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1967—2017年青海果洛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天然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卓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3):122-128
为了解青海省果洛地区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青海省果洛州6县1967—2017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2003—2017年牧草产量资料,分析了果洛地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洛各地年平均气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温趋势,降水量随年际的延长总体上呈现增多趋势,日照时数随年际的延长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果洛地区的年牧草总产量主要由每年8月的产量决定,8月的牧草产量与生长期时段中的气温、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新疆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关键期,收集石河子地区1961—2015年棉花单产、气温资料以及1988—2017 年棉花物候期监测等资料,运用多项式分离气候产量、气候倾向率、一元回归及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段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丰富增加趋势明显;≥10℃积温、棉花生产期≥0℃积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0℃积温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10℃积温低于3350℃· d、棉花生产期≥0℃积温低于3650℃·d 棉花减产明显。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期是棉花的热量关键期,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分别为6.59%和5.95%。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临汾市近30年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有效提高临汾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M-K)法,分别对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及≥0℃积温和≥10℃积温等表征热量条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4℃/10年,增暖主要出现在春季及冬季,增温速率分别为0.603℃/10年和0.49℃/10年,年平均气温及其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平川地区高于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临汾市区最高;临汾市年平均日较差以0.18℃/10年的速率增加;临汾市≥0℃活动积温的增加速率为137.21℃/10年,≥10℃活动积温增加速率为101.77℃/10年;由M-K检测可知,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及全年≥0℃活动积温显著性增加,在20世纪末期显著上升趋势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而全年≥10℃活动积温增暖趋势仅在2008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甘南高原合作地区1994—2013年牧草生长季(4—9月)人工观测土壤重量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来合作地区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浅层10 cm增湿的趋势最为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呈递减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整层土壤湿度在6月中旬、8月中旬呈低值区,7月中、下旬及9月份为高值区;年际变化上,近20年来,合作地区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合作地区20 cm、40 cm土壤湿度均出现了升高突变;合作地区夏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牧草生长期各月的牧草生物量与前期土壤水分有较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土壤水分对牧草产量有一定的正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垦区主栽品种郑单958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进行种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产量与生育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五家渠地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25℃的积温,其它依次为≥20℃的积温、日照时数、≥15℃的积温、≥10℃的积温、总降水量。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马铃薯主产区1971-2017年气温、降水、日照、地段产量、发育期、产量结构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寻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以期为马铃薯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松嫩平原马铃薯全生育期日数为延长的趋势,播种期先提前后延迟,出苗期普遍提前,分枝、花序形成、开花期均先提前后延后,可收期波动频繁,全生育期≥10℃积温总体增加,马铃薯观测站的地段产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内屑薯率与各发育阶段的气象因子相关性不大;株薯块重与播种-出苗期的日照时数、花序形成-开花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及开花至可收期的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在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花序形成-开花期的降水越少、开花至可收期的平均气温越低,气象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气站198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4-2010年冬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冬春季极端气温、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以及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对冬春季极端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豫北地区冬、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1.4℃/10年和1.3℃/10年,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显著,其增温速率为0.7℃/10年。冬小麦返青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4.0天/10年和2.9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抽穗期提前的趋势较大,全生育期天数以4.6天/10年的趋势显著缩短。冬小麦有效穗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穗粒数以4.4粒/(穗?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少,千粒重以4.9 g/10年的速率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提前2.7天;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升高1℃抽穗期分别提前2.8天和3.4天,成熟期分别提前2.6天和2.5天,全生育天数分别缩短3.5天和3.6天。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减少20.5穗/m2和2.4粒/穗;春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千粒重增加2.0 g;千粒重与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当最低气温超过13℃时,千粒重开始下降。豫北地区近30年来冬春季极端气温变暖的趋势明显,该区域极端气温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10.
陕西宝鸡市近50年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陕西宝鸡市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及其积温、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0℃期间的积温以73.86℃?a/10 a显著增加,降水量以13.706 mm/10 a缓慢减少。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影响冬小麦种植品种特性转变,适宜播种期推迟,主要发育期提前,有效生长期明显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用6—9 月太原7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5 年小时降水和月平均气温、2008—2015 年太原63个区域站小时降水、以及ECMWF ERA-interim 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采用气候趋势系数、M-K检验、合成分析及显著性t 检验等方法,分析太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探讨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及环流异常对太原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6 年来太原汛期年均短时强降水日数为3.3 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9 月短时强降水呈现快速增加、迅速减少的特征,且以20~30 mm/h雨强为主;≥40 mm/h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 月上旬末到8 月上旬;一日中短时强降水在16—17 时最活跃。太原城区短时强降水明显多于北部山区,主要表现在7 月。2008—2015 年区域站观测发现短时强降水呈现6—7 月迅速扩展到全市、8 月向东部收缩、9 月迅速减少并分散出现在东部的特征。近36 年来太原汛期城市热岛强度显著增强、太原城市化主要向南扩张可能是城区南部短时强降水明显增多的影响因素。短时强降水偏多年7 月,500 hPa 上西西伯利亚为高脊区,贝加尔湖为槽区,华北大部位势高度偏低,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高比偏少年明显偏西,从而使太原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偏大,造成太原短时强降水偏多发生;偏少年则相反。该研究可为短时强降水预报和研究、城市防灾减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气象适宜度指数的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产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象条件极大地制约着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的生长状况,为了从气候条件适宜角度评估牧草长势年景的优劣,利用若尔盖湿地天然草场牧草1983—2013年近31年(2002年缺测)牧草产量观测资料,得到能够反映光、温、水对牧草生长影响程度的气象适宜度指数,分析了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了5月、6月和7月牧草产量气象适宜度线性和生长曲线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牧草产量气象适宜度估算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牧草产量的演变趋势;各月气象适宜度产量线性模型的精度普遍高于生长曲线模型;与干重模型相比,鲜重模型精度较差。受牧草产量观测资料精度的限制,6、7月牧草产量估算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岳瑾  马萱  董杰  杨建国  乔岩  杜刚  刘岩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109-112
为摸清北京市人工栽培紫苏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本试验针对露地、设施2种栽培模式,通过灯诱、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2年病虫害监测;露地栽培紫苏的常发虫害为紫苏野螟、甜菜夜蛾,为害高峰期为7—8月;设施栽培紫苏的常发虫害为温室白粉虱、红蜘蛛,为害高峰期为6—9月。紫苏的常发病害为斑枯病,露地栽培模式下在6—10月发生,其中7—9月发病最为严重;设施栽培模式下发病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月下旬到9月下旬发病最为严重;露地栽培紫苏的常发虫害为紫苏野螟、甜菜夜蛾,病害为斑枯病;设施栽培紫苏的常发虫害为温室白粉虱、红蜘蛛,病害为斑枯病。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花生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气象因子对安徽花生产量的影响,构建适用于本地的花生单位产量预测模型,以期为探讨花生经济效益、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对安徽各市2000—2017年花生气象产量和气象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安徽花生产量与生育期气象因子关联度5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光照时数>5月份光照时数>6月份光照时数>7月份平均气温>8月份光照时数>8月份平均气温>6月份平均气温>8月份降水量>7月份降水量>5月份降水量>6月份降水量,应用建立的花生单位产量预测模型对历年产量进行回测,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均方根误差为815 kg/hm2、拟合指数为0.81,总体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苍术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关苍术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关苍术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温度,田间观察叶、茎、花、种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关苍术种子足墒及15℃时易萌发;2年生关苍术的株高增长小高峰和叶片功能盛期比3年生提前10天左右;关苍术在6月下旬—7月上旬期间开始现蕾,现蕾后41.5~44.7天开花,单花序开放需4.2~6.5天,日开花高峰期为6:00—8:00,种子成熟需61.8~62.8天;关苍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交替的时间,即地上/地下干物质比最高时期为8月17日—9月7日。  相似文献   

17.
濮阳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采用线性拟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濮阳市1970~2009年共40年的夏玉米单产量,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得出:夏玉米产量气象波动指数为0.139,占实际产量变异系数(0.3914)的35.51%,气象因子是影响夏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6月中旬和8月下旬的降水、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气温、7月上旬和8月上旬的日照时数等是影响夏玉米产量波动的关键气象因子;6月上中旬播种期的干旱、7月上旬拔节期的卡脖旱、8月上旬开花授粉期的雨涝是夏玉米生育期中几个需要注意的气候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玉米茎流速率及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摘要:本文采用植物热平衡茎流(Sap Flow System)计,对沙漠绿洲边缘沙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玉米整株茎流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规律及耗水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得出:玉米径流速率日变化呈现出单峰曲线峰值为14:00时为69.7303 gm/hr。玉米在全生育期的径流速率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值)为68.71 gm/hr。以玉米密度为67500株/ hm2计算茎流耗水量,在生长季节中玉米茎流速率高峰时期的6、7、8三个月蒸腾所需生理用水量为6478.2 m3/hm2。5月和9月共用水160m3,全生育期需水量8878.2 m3/hm2,比同样条件下种植药用黄芪植物多用水量4678.2 m3/hm2。另外玉米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中的光量子密度(PFD)、大气温度(Tair)、相对湿度(RH)、水汽压亏缺(VPD)等有着及其密切的相关关系,经回归分析得出了玉米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为沙漠绿洲边缘种植农作物玉米合理用水方案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绥宁县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晰绥宁县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利用1:250000地形数据和40年气候资料,根据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分析了绥宁县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的气候风险;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绥宁县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进行了细网格推算分析。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3.0℃时育性敏感期风险最低时段为7月11—31日,气候风险2.5%;23.5℃时为7月11—31日,气候风险5%。绥宁县扬花天气综合危害指数6—8月较低在2.5以下,将扬花期安排在9月14日之前可获得较高制种产量。不育临界温度22.0℃时无风险制种区分布于中南部沅水支流河谷沿岸平原地区;22.5、23℃时较安全制种区分布于中南部河谷及东北端的红岩等乡镇;23.5℃时全县大部为制种高风险区域。对播种至始穗期为80天的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22.0℃时将播种日期安排在5月4日或25日,22.5℃、23℃时将播种日期安排在5月4日,既可获得较高制种产量,又可使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气候风险处于最低值。  相似文献   

20.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act that in recent years weather conditions were sufficient to feed cattle on pasture until late autumn or early winter,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years 2000 and 2003 on a low input pasture to show the effect of the pre‐utilization date (June, July, August) and the harvest date in the autumn/winter period (November, December, January)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following secondary metabolites formed by fungi: ergosterol (ERG), ochratoxin A (OA) and zearalenone (ZEA) in the autumn‐saved herbag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of these metabolites were 470.3, 1.63 and 34.9 ng g?1 respectively. Lower ERG levels were influenced by later pre‐utilization, which is a logical consequence of the shorter period of time for field toxigenic fungi development. Pre‐utilization in Augus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ochratoxin A (OA) in the autumn‐saved herbage in January was the lowest (not much changed in comparison with earlier harvest). Later harvest was also affected by higher ZEA concentrations in the analysed samples, which indicates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prolonged pasture utilization, field toxigenic fungi (producing ZEA) increased their population and had proper weather conditions stimulating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toxin. The later suggests that the final harvest of autumn‐saved herbage should be made rather in December than in January. Higher levels of humidity influenc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ERG and ZEA in the autumn‐saved herb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