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由于生产中氮磷肥的大量投入,高产良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大豆收获后带走的钾素越来越多,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钾素营养收支不平衡。因此,提高钾肥施用水平,已成为大豆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措施。   研究证明,大豆缺钾根瘤数量减少,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同时抑制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因而影响大豆的长势和干物质积累。   大豆生长发育所需氮素来源有两个,即根瘤菌所固定的空气中的氮和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的氮,因此根瘤固氮在大豆栽培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大豆与细菌的复杂而紧密的共生过程中,大豆为根瘤菌提供养料,而根瘤菌则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氨态氮。大豆植株做为根瘤菌的寄主,凡有利于寄主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生产的因素,均可促进生物固氮的进行。   生产实践证明,大豆需钾量较高,增施钾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主要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1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增加根量。由于大豆根毛分生组织的钾浓度高于其周围的组织,土壤中钾离子含量高,可促进根毛的生成和发育,有利于大豆根系吸收养分。   2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增强固氮作用。施用适量钾肥,能促使大豆根瘤体积增大,固氮菌数量增加,固氮能力增强,固氮量提高,有利于大豆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百脉根根瘤内生菌多样性,揭示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多样性及其互作关系并寻找能结瘤的根瘤菌,本研究采用免培养和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脉根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互作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免培养法从百脉根根瘤内检测到内生菌分属于17门31纲69目103科140属,...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白三叶草和大豆根瘤比无效的根瘤含有较多的接触酶。从有效大豆根瘤中收集的大豆菌株的根瘤菌,比从无效根结构中收集的菌株接触酶的活性较大。在实验室培养基中生长的三叶草根瘤菌的突变株比它们有效亲本的接触酶较少,但是没有发现在实验室生长的大豆根瘤菌培养体中接触酶的含量和有效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豆的有效根瘤较之类似的非固氮根结构的过氧化物酶含量比较丰富,但白三叶草并非如此。大豆根瘤的有效性和酚氧化酶活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根瘤菌能为作物提供氮营养,但豆科作物生长的早期,根瘤菌发挥作用之前,还应根据土壤肥力适量为作物补充氮肥。当豆科植物转入生殖阶段后,大量的同化物质向籽实积累,此时根瘤衰败,固氮作用减弱。此外,磷有利于根瘤的发育和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所以要重视施用磷肥。适量的钾、钙营养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低pH条件下加入Ca~(2+)可使苜蓿结瘤提前,结瘤率提高。因此,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甘肃庆阳、平凉、白银、兰州、临夏、定西、天水、甘南和陇南等地区的豆科植物及其共生根瘤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豆科植物根瘤标本800多份,分别属于34属82种及变种,分离得到根瘤菌790余株;采集的根瘤形状以球形、棒形和掌形为主,部分呈现珊瑚形;根瘤颜色以土黄色、白色、浅褐色和粉红色为主,部分为红色或深褐色。研究发现,根瘤着生部位与寄主基因型有很大关系,调查的豆科植物中92.6%的根瘤着生在侧根上, 其余着生在主根或主侧根上;属内种间根瘤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着生部位相似,但是不同属间根瘤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着生部位存在明显差异;根瘤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有密切联系,海拔、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均会影响根瘤的分布和数量。在甘肃省大部分地区,豆科植物及其伴生植物在分布上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光线好、水分多的区域及阳坡、水渠边和路边均有大量豆科植物分布,伴生植物种类单一,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居多,但数量较少;同时发现,在调查地区,豆科植物被广泛用于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壤沙漠化。  相似文献   

6.
植物内生菌已成为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瘤内生菌和根瘤菌普遍共存于特殊的根瘤生 境。比较了根瘤内生菌和根瘤菌与宿主间关系存在的区别,对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种类、宿主和适应性、生物固氮、促 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抗逆、抗病能力以及联合修复环境污染等功能多样性进行论述,指出大豆根瘤内生菌研究的 发展方向,对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不同根瘤菌和减施氮肥对鲜食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接种根瘤菌常规施肥(CK1)、不接种根瘤菌减氮施肥(CK2)、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常规施肥(U1)、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减施氮肥(U2)、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常规施肥(C1)和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减施氮肥(C2)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鲜食大豆的根瘤数、根瘤质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花荚期C1处理的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根瘤质量、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1处理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C1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也显著大于CK1,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减氮施肥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CK2处理;U2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显著大于C2处理,与CK2无显著差异;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U2处理,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接种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和采青期CK1、CK2处理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接种USDA110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U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U1处理与U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接种CCBAU45436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C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C 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C 1处理与C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说明,接种根瘤菌影响了鲜食大豆的结瘤情况,但对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影响不大.减施氮肥影响了花荚期鲜食大豆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但对结瘤影响不大.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各处理间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U2、C2处理的鲜食大豆单株鲜籽粒产量比CK1处理分别提高了4.61%、4.24%,在减施氮肥后接种根瘤菌提高了鲜食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16S rRNA 序列测定是细菌分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序列差异是确定细菌属间及属上系统发育关系的主要标准。本文根据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根瘤菌分委员会的建议,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了华癸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模式菌株103的16S rRNA 基因中约260个碱基的一个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所得序列与其他已知根瘤菌种、属的相应片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华癸根瘤菌与豌豆根瘤菌和苜蓿根瘤菌两种及与其他属的碱基差异在6.9%~14.1%(17~35个碱基),相当于根瘤菌科内已知属间的差异。结合表型特征,我们认为该种可能代表了根瘤科的一个新属。  相似文献   

9.
豆科植物的突出特点是能与根瘤菌结瘤形成共生体,在自然环境中,豆科作物根瘤内部的根瘤菌在常温、常压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氨,直接提供给植物氮素营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培养基质中不同氮素水平下(即液培含氮量为0.00、5.10、25.60和76.80ppm,土培有效氮含量为92.00、94.20、102.80和124.30ppm),对毛苕子的结瘤性能及接种效果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毛苕子在种床氮素营养贫乏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形成根瘤和增强固氮作用,其生物量不低于在氮素营养为中等的情况下生长的植株。如果进行根瘤菌接种,其结瘤率和单株根瘤数则可显著提高,而生物量甚至会超过在中等氮素营养情况下生长的植株。若氮素营养中等或过高时,毛苕子的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反而明显地受到抑制,其接种的根瘤菌比土著根瘤菌则会受到更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豆科植物根瘤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豆科植物的根瘤可以从空气中固定氮气而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它的形成需要土壤中的根瘤菌或人工培养的根瘤菌与植物共同形成。但根瘤的形成还可由培养根瘤菌的无菌滤液诱导形成,这充分说明根瘤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某种可溶性物质具有刺激植物形成根瘤的作用,但这种根瘤由于不能形成豆血红蛋白而呈淡绿色或白色,且根瘤中有大量淀粉积累。实验中通过对根瘤的接种、观察、分析,总结了根瘤形成的原因,使我们对根瘤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干重、根瘤数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以春大豆品种晋豆19为材料,研究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根瘤菌2种方式以及0、27、54和75 kg/hm~2(N1~4)4个施氮量对大豆根瘤干重、根瘤数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影响大豆接瘤和大豆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逐渐增加且接种根瘤菌较不接种根瘤菌产量显著提高;在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施氮量为75 kg/hm~2时,晋豆19生育期固氮结瘤效果较好,小区产量为4 997.417 kg/hm~2,较不接种根瘤菌增产4.06%,较不施氮肥增产12.50%。  相似文献   

13.
陕西豆科固氮植物资源调查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豆科固氮植物资源的调查。共采得豆科植物45属100种,除个体别种外均有根瘤。属内种间豆科植物根瘤的形状,颜色、大小、着生部位相似,从属间植物根瘤特性差异明显,根瘤的形成和固氮活性与土壤条件和寄主特性密切相关。根据寄主植物生长习性、地理布和利用状况,陕西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生态分布可分为干旱区、草地区、耕地区、山地灌丛区、木一栽培区等5个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肥料,即细菌性肥料,简称菌肥.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硅酸盐菌肥等.它是一种新型的肥料,在生产上,尤其是近10多年来,已被广大农民朋友普遍接受.微生物肥料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氮素.例如根瘤菌类肥料,其中的根瘤菌侵入豆科作物根部,在根上形成根瘤并演变成类菌体后,利用豆科作物寄主提供的光合作用产物,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成氨进而转化成作物能吸收利用的优质氮素肥料;许多固氮微生物,如共生的固氮根瘤菌,均有固氮酶,它们在通常的情况下都能将氮转化变成氨.根瘤中固定的氮素可以被作物全部吸收,其利用率比化学肥料高.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大名县是一个花生种植大县,常年花生种植面积30多万亩,是河北省花生之乡。花生生产上,要根据花生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才能获得高产。作者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对花生自身特点及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1花生的根瘤及利用花生同其他豆科植物一样,根上生长根瘤,花生根瘤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组织所致。根瘤菌自根毛侵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瘤菌应用与氮肥施用技术试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豆根瘤菌和氮肥施用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试验通过大豆接种根瘤后施用不同量的氮肥,经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及结果分析,发现接种根瘤菌、施用一定数量的氮肥,对大豆生育期性状关系不密切,但对提高产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大豆生产中存在偏施和多施尿素的问题。而大豆对于氮磷钾营养的需求是全面的。尤其高产高效生产中,植株要为根瘤菌提供相关营养条件如磷、钾、钙、铁和钼等。大豆植株的氮营养水平不宜过高,因为氮水平高了势必消耗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使根瘤数量减少体积变小,固氮能力弱,还会抑制大豆根瘤菌的活性,减少主根上的有效根瘤。所以在大豆生产中,氮肥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纯氮5千克/亩为宜,而且氮肥只作基肥施用即可。  相似文献   

18.
<正>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强的生物固氮体系。大豆从根瘤菌中得到的氮素营养可占其一生氮素营养的30%~70%。大豆根瘤菌肥增产机理明确,在大豆播种前接种根瘤菌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固氮技术。推广大豆根瘤菌是促进大豆增产、提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由于重迎茬面积大,大豆表现为根瘤少、病害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因此在我县推广使用该技术意义重大。大豆根瘤菌接种是一项增产节肥、投资少、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根瘤样品228份,包括野生和栽培豆科植物23属31种,采集的根瘤94%着生在侧根或须根上,根瘤的形状主要有球状、棒状、掌状,少数珊瑚状、三棱状、不规则状;颜色多为土黄色、粉色,少数呈白色、绿色、棕色.调查研究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及根瘤特征,除了与寄主植物的遗传特性、发育时期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水分、土壤结构、土壤pH值等)有密切的关系.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根瘤菌对NaCl、pH值及重金属Hg2+、Cu2、Pb2+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这与豆科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以结瘤能力较强的根瘤菌菌株为试材,通过活化、摇床培养设定4个浓度梯度,混拌接种于大豆,在结荚期测定其植株生物量、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并于成熟期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后,叶片颜色深绿、株高升高,单株根瘤数目增加,并在结荚期达到结瘤高峰。根瘤干鲜比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状,菌细胞0.8×108个·mL-1浓度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最高,对照根瘤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明显高于试验中各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接入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生物量均高于菌液对照处理及清水对照处理,菌细胞0.6×108个·mL-1处理的生物量达到最高。低浓度菌液处理的根冠比小于高浓度菌液处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也呈现出抛物线状,菌细胞均以0.6×108个·mL-1根瘤菌液浓度处理最高。根瘤菌液各浓度处理的百粒重变化不大,略高于菌液对照处理而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因此,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推荐使用浓度菌细胞0.6×108个·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