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为了掌握新疆机采棉加工中棉花品质变化趋势,依据现有的棉花加工工艺,设计了试验方案,对新疆机采棉加工中的不同工序点棉花品质进行取样、测试、统计,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工艺环节的棉花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加工工艺的推进,棉花反射率、黄色深度上升,棉纤维长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对棉花短纤维率的影响,围绕典型的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各选1条工艺相同的生产线,从籽棉垛(货场)、轧花前、皮棉清理前、打包前等环节取样测试,探讨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短纤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中的籽棉清理环节会降低棉花短纤维率(重量) a,对短纤维率(根数)没有影响;轧花环节会增加短纤维率(重量)、短纤维率(根数);皮棉清理环节会产生新的短纤维,也会清理掉一部分短纤维,短纤维率(重量)降低,短纤维率(根数)在昌吉和巴州2条生产线的变化趋势相反。认为:以此定量分析结果为参考依据,在新疆机采棉加工中应重视轧花机、皮棉清理机的操作使用,做到因花配车,减少棉纤维长度损失,降低棉花短纤维率,提高新疆机采棉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近年机采棉发展过程中的棉纤维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近年新疆机采棉发展过程中棉纤维品质现状,利用2008-2016年我国新体制棉花公正检验质量数据,比较分析全国5大植棉省(区)的棉纤维品质及其等级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以新疆地方的最长,高出全国均值0.20 mm;断裂比强度则以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的最低,仅为28 cN·tex-1。新疆棉花长度在27 mm级的比例虽有所降低,但29 mm级比例逐年降低且波动较大;断裂比强度的“强级”和“很强级”所占比例全国最低,仅占20%和3.0%左右,“差级”比例则是全国最高,约占10%。马克隆值以新疆最优,但近几年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因此,各指标差级棉纤维比例增加和强级比例降低是新疆原棉品质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断裂比强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求棉花化学打顶是否影响化学脱叶催熟剂使用效果,2014―2015年选择2种化学打顶剂(氟节胺复配剂、缩节胺复配剂),以人工打顶方式为对照,研究不同打顶方式对机采棉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处理棉花在吐絮期喷施脱叶催熟剂8 d后,脱叶率和吐絮率都显著高于人工打顶棉花,2年平均高出约4.6和2.4百分点,挂枝叶(离层形成且脱落但被挂在茎秆、果枝上的叶片)率较人工打顶处理棉花低2.2百分点;喷施脱叶催熟剂16 d后,脱叶率、吐絮率相对人工打顶处理2年分别高1.9、6.4百分点,挂枝叶率相比人工打顶处理棉花少1.5百分点。化学打顶棉花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2年脱叶率均在90%以上,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吐絮率均超过90%;与化学打顶棉花相比,人工打顶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达到90%所需时间多7~8 d。综上,化学打顶处理可提高叶片脱落率,降低挂枝叶率,提升脱叶质量,使棉铃吐絮时间集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棉花种植农艺技术要求和棉花单产的不断提高,新疆兵团各团场拾花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新疆兵团机采棉事业迎来了大的发展机遇,并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七师128团自2001年引进机采棉技术以来(包括种植、采摘、加工技术),到2008年共投资5960万元,新建一条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 相似文献
6.
7.
8.
新疆机采棉的调研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新疆兵团推广机采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机采棉可解决手工采摘效率低,拾花劳力缺乏,拾花费剧增等现实问题,可提高棉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并且具有抵御外棉低价竞争、降低纺织企业对外棉依存度、减小纺织企业风险、激发呆棉技术创新等作用,但也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品级下降与纺织产业升级的矛盾及来自国际市场残酷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就此提出... 相似文献
9.
10.
对新疆机采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新疆机采棉技术的特点及其内容,概述了采棉机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配套棉花品种、脱叶催熟、残膜回收等问题,建议从完善配套栽培技术、筛选新型脱叶剂、选育机采棉新品种及优化加工工艺等方面推进新疆机采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Immature cotton fiber will negatively impact textile processing.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that applied chemical harvest aids to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crops at varying times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nipulating the maturity of bolls and fibers. The aim was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se treatments on the textile performance of the harvested cotton and relate these differences to the status of the crop at the time of treatment application. Although earlier treatments produced less mature fiber that was lower in linear density, yarn and fabric strength was not affected. However less mature cotton from a cooler growing season produced stronger yarns (by 3 cN tex−1) and fabric (by 0.39 N (g m−2)−1) which was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smaller ribbon width of this fiber affecting more fiber packing density and inter-fiber friction. Yarns made from this immature cotton also contained more neps. Micronaire and linear density were equally well related, and more strongly related than maturity ratio, to dyed fabric color dimensions, which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eatments. Percent immature bolls at the time of harvest aid application related well to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fabric blueness (R2 = 0.89). Knowing the status of a crop in the final stages of production will help cotton producers and the supply chain to predict some of the processing performance aspects of harvested fiber.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AW05在新疆南疆早中熟机采棉模式下生育期133 d左右,植株呈塔形,Ⅱ式果枝,棉铃卵圆形,单株结铃7.0个,铃重5.9 g。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机采棉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6 550.5 kg·hm-2、2 769.0 kg·hm-2、2 739.0 kg·hm-2;2年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8 mm,断裂比强度32.5 cN·tex-1,马克隆值4.2;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简要介绍了AW05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中国制茶技术对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于 1 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后 ,大力吸收欧美文化 ,在短短二十多年中不仅摆脱了落后局面 ,而且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显示出日本已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许多人心目中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 ,民众心理上表现为强烈的“脱亚入欧”倾向 ,行动上表现为全面向欧美学习 ,似乎是完全师从欧美。事实上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期除了向欧美学习 ,也向亚洲国家学习 ,农业等方面主要向中国学习 ,茶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中国首任驻日本大使参赞黄遵宪在他的《日本国志》“物产志一”中有一段两国茶叶交流的记载 :“……近年以来学制红茶 {明治七年 ,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