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我国森林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工作进展较快。从60年代首次发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至今,已从171种森林昆虫中分离出214株病毒。其中属于杆状病毒属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131株,B亚组颗粒体病毒41株;呼肠孤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30株;昆虫痘病毒4株;浓核病毒3株;其它非包涵体病毒5株。有些病毒已被开发利用,如春尺蠖核型多角体  相似文献   

3.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只对柳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率。在受试昆虫中,除对杨尺蠖有16%因NPV浸染死亡外,其他昆虫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以来云南澄江从松毛虫等自然感病虫尸中分离出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型多角体病毒(GV)。于1980-2001年先后应用NPV、CPV防治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文山松毛虫、灰褐带蛾、毒蛾、蚕蛾;面积达7732.2hm^2,当年防效平均约为97%,1次防治,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DsCPV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及对松毛灾害的持续控制作用,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建立了DsCPV的早期检测技术。依据家蚕质多角体病毒(BmCPV)质型多角体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纯化的DsCPV、BmCPV和舞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LdCPV)的基本组dsRNA可成功地扩增出长614bp的目的片段,从提取的健康松毛虫幼虫肠组织的DNA、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基因组核酸、以及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HaCPV)基因组核酸,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DsCPV基因组dsRNA的增片段的序列与BmCPV相应基因序列具有87%的同源性,检测敏感度为1pg的DsCPV基因组dsRNA。由于松毛虫与家蚕、舞毒蛾相互之间食性不同,而且BmCPV和LdCPV对松毛虫无感染性,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BmCPV病毒和LdCPV病毒的感染,因此该结果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DsCPV与BmCPV、LdCPV存在基因同源性,同时也表明了依据BmCPV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DsCPV基因组核酸建立的RT-PCR扩增体系,可以作为松毛虫种群中DsCPV的一种敏感、特异、早期、快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7.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在中国西南地区为害较为严重。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CPV)制剂的应用对控制文山松毛虫的危害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分析方法,比较了在DPWCPV和农药2种防治方式下,云南松林内昆虫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山松毛虫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PWCPV防治松林内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高,天敌昆虫类群优势度高,文山松毛虫的发生量较小;而在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松毛虫的松林内昆虫多样性较低,昆虫的物种数量少,文山松毛虫的发生量大。研究结果为揭示DPWCPV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僧夜蛾上一株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吴燕王贵成杨珍张卓然马耀关键词僧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僧夜蛾(LeiometoponsimyridesStaudinger)又称白刺夜蛾。分布于我国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半干旱地区。主要危害白刺(Nitrariaspp...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开展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分别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0亿PIB·mL-1悬浮剂、10亿PIB·g-1可湿性粉剂、25%灭幼脲悬浮剂3种药剂对美国白蛾一代和二代幼虫进行喷雾防治.结果表明:在防治一代美国白蛾的试验中,10亿PIB·mL-...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在成虫期可继续侵染成虫的中肠细胞,并在细胞中形成多角体。在切片中看到,成虫中肠柱状细胞部分崩解,释出的多角体进入肠道,其中一部分多角体在成虫羽化时随蛹粪一起被排出体外,还有一些多角体被粘着于成虫的产卵器肛瓣上或凹褶处,是卵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用微核测定法评价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对小白鼠的安全性*周建华郭亨孝(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用测定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出现率的方法来分析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安全性。口服4种剂量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感染小白...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途径及对寄主的持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寄主昆虫.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证实HcNP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寄主种群中.  相似文献   

13.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从危害刺槐的外斑埃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病死虫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且种新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大小为0.64-1.92μm。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292nm×71.3nm。  相似文献   

14.
从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扩繁、生物测定、宿主范围、毒力衰减、杀虫效果、安全性等方面综述该病毒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博光  杨秀莲 《林业科学》1996,32(2):182-187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定义为自传播法或自传播技术[1]。...  相似文献   

17.
应用蜀柏毒蛾多角体病毒制剂于1990年6月对实验动物、家禽、鸟类、水生动物和经济昆虫等进行一系列安全性试验,经2-3个月的试验,表明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对人畜及试验动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集、解剖青杨天牛虫瘿,找出虫体发黑却不僵硬的死虫,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病毒初提物。采用重复感染试验、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方法,对病毒进行了鉴定。认为在山西省北部自然存在着一种能够感染并致死青杨天牛幼虫的病毒,该病毒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0.
文山松毛虫和昆明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系我国首次发现。前者多角体呈不规则形,大小0.75—1.17u,病毒粒子多粒包埋,大小104—174nm×389nm。后者多角体亦呈不规则多边形,以不规则圆形居多,大小1.08—1.75u,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大小75—140nm×360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