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幼蛙的饲养幼蛙饲养是指蝌蚪完全脱尾变态后(体重约5~6克)饲养至体重达20克左右幼蛙的这一时段。(1)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为长方形,面积以5平方米左右为好。池内水陆各半,一端是幼蛙栖息的水体部分,水深20厘米,面积占全池面积的50%左右,池内常年保持微流水,进、排水口安装防  相似文献   

2.
正(续第5期第26页)种1季稻,养3季虾。前期需做好稻田改造,集中3.33~5.33公顷稻田为1个养殖区,在养殖区开挖宽4~5米、深1.2~1.5米的围沟,进、排水口设置尼龙过滤网,田埂四周安装30厘米高的防逃网,实现田塘两用。虾可投放3季。第1季为稻前虾,4月上中旬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投放规格5克/尾的虾苗5000~6000尾,养40天后长至规格20克/尾以上可捕捞上市;6月下旬开始准备,虾田退水露沟,田块翻耕平整,种1季水稻。第2季为稻中虾,根据稻虾捕捞留存量,在水稻栽插前后均可补充虾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虾种5~15千克,7月上旬前完成。8月20日前,可随行就市捕捞部分食用虾,20日后的留种饲养。第3季为稻后虾,这一季是繁育虾苗。9月前后,若稻田留存虾种不足,可补充投放当年养成且未排过卵、经异地配组雌雄比约1∶3~5、无伤病、大规格的亲本虾;10月上旬,收稻后秸秆还田培水,稻田蓄水繁育虾苗,蓄水深度至围沟水深约1.5米,翌年3—4月可收获规格5克/尾的虾苗,其间也可随行就市捕捞部分稻虾作种虾销售。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安乡县生态种养模式多,主要有"稻田+""荷田+""林木+""蔬菜+"及"四水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综合效益高。"稻田+"为重点,一田多产忙数钱主要有4种"稻田+"种养模式: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鳅共生及稻-蛙共生。汤家岗天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鸭种养模式,每667平方米大田放养10只鸭,产稻谷600公斤,总产值约2500元,纯收益约1950元。潭子口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多种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续第2期第21页)种2年稻,养1轮鳖。前期做好稻田改造,集中3.33~6.67公顷稻田为1个养殖区,在养殖区的四周开挖宽2.5~3米、深1.5米的围沟,围沟占稻田面积的8%~10%,开沟田泥就地筑堤1.8~2米高,形成半田半塘状态,实现田塘两用。围沟外设置采食板、围网,围网下端用0.5米高的瓷板密闭防逃。第1年在禾苗首次分蘖后,每  相似文献   

5.
正(续第4期第28页)种一季稻,套养一轮鸭。前期需做稻田简单改造,在稻田一侧开挖适度宽、1米深的鸭子凫游戏水沟渠,约占稻田面积的6%;设简易敞篷作鸭子休息场所。在稻苗首次分蘖后,每667平方米投放20日龄的绿头鸭12羽,实行自由式放养,每日黄昏时分投喂少量稻谷,不投任何饲料;收稻  相似文献   

6.
2021—2022年,贵州省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遵义市等地进行了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示范,本文总结了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养蛙稻田选择不合理,蛙沟、防逃网、防鸟网、食台建设不规范以及农户在养殖过程缺乏稻田养蛙基本知识,对黑斑蛙疾病防控欠缺等问题,介绍了稻田养殖黑斑蛙的关键技术,为贵州省山区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蛙小面积圈养,具有产量高、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易放易捕、占地少等优点,是农村发展庭院经济、尽快脱贫致富的可选项目之一。一、蛙池的建造牛蛙小面积圈养,蛙池面积以2~10平方米为宜。蛙池由饵料台和水沟组成。饵料台既是牛蛙摄食物所,又是牛蛙的栖息地域。一般要求饵料台占蛙池总面积的65%左右。池内均用水泥灰浆抹面,饵料台四周要有高2厘米的边框。水沟的水深可依所养殖蛙体的大小而定,幼蛙池水深25厘米,成蛙池水深30厘米左右。水沟两端应分别设进、出水管(孔)。池的四周应砌好围墙。幼蛙池围墙高85厘米,成蛙池围墙高1.3米。炎热季节,蛙池的上空应有  相似文献   

8.
独创种养模式收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宜城市郑集镇的青蛙养殖场,推广在稻田里套养青蛙、泥鳅的种养模式,每667平方米田地收入4万元。稻田里是成片的青蛙,同时在稻田水沟里套养泥鳅。他们驯养的青蛙主要有黑斑蛙、金钱蛙、虎纹蛙3个品种。人工驯养需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目前成蛙饲养总量达到55万只,价值28万元。每667平方米可产蛙1000千克以上,收入4万元。同时每667平方米稻田水沟套养泥鳅150  相似文献   

9.
牛蛙幼蛙是指脱离蝌蚪后1~2个月内饲养的小蛙,其体重一般在50克以下,生长迅速,但其体质娇嫩,适应环境能力弱,尤其对寒冷和病害的抵抗能力更弱。因此,养殖户应加强幼蛙的饲养管理。一、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可以是水泥池或土池,面积不宜过大,尽量利用小面积的水面集约放养幼蛙。①水泥池。可建数个,每个  相似文献   

10.
3.蝌蚪饲养 (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规整,面积以10-30平方米为宜。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央建3~4个面积1平方米、高出水面1-3厘米的露水平台(又称幼蛙岛),供蝌蚪变态后登陆栖息,以防刚变态的幼蛙因长时间溺水而死亡。池水水深20~30厘米,以不淹没幼蛙岛为准。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为适应蝌蚪喜阴怕光的生活习性,可在池顶加罩黑色遮阳布。  相似文献   

11.
一、鱼种的培育当孵出的鱼苗的卵黄膜基本消失,体色变黑时,即可转入专门的培育池饲养。饲料以水蚤为主,辅之以蛋黄浆等。育15~20天,鱼苗长到3厘米规格时,就应及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进入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的主要饲料是水蚯蚓,鱼苗达5厘米后就可以开始用添加剂引诱的配合饲料进行食性转化,日投量为鱼体总量的3%~10%。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防止自相残食,控制措施除供足饵料外,还必须经常地、严格地将全池鱼苗过筛,分级分池饲养。当鱼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就可放入大池或池塘进行成鱼养殖。二、成鱼养殖大口鲶的适应能力较强,既可在池塘…  相似文献   

12.
稻蛙绿色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南方稻区及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介绍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特点,如稻田改造、水稻种植、蛙苗繁育与投放和蛙类饲喂与管理等;分析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重蛙轻稻、蛙药和饲料使用过量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科学投饲和水肥调控以及模式升级,延长产业链等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策略,为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茭白—鱼—蛙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立体种养模式。田中种植茭白 ,一年收两季 ,四面围沟养殖名特优鱼类和蛙类 ,每亩平均经济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 ,是常规收入的5倍。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一、茭田的选择及整理选择排灌方便的肥水田、深脚烂泥田、低产稻田 ,离原田埂2m远处挖  相似文献   

14.
<正>1种蛙的饲养与管理种蛙动物性饲料不得少于60%。每天8:00、16:00投饲2次。投饲量为其体重的10%左右。繁殖旺期,减少投饲量,坚持定量、定时、定点、定质。常清洗消毒饲料台。种蛙养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双江粮食生产功能区江德农场农场主徐江德在稻田里新引进了腹部雪白的黑斑蛙,每亩收益能达到3万元。徐江德种植的稻田中央部分长着青青的禾苗,禾苗四周挖了一圈浅浅的水沟,水沟向外连着田埂。徐江德投喂饲料后,起初只是零星几只"贪吃"的黑斑蛙从禾苗丛中跳出来,紧接着,黑斑蛙成群结队地扑向饲料,不一会儿就爬满了田间地头,  相似文献   

16.
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培育池面积5~10亩左右.既有利于均匀投饵及水质调控等各项管理,又便于一次性清池捕捞销售;其次,做好清塘、防逃工作,以防蛇、青蛙、野杂鱼等敌害入池:第三,保持培育池适度肥水。可采用生物制剂肥水.既可为大眼幼体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又能有效防止青苔大量繁殖.中后期维护水质稳定:第四,保持适宜密度的水草。幼蟹培育以选用水花生为宜,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16,(9)
正黄鳝属底栖鱼类,适应性强,耐低氧,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沟渠、湖泊的底层泥土中,昼伏夜出,夜间活动觅食。自然水域中主要摄食鲜活水陆生昆虫及幼虫,或捕食蝌蚪、幼蛙、小鱼、小虾及贝类。人工饲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颗粒饲料。黄鳝贪食,在夏季活动频繁时,日食量可占体重的15%左右,且较耐饥饿,当饵料缺乏时,黄鳝会同类残食。近年来,不少地方采用新型人工制作网箱养  相似文献   

18.
正1.稻田准备选择黏性土壤,泥层深15~20厘米,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低洼田、塘田、岔沟田,pH值中性或弱酸性为好。田埂应高出田面4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在进排水口要设置孔隙为3厘米左右、高45厘米的拱形篾织栏栅,防止鳖的逃逸。整块稻田要保证在汛期不被大水淹没。在稻田一侧开挖宽2~3米、深1~1.2米的暂养池,暂养池面积占稻田面积的4%左右,便于以后起捕,并在暂养池一侧建4~5平方米左右的南北向沙滩。沿四周田埂内侧0.5~1米处  相似文献   

19.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的是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登于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等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中联系贵州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生态种养模式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一项以水稻为基础,运用田蟹的生活习惯,将合适数量的田蟹投入到稻田里饲养,明显提高经济价值及生态效益的新型种养方式。本文以稻蟹共生种养实验为基础,寻找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