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紫苏又名赤苏、红苏、香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全株具有特殊浓郁香味,叶、梗、子均可入药,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功效。紫苏还可作为绿化植物地植或盆栽,用于庭院、花坛、园林、阳台的装饰和观赏。紫苏含有挥发性的紫苏醛等芳香物质,民间常用它去腥、增鲜、提味。紫苏的汁液为紫红色,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将它作为腐乳、  相似文献   

2.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又名白苏、赤苏、红苏、青苏、野苏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的一种1年生草本植物。紫苏高60~180 cm,有特异芳香。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苏叶、苏梗、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腌渍,而苏子则可榨油,苏油含α-亚麻酸达56.14%-64.82%。  相似文献   

3.
冯喆 《新农业》2011,(11):50-51
紫苏别名赤苏、香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茎、叶及子实入药。紫苏属于药食兼用商品,入药形式以茎称紫梗,叶又称苏叶,解表,籽又称苏子、黑苏子、赤苏子,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主治感冒发热,怕冷,无汗,胸闷,咳嗽,解蟹中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紫苏食用时,在加工海产品中用量较大,近年来已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高级保健蔬菜,其嫩茎叶是凉拌、炒食的上等菜肴,主要供应宾馆、饭店和出口。紫苏分有皱叶和尖叶两种类型,以皱叶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培育出高油、高产、适合北方栽培的优良紫苏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紫苏品种白苏、灰苏、紫苏为试材,以选育紫苏为对照,测定不同品种的出油率、产量、千粒重、生育期和发芽率。[结果]各紫苏品种的性状稳定,籽粒颜色均匀一致。不同紫苏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紫苏>选育紫苏>灰苏>白苏,发芽率表现为白苏=灰苏>选育紫苏>紫苏,种子的千粒重表现为灰苏>白苏>选育紫苏>紫苏,紫苏籽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选育紫苏>白苏>紫苏>灰苏,紫苏籽的出油率表现为选育紫苏>紫苏>白苏>灰苏。[结论]选育紫苏的产量和出油率均高于其他紫苏品种。  相似文献   

5.
紫苏别名香苏、红苏、野苏、赤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茎名苏梗,药效与全草相同,治气滞腹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叶名苏叶,药效同全草;果实名苏子,有润肺、消痰的功能,治气喘、咳嗽痰多、胸闷呃逆。紫苏以嫩枝及叶或种子入药,全草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功能。主治感冒、风寒、咳嗽、胸腹胀满。  相似文献   

6.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草本植物,俗称苏子。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紫苏产品(苏籽、苏叶)已经打入国际市场。我国以吉林省产量居多,而且质量上乘。 苏籽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不但具有较好的食  相似文献   

7.
紫苏,又名白苏、赤苏、香苏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和泰国,具有特异芳香气味和杀菌防腐作用。紫苏籽可以榨油和作香料,紫苏叶可生食和腌渍,其根、茎、  相似文献   

8.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包括紫苏、白苏),系传统中药,为中国药典收载.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苏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肺.紫苏的嫩茎叶和苏子粉为民间风味食品;苏子油可食,又是清漆、油墨、润滑油等的原料;油粕和茎叶又是极好的饲料和有机肥[2].苏子油中α-亚麻酸(ALA)含量一般为45%~70%,高于亚麻子油,它是人体两种必需脂肪酸之一,ALA在人体内可代谢为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因而紫苏油被誉为陆地深海鱼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ALA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抗衰老、减肥、抗过敏性炎症、增强学习记忆、预防癌变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等功能.[1,8,12]化学成分与功能密切相关,我国学者对紫苏的化学成分做了大量研究,结果散见于多种刊物,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特此综述.  相似文献   

9.
皱紫苏的栽培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又名赤苏、红苏、香苏和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回回苏、白苏和野苏等变种,其产量也略有差异,苏籽产量一般在1500kg/顷,高的1900kg/顷.  相似文献   

10.
紫苏又名苏籽、苏麻,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关于紫苏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紫苏的保健功能、药用和食用价值及其他用途正在逐步被研发和利用。在我国,紫苏已成为卫生部首批公布的兼有食品和药品功能的60种物品之一。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苏叶和苏梗中黄酮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 nm处分别测定苏叶和苏梗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苏叶、苏梗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7.174 3、3.850 2 mg/g,总黄酮提取率分别为5.72%、0.39%,苏叶中总黄酮含量远高于苏梗中总黄酮含量。[结论]对于研究紫苏中黄酮类化合物,苏叶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紫苏属植物种群划分及育种利用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观察212份紫苏属植物资源的表型性状及抗逆性,并依据21个表型性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12份紫苏属植物资源的叶色、叶形、花色、苞叶及种子等性状差异明显。2)在212份紫苏属植物资源中,抗倒性较强的材料占91.98%,抗虫性较强的为2.83%,抗锈病极强的为1.89%,抗白粉病强的为4.25%,抗根腐病较强的为3.77%。3)聚类分析将212份紫苏属植物资源分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和回回苏(P.frutescens var.crispa)2类群。抗倒性、抗虫性、抗病性较强的紫苏属植物资源可作为抗性育种材料利用或直接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紫苏又叫红苏,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紫苏属,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香苏。原产于中国,华北、华南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均有种植,紫苏全身都是宝,紫苏的嫩叶是人们广为食用的调味品,常用做配菜使用,干燥的紫苏叶在医学上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紫苏茎秆干燥后称为苏子梗,果实称为苏子,苏子的含油量很高,榨成油后称为苏子油,苏子油富含a—亚麻酸,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紫苏又名红苏、香苏,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胸、安肺润肠之功效,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食药兼用的60种物质之一。在欧美、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已将紫苏叶作为时尚蔬菜和医药保健品原料。其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嫩枝嫩叶具有特异芳香,  相似文献   

15.
紫苏(Perillafrutescens L.)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荏、赤苏、白苏、香苏、鸡冠苏、回回苏、苏叶等。其具有特异的芳香,原产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辽东地区这几年进行紫苏的出口栽培,我们从中总结出了紫苏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1.简易干制。民间紫苏加工方法:在白露前后始花期将全株割下,倒挂于通风处阴干。人药紫苏是将叶、梗切碎。紫苏叶即苏叶,质薄脆,易碎,有特殊香气,主治风寒。紫苏梗即苏梗,质硬体轻,断面黄白中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重庆地区紫苏规范化栽培技术中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紫苏的影响,该实验以重庆地区紫苏为资源材 料,研究了不同体积质量分数NAA、IBA和吡效隆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元素在花期混配外施后对紫苏 籽粒径、千粒质量、含油率、产量、叶挥发油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紫苏资源材料的选育提供 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设计范围内不同体积质量分数NAA、IBA和吡效隆对紫苏籽千粒质量、含油率、叶 挥发油含量、紫苏籽脂肪酸组分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紫苏籽的粒径大小无显著影响;其中0.8mg/L吡效 隆处理使紫苏籽千粒质量和含油率显著增加;0.4mg/LIBA 处理可使紫苏籽含油量显著增加,0.6mg/L吡效 隆、0.2mg/LNAA、0.4mg/LNAA和0.6mg/LIBA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紫苏籽的单株产量;不同体积质量分 数NAA、IBA和吡效隆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紫苏籽α 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19,(23)
<正>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果实。药材名分别为紫苏梗、紫苏叶、紫苏子。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紫苏子为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妊娠呕吐,鱼蟹之毒。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  相似文献   

19.
紫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又名赤苏、红苏、黑苏等,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以茎叶及种子供药用,为常用中药。鲜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是医药工业的原料,种子可榨油,供食用或药用。紫苏适应性较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20.
<正> 特菜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药食两用植物。其根、茎、叶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可散寒理气、健胃发汗、镇咳去痰、利尿净血、治疗外感风寒、性病等症。其嫩枝嫩叶具有特异香味,可作调味佐料和蔬菜食用。科研人员在四川彭山县长寿之乡调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