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为研究长江口鳗苗捕捞量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于2012年汛期对长江靖江段鳗苗的捕捞量进行了监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日捕捞量与水温、潮差、气压、浑浊度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靖江段鳗苗汛期为1月下旬—4月上旬,单船总捕捞量为221~443尾,平均(344.8±83.4)尾。1月均值仅0.4尾/d,且空网率高达90.9%;4月为旺汛期,均值10.4尾/d,空网率仅为10.0%。GAM模型显示,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显著,而气压、浊度和月相周期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不显著。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2.4%、19.1%和13.1%,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统计也显示,日捕捞量表现出上、下弦月较低、新月或满月前后较高的半月周期波动。鳗苗捕获的最低水温为6.3℃,而10~15℃为适宜捕捞水温。高潮期和低潮期分别占总捕捞量的76.8%和23.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在借助潮汐流而快速溯河的过程中,部分在口门水域即被捕获,部分滞留在了长江河口段,而影响鳗苗溯河的重要生态因子是潮汐和水温。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汛期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渔获规格及汛期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为93.3~769.5 kg,年均值为481.5 kg;日均捕捞量为6.2~26.5 kg,均值为18.5 kg;总捕蟹个数为984~7547只,均值为4129只;平均体质量为89.5~114.5 g/ind,均值为100.7 g/ind;雄蟹比例为65.80%~80.54%,均值为74.35%;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10年;平均体质量则先升后降,峰值出现于2008年.各年汛期内最高日捕捞量基本出现于12月初,其中最早出现于11月24日(2009年),最晚出现于12月12日(2010年).初汛期、旺汛期和尾汛期捕捞量比例分别为4.25%~38.48%、37.92%~72.81%和1.77%~34.00%.各年汛期内初汛期渔获物中大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雄蟹比例显著高于雌蟹;随着汛期后延,小规格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总体渔获规格呈下降趋势,同时雌蟹比例逐渐增加,雌雄比例相对接近.水温和潮汛与捕捞量关系密切,通常水温降至13℃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0℃至13.5℃之间,平均为11.7;℃调查期间小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大潮期,其中小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95.79%(2008年),最低为73.41%(2010年).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 于 2019 年 5—10 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 10 个调查站点, 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 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 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 并利用 GAM 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 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 其中 5—8 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 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 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 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 GAM 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 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 5~12, 温度在 20~28 ℃时相对适宜, 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 5.2~8.0 mg/L。  相似文献   

4.
王思凯  宋超  张婷婷  高宇  庄平  赵峰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2-029312
为掌握长江口日本鳗鲡的苗汛特征与捕捞生产现状,于2017—2020年在长江口开展了定点监测和走访调查,分析了长江口鳗苗的汛期规律、捕捞努力量及捕捞产量和产值。研究发现,长江口鳗苗旺发期为2-4月,主要捕捞区域分布在东旺沙、佘山岛和南汇嘴附近水域。长江口鳗苗捕捞努力量呈现下降趋势,有效网口面积从2017年的78.72万m2,下降到2020年的50.40万m2,下降了36%。长江口鳗苗汛期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总捕捞产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17和2020年较高,分别为(4 474±256)尾/100 m2和(5 220±1 063)尾/100 m2,2018和2019年较低,分别为(1 917±335)和(1 365±257)尾/100 m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生产值受到捕捞总产量影响,近4年来逐渐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口鳗苗的资源监测和科学评估,指导规范鳗苗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盛期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对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年龄结构为1~3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1~2龄个体占87.06%。繁殖群体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51.66±21.13)mm、(16.97±6.34)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1.63×10~(-5)L~(2.75)(n=124,R~2=0.935 3),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凤鲚属于匀速生长类型(P0.05)。体长和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205.85[1-e~(-0.48(t+1.02)(],W_t=38.31[1-e~(-0.48(t+1.02))]2.75。体长生长速度曲线不具拐点;体质量生长速度的拐点年龄为1.11龄,与最小性成熟年龄一致,拐点年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31.02 mm和11.05 g。研究认为,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低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体型有变小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凤鲚资源,应在拐点年龄之后进行捕捞。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凤鲚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峰  杨琴  宋超  张涛  庄平 《海洋渔业》2020,42(1):110-119
为探究长江口凤鲚(Coilia mystus)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通过对已有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长江口凤鲚的形态特征、分布、洄游、年龄与生长、摄食习性和繁殖发育等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近50余年来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管理现状。凤鲚的自然分布较广,不同凤鲚群体的分化明显,洄游履历类型多样。长江口凤鲚的年龄组成以1~2龄占优,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繁殖群体的组成呈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长江口凤鲚在1+龄即可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一年可繁殖一次,产卵属于单峰一次性产卵类型。长江口凤鲚的生殖力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除个别年份外均呈现下降趋势。长江口凤鲚产量自1974年达到历史顶峰后,除1995年出现大幅反弹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近几年长江口凤鲚汛期资源量为40 t左右,已基本不能形成渔汛,其资源岌岌可危。据此,建议加强长江口凤鲚种群动态、生境需求和人工繁育等方面的研究,为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宋超  赵峰  杨琴 《海洋渔业》2018,40(6):670
为评估长江口北支水域凤鲚(Goilia mystus)深水张网捕捞对凤鲚及其它鱼类的危害性,2017年6-9月,在长江口北支水域进行连续8个航次采样,共采集凤鲚样本11 630尾,其它鱼类495 440尾。所获鱼类隶属15科,2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9种,洄游性鱼类2种。渔获物中凤鲚多为洄游至长江口的繁殖亲体,而其它鱼类多处于幼鱼阶段。不同采样时间所获第一优势种不同,其中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和9月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91. 44%)、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90. 32%)、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51. 67%)和凤鲚(36. 92%)。研究结果表明,凤鲚深水张网作业不仅对凤鲚繁殖亲体产生重大危害,对其它重要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也很严重,尤其对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幼鱼损害最大。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口鱼类的繁殖群体和增加补充资源,建议渔政等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优势种繁殖群体和幼体在长江口的繁殖和育幼时间及主要分布范围,限制和调控凤鲚深水张网的作业船只数量、作业时段和区域,并严格控制网具规格。  相似文献   

8.
东海带鱼渔获量变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1~1984年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资料,以及降雨、风速和海表温度等的时间系列,分析了带鱼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捕捞努力量及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带鱼渔获量随捕捞努力量的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R=0·89,P<0·01),1951~1974年期间,渔获量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自1974年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持续增长,渔获量开始下降。排除捕捞效应后的带鱼渔获量波动还与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渤海海域年均风速、长江口年均风速、黄海和东海海表温度(2月)、东海中部年平均海表温度及南部冬季月平均海表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与之显著相关。包含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渔获量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7,其置信水平达到99%以上。运用1951~1984年的回归模型对1985和1986年的渔获量作出了预测,其预测值与实际渔获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变动不仅与捕捞作用有关,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纲  陈新军  田思泉 《水产学报》2009,33(6):1050-1059
日本鲐是我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之一,评估其资源量需要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标准化。影响CPUE标准化的因素很多,包括季节、区域和海洋环境等。本文利用广义线型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捕捞船、表温等因子,对1998-2006年东、黄海大型灯光围网渔业鲐鱼CPUE进行标准化,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首先应用GLM模型评价时间、空间、环境以及捕捞渔船参数对CPUE的影响,并确定显著性变量。其次,将显著性变量逐一加入GAM模型,根据Akaike信息法则(AIC),选择最优的GAM模型。最后,利用最优的GAM模型对CPUE标准化,并定量分析时间、空间、环境以及捕捞渔船参数对鲐鱼CPUE的影响。GLM模型结果表明:8个变量对CPUE有重要影响,依次为年、船队、船队与年的交互效应、月、船队与月份的交换效应、经度、纬度和海表温。根据AIC,包含上述8个显著性变量的GAM模型为最优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为27.78%。GAM模型结果表明:高CPUE分别出现在夏季海表温为28~31 ℃的东海中部和冬季海表温为12~16 ℃的黄海;1998-2006年,标准化后的CPUE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持续增长的捕捞努力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48.1亚区和48.2亚区内2010—2014年南极磷虾拖网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各拖网捕捞参数(因子)对南极磷虾汛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4年我国南极磷虾作业渔场主要位于南极半岛等岛屿的周边海域,CPUE 值月变化明显,2—5月为捕捞高峰期。 CPUE 最高值为2014年,最低值为2012年,年平均CPUE呈略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除6月外,标准化 CPUE 均大于名义 CPUE;且最大值出现在4月或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GAM分析表明各捕捞参数对 CPUE 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拖网速度、网口高度、网口水平扩张、拖曳水深、曳纲长度;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2.8%、14.5%、12.7%、6.0%、1.6%,所有因子对 CPUE 的总体偏差解释率为57.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中最适拖网速度范围2.6~3.1 kn;最适网口高度范围22~30 m;最适网口水平扩张范围20~25 m;最适曳纲长度范围100~200 m;最适拖曳水深范围0~40 m。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5、2006、2008、2009年在长江口附近水域采集的凤鲚样品,通过测量其体长、体重、性腺重、肝重、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对凤鲚生殖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生殖群体的体长、体重范围分别为61.2~224.3mm、2.1~32.7g;凤鲚雌性生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尤其是2008、2009年。而且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不同年份生长速度不同,其中2006年生长状况最差;(2)凤鲚生殖潜能受鱼体长、体重的影响比较密切。2005年性腺发育最好,2006年性腺发育最差;(3)凤鲚生殖群体肝重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凤鲚肝重与体长、体重拟合关系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等体长的雌性肝重大于雄性。雌、雄凤鲚的肥满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006年凤鲚的肥满度最小,其他年份雌、雄肥满度K值变化不显著。雌、雄凤鲚的脂肪重和脂肪系数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之,短寿命凤鲚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年际间变化较大,尤其是2006年凤鲚生殖群体的K值较低,体长和体重较大,但是性腺较轻,反映了该年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汛期降雨量严重偏低的特点。而2005年为历史上温度...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课题组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江津段43艘渔船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渔船单船年捕捞量平均为1 868±62.49kg,单船年捕捞收入平均为50 876±1 954元;单船年生产支出平均为23 872±2 478元,单船年捕捞收益平均为23 872±2 478元,人均6 586元。调查表明,捕捞生产对保护区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其主要目的仅是维持不足1万人的生计;靠禁渔期补助来补偿渔民的效果不容乐观;转产转业是渔民从保护区退出的最佳选择;保护区渔民的退出应该统一实施;渔民期望的转产转业补偿资金为15~27万元。  相似文献   

13.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淀山湖湖水中TN、NH3-N、Chl-a和SD为指标,研究了淀山湖湖水氮与叶绿素在1991-2006年间的格局转变规律,分析了转变前后氮与叶绿素的格局特点。结果得出:1991-2006年间,淀山湖湖水中NH3-N和TN含量均存在两种格局,一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均在2000年;格局转变前NH3-N平均含量为0.649 mg•L-1,转变后为2.014 mg•L-1,是转变前的3.1倍;湖水TN的平均含量格局转变前为2.550 mg•L-1,转变后3.726 mg•L-1,是转变前的1.5倍。淀山湖湖水中Chl-a含量和SD也均存在两种格局,转变均发生在2001年。格局转变前湖水中Chl-a平均含量9.341ug•L-1,转变后19.713ug•L-1,是转变前的2.1倍;湖水SD在转变前平均62 cm,转变后降低为43 cm。2000年的格局转变指数(RSI)2.185,其中NH3-N的RSI 1.038,TN的1.147;2001年的RSI为1.341,其中Chl-a的0.318,SD的为1.023。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作业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作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本研究基于 2018—2019 年 1—5 月的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船位数据挖掘渔船捕捞努力量信息, 统计分析了渔船作业重心变化; 结合同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底层温度(bottom temperature, BT)和叶绿素 a 浓度(chlorophyll-a, CHL-a) 4 种环境数据, 绘制环境因子和捕捞努力量的空间分布叠加图, 定性分析了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构建捕捞努力量对海洋环境非线性表达方式, 分析海洋环境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的影响。结果表明: 1—5 月研究区域渔船捕捞努力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其中 2 月捕捞努力量最高; 渔船作业重心具有明显的纬向月变化特征, 1—5 月渔船作业重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转移。鱿鱼钓渔船主要在 SST 8~15 ℃, SSH –0.14~0.16 m, BT 5~8 ℃和 CHL-a 浓度 0.2~0.6 mg/m3 范围内作业。GAM 模型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分布有显著影响。经度和纬度的协同作用对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方差贡献最大, SST、SSH、CHL-a 浓度和 BT 4 个环境因子对捕捞努力量均有重要影响。 所有变量对捕捞努力量的影响作用都是非线性的, 其中 SST 影响最密切范围在 14~15 ℃, SSH 影响最密切范围是 ?0.1~0.02 m, BT 影响最密切的范围是 5~6 ℃, CHL-a 浓度影响最密切范围是 0.2~0.4 mg/m3 。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凤鲚繁殖群体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5月、6月和7月以及2019年5月在长江口水域采集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群体,从渔获物中获得样品194尾,研究了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年龄结构为1~3龄,其中1、2龄为优势群体,占样品总数的82.48%。体长范围为69~192 mm,体质量范围为1.5~30.3 g,平均体长(128.87±25.26) mm,平均体质量(9.90±6.61) 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中参数a为2×10-6,参数b为3.17。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方程中渐进体长L和渐进体质量W分别为212.33 mm和48.22 g,生长系数k为0.43,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88。长江口凤鲚雄性个体趋向于匀速生长(b=2.87),而雌性个体为异速生长(b=3.31)。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年龄为1.81龄,拐点年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45.44 mm和14.52 g。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来长江口凤鲚拐点年龄和渐进体长均有所增大,表明其小型化趋...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对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捕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东、黄海大型鲐够灯光围网捕捞量与捕捞努力量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广义加性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分析了月光亮度(用农历日表示)和海洋遥感数据(海表水温、海表水温距平、海表水温梯度、叶绿素a浓度、叶绿素a浓度距平、风速、平均海面高度距平、涡动能)共9个环境要素与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的关系,以研究其对大型鲐鱼灯光围网捕捞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32°N以北渔场,海表水温、农历日、平均海面高度距平、海表温度梯度及风速与名义CPUE(名义CPUE加1取对数,下同)存在显著关系;而29 °N以南渔场,平均海面高度距乎、农历日、风速、涡动能,海表温度距平与名义CPUE存在显著关系;南、北渔场,叶绿素a浓度及其距平与名义CPUE不存在显著关系.研究认为,在南、北渔场,月光亮度越亮、风速增强均会使捕捞效率降低,捕捞效率较高的位置常分布于平均海面高度距平高值与低值之间的一些海域;北部渔场,海表温度降低有利于捕捞效率的提高,海表温度梯度对捕捞效率的影响是负效应;南部渔场,海表温度距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捕捞效率的提高,涡动能较大有利于提高鲐鱼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的主要繁殖期在长江口采集仔稚鱼103尾。分析凤鲚仔稚鱼样本得出日龄范围为5~48 d,体长为4.20~26.21 mm。为研究长江口凤鲚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生长,测定了凤鲚仔稚鱼(5~48日龄)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变化,其变化分为3个阶段(5~11日龄、12~30日龄、31~48日龄)。不同日龄阶段,体长的生长速率差异性显著(P0.05)。耳石早期发育研究发现耳石长、耳石宽随鱼体的生长而增长,在17~19日龄之后其生长速率增大约2倍。采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耳石长、耳石宽与日龄的关系,发现二者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19~20日龄,拐点前为慢速生长,之后为快速生长。研究发现凤鲚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耳石形态有较为显著的改变:卵黄囊期、前弯曲期为圆形;弯曲期耳石长的生长大于耳石宽的生长,耳石逐渐变成椭圆形;耳石变成稳定形态后,长宽比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口雌性和雄性成体凤鲚(Coilia mystus)整体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雌、雄凤鲚整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36%±1.41%、76.70%±1.20%,14.25%±1.05%、15.18%±0.12%,4.61%±1.78%、4.84%±0.27%和2.22%±0.38%、2.97%±0.64%,雌、雄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均含有18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6.20%±5.78%和65.93%±6.35%(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是25.07%±1.93%和23.95%±2.21%,两者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90%和36.33%,雌、雄凤鲚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色氨酸是雌、雄凤鲚整体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雌、雄凤鲚整体的EAAI分别为70.73和66.99,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99%±2.53%和26.02%±2.3%(质量分数,干样)。雌性凤鲚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低于雄性(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显著高于雄性(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雌性凤鲚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5.70%±0.24%和10.15%±1.31%,显著高于雄性凤鲚的1.05%±0.40%和1.06%±0.44%。结果表明,长江口雌、雄成体凤鲚整体的氨基酸较均衡,而雌性凤鲚的脂肪酸营养更为丰富,比雄性凤鲚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和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智利竹鱼资源的时空变动及其与捕捞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24.173%,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拖网时间,贡献率为13.758%。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35.5°~46°S、80°~91°W和25°~28.2°S、74°~76.5°W范围内;最佳捕捞时间为4月、8~11月;最佳拖网时间为8~10 h;最佳的网位为0~40 m;最佳的网口高度为72~95 m。逐步建模法结果显示,影响智利竹鱼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拖网时间、网位、网口高度、月份、纬度、经度、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2-2018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黄渤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双船拖网渔业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结合表层水温等海洋环境因子,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蓝点马鲛双船拖网渔业名义CPUE与时空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