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多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对旧社会中知识分子生活的直观展示,传递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对于后世研究影响较大。本文以《孔乙己》、《白光》以及《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例,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以期为加深对鲁迅小说的内涵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离婚》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在鲁迅以现实主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如果从鲁迅自身的生活为出发点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创作这部小说与个人情感经历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将以此作为本文的立论和出发点,从《离婚》的女主人公爱姑入手来,对爱姑这一人物何以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可能性做出分析,并通过对鲁迅先生创作该作品时的现实生活进行考察,感悟出鲁迅先生创作的主旨在于体现那个时期面对婚姻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的困惑,从而表现出的困顿之中的挣扎与无奈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象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性,认为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体现了民俗的时代性与历史性、传承性与变异性、地方性与民族性等特征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也因此莫定了鲁迅先生乡土文学前驱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的结合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野莽 《百姓》2000,(1):32
鲁迅先生喜欢贾府的焦大,夸奖他有骨气,不爱林妹妹.初听这话,着实有点儿大快人心,觉得这焦大给咱老百姓争了一回面子,但再一想,便怀疑鲁迅先生恰恰把话给说反了,恐怕不是焦大不爱林妹妹,而是林妹妹不爱焦大.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最根本的问题。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讽刺作家,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兼集幽默与讽刺,既富机智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发掘鲁迅和马克·吐温两位文豪在揭露社会黑暗、反应社会现实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笔记自古有文而无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在此以前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已经为笔记史的写作奠定了研究框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但那毕竟只是一个概述而已。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中国笔记历史悠久,典籍浩如烟海,概念难以厘定,类别难以辨清,是许多人不敢动的一块难啃的骨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宪春所著的《中国笔记文史》却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笔记及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研究史上的这一空白。为中国笔记作史,远绍刘师培、鲁迅先生之经脉,近绍刘叶秋先生之遗业,正本清源,筚路蓝缕,实乃不易。《中国笔记文史》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作者运用比照的手法,把反差极大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从外部环境、内部生活两个角度进行比照,并在比照中渗透作者强烈的情感思辩,充分显示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研究一直将鲁迅先生的译作简单地定义为开启民智、惊醒国人。本文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全新视角入手,分析鲁迅一生的翻译活动,考察其不同阶段选择外国文学作品的异同及其根由。  相似文献   

11.
古华安 《农业考古》2003,(4):271-271
《鲁迅日记》中有不少关于茶事的记载。1912年1月,鲁迅先生应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任教育部部员。1912年5月随临时政府迁北京,先后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1920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女师大等校讲师。日记有“午后往北大讲课。下午与维钧、品青、衣萍、钦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的写作实际上是作者运用各类历史人物来表现自己对现实人事的看法,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二三十年代鲁迅的复杂心路历程,他在主观上有积极战斗的时候,也有失意时的消极避世,但总体上表现了鲁迅先生在战斗中与敌人勇猛较量,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复杂的战士形象。  相似文献   

13.
农资摊秘诀     
坤哥 《中国农资》2011,(37):4-4
1933年鲁迅先生文坛秘诀十条,令人深思,让人醒悟。迷惑者观之兴许茅塞顿开,现在笔者在此拓展一番,细数我们农资摊秘诀十条,为读者读报添些佐料。  相似文献   

14.
张箭 《农业考古》2002,(1):262-263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便不吃了”(《今春的两种感想》)。鲁迅的话说得也对也不全对。因为人类以前确实吃过蜘蛛,现在绝大多数人不再吃它了。但仍有极少数人还在吃它;并非蜘蛛不好吃,而是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多数人类已进步发展了,不再需要吃蜘蛛了。但极个别地区的极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仍停留在原始……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永远是选文最多的作家。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把语文教育家的范围看小了,局限了语文教师鲁迅、教育工作者鲁迅、作家鲁迅和思想家鲁迅的身份,没有在这几个身份的变换中看清鲁迅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现实意义。研究鲁迅语文教育思想,要从大语文角度来细读鲁迅的生平及其思想,挖掘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总结教师鲁迅的语文学科成就,提炼教育工作者鲁迅的历史贡献,力求对当前的语文教师成长、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记者就早恋问题专门采访了鲁迅先生,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问: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问:您怎样看待早恋现象在校园里的蔓延呢?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论者认为,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指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并从狂人对社会吃人、家庭吃人的看法,从狂人变革现状的办法和历史“吃人”的史实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倡伙道”反‘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另外,论者还指出《狂人日记》是深受西方文学的人道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中心思想,笔者将借之以探讨《铸剑》中的人物塑造,尔后运用功能和序列来解读鲁迅作品呈现出的环形结构的叙事迷宫,并补充说明同种模式下第三人物的辅助作用。在人物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借助结构主义批评中较少用到的"零度写作"观念,探讨小说在整体意义上如何将零度形式与非零度情感成功融合,在对小说特殊的不及物性质的追问中发掘鲁迅先生的文学观念和思想表述技法。  相似文献   

20.
在讲解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曾讲到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学生分析其作用在于:给百草园蒙上神秘的色彩,增强百草园生活的情趣。然而,学生却对以下这部分内容提出了疑问,即"到半夜,果然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