收等方面介绍龙眼园套种生姜栽培技术,以供生姜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农业的配套设施和相关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配套的各种农 业产值技术,机械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魔芋套种玉米栽培技术的 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掌握并提高相关技术的推广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种植菊苣后对柑橘果园土壤性质的影响,探明清耕和生草2种种植模式下柑橘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柑橘园种植将军菊苣后,0~15cm土层土壤温度较对照均显著降低,且表层土壤表现更显著;生草园0~20cm土层pH和有机质含量均提高,表土层增加幅度一般较深层土壤差异更显著,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说明,果园生草可有效改善果园小气候及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略降低,但生草果园总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果园间套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木耳、金福菇、姬菇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阿维菌素农药在柑橘园中使用的安全性,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在田间试验和添加回收试验的基础上检测了阿维菌素在柑橘园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当阿维菌素的添加浓度在0.01~1.00 mg/kg时,阿维菌素在柑橘全果、果皮、果肉及柑橘园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65%~98.99%,相对标准偏差为1.93%~8.56%;阿维菌素在柑橘全果中的半衰期为3.93~4.53 d,平均为4.09 d,在柑橘园土壤中则为6.22d~7.15 d,平均为6.64 d。试验表明阿维菌素农药在柑橘园中应用属较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经营年限柑橘果园土壤稳定性有机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时空替代和物理、化学分组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旨为果园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54年建植的柑橘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比1980年建植的柑橘果园土壤提高27.16%,大团聚体内有机碳提高13.59%,微团聚体内有机碳提高80.19%,重组有机碳含量提高29.25%,惰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2.00豫,黑碳含量提高4.01%。说明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与粘粒相复合的和难降解的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中逐渐富集下来,有利于提高柑橘园土壤的长期碳汇。  相似文献   

15.
以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为对象,设置传统的果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两处理,分别采集0~5、5~10、10~20cm及20~40 cm土层土样,探讨了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总土壤有机碳(TOC)、轻组有机碳(LOCF)、重组有机碳(HOCF)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果园清耕相比,TOC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显著增加,增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0~5、5~10、10~20 cm土层LOCF含量分别比清耕处理增加了7.02、4.57倍和2.49倍,LOCF分配比例(LOCF/SOC)比清耕处理提高了7.01、4.57倍和2.51倍,说明间作白三叶较好地改善了果园SOC质量;与LOCF及SOC含量的增幅相比,HOCF含量增幅较低,说明HOCF受间作白三叶影响较小。LOCF对间作白三叶敏感,是指示果园生草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草间作处理对柑橘园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柑橘园内间作不同草种,对比分析不同生草间作处理对柑橘园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柑橘园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定点定时平行对比观测法,研究柑橘园各间作试验区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草间作处理在春、冬季气温高于裸地对照,在夏季和秋季气温低于裸地对照,春季黑麦草升温效果最好(0.9~3.6℃),夏季菊苣降温效果最好(0.3~3.0℃),秋季香矢车菊降温最好(1.4~2.6℃),冬季黑麦草升温效果最佳(0.7~3.1℃);5种生草间作处理在春、夏、秋3个季节土温低于裸地,在冬季土温高于裸地,其中春季以香矢车菊降温最大(0.3~3.8℃),夏季为黑麦草(1.2~4.7℃),秋季为柠檬罗勒(0.4~4.2℃),冬季黑麦草增温最大(1~2.2℃)。各处理各季节气温土温呈极显著相关,大多数生草处理区气温土温与产量呈正相关,对比分析各处理间的产量,以柠檬罗勒处理区产量最佳。初步认为,生草间作以柠檬罗勒处理区最优。  相似文献   

17.
冯洋  李伟  武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92-293,296
对重庆市柑橘主产区江津、永川、忠县、奉节、万州等新建柑橘园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新建柑橘园布局不合理,并存在土壤严重酸化问题;土壤有机质缺乏的占54.41%,土壤速效氮、磷、钾缺乏的分别占59.26%、62.22%、36.30%;土壤有效锌、硼含量比较缺乏的分别占38.52%、92.59%;土壤中的有效铜、铁、锰含量比较丰富,比较缺乏的仅占5.18%、9.63%、9.63%,针对新建柑橘园土壤出现的问题,提出耕作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柑橘园产量。  相似文献   

18.
The kiwifruit orchards with plants growing for over two years were chosen for interplanting of konjak, which takes advantages of co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plants in terms of habits, reducing water and...  相似文献   

19.
探讨库尔勒香梨果园套种苏丹草对果园土壤性状的影响和产草量。果园内,分别设距树干0.5m处外和1.5m处外2个采样区,测定采样区内苏丹草产量和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离树干1.5m处外干草产量为2.25kg/m^2,显著高于离树干0.5m处外的1.34kg/m^2。离树干0.5m处外0~20、20~4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分别为81.26g/m^2、14.38g/m^2约为离树干1.5m处213.62g/m^2、32.89g/m^2的38.03%、56.27%,且90%以上的牧草根量分布在0~20cm的果园土层,苏丹草与果树的根系几乎无重叠现象。可见,香梨果园套种苏丹草对土壤性状及养分无负面影响,1a可以收草3次,其产草量可达大田产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柑橘园蓄生马唐草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柑橘同蓄牛马唐草栽培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桔园蓄生马唐草在夏季高温季节土层月平均温度比对照温度低5~6℃,极端高温可降低14℃;8月高温干旱季节可提高相对空气湿度5.1%,土壤含水量可提高2.1%.蓄生马唐草栽培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春夏高温季节土壤表面及土层温度,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发育,提高其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