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2.
猪粪经过发酵是蚯蚓的好饲料,比牛羊粪便能促进蚯蚓生长和发育,猪粪被蚯蚓采食后变成蚯蚓粪,不仅减轻对环境污染,改土、肥田、肥效也更佳,而蚯蚓易饲养,繁殖快,蛋白质含量高,是猪喜食的动物蛋白饲料。猪,蚓互养也使养猪成本更低,养猪效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两种常见蚯蚓对水稻土和菜园土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种生态类型蚯蚓:壮伟环毛蚓(Amynthas robustus)和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接种到水稻土和菜园土中。通过分析蚯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代谢熵等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探讨其对不同土壤的生物学性状的作用。【结果】皮质远盲蚓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土基础呼吸,增强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并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两种蚯蚓均可增加菜园土脲酶活性,同时壮伟环毛蚓能够促进转化酶活性提高,而皮质远盲蚓则有利于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皮质远盲蚓和壮伟环毛蚓均能够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生物学综合性状(P<0.05);且皮质远盲蚓对菜园土生物质量的优化作用高于壮伟环毛蚓。【结论】蚯蚓活动有助于土壤生物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其能够作为有效生物资源应用于可持续土壤管理体系。但是,蚯蚓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改变与蚯蚓自身生态类型和土壤特征密切相关。在未来工作中,根据不同土壤特征进行蚓种筛选和适宜有机物添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硒(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类主要通过植物和动物性食物摄取硒元素,而食物中硒的含量决定于土壤中硒的有效形式以及植物和动物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我国72%的地区都处于缺硒或低硒状态中,其中29%的地区含硒量小于0.02 mg/kg,属于严重缺硒地区。因此,提高食物中的硒含量十分必要。植物是人体吸收硒最丰富的来源,通过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从而提高人类饮食中的硒含量,对于缓解硒缺乏引起的人类疾病至关重要。硒生物强化是提高植物硒含量的最有效手段,植物硒生物强化技术是食品中硒富集的有效策略。目前,植物硒元素生物强化主要通过农艺管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等途径来实现。笔者系统综述了硒的重要性,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因素对硒有效性的影响,硒元素的生物强化途径及其应用前景,这可以有助于解决人类及其他动物缺硒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蚯蚓对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测定饲养在牛粪中和饲养在生活垃圾中的蚯蚓体内金属含量的基础上,采用蚯蚓饵料(牛粪)中加入亚硒酸钠和铜矿尾矿砂以喂养蚯蚓,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蚯蚓对硒和铜元素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饲养在牛粪和生活垃圾中的蚯蚓体内砷、汞、铅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蚯蚓对硒和铜元素的富集能力很强,且富集铜的能力比富集硒的能力强,其最高富集硒和铜量分别为332.5mg·kg-1和1376.9mg·kg-1。  相似文献   

6.
水蚯蚓主要包括颤蚯和丝蚓。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常用它作蛋白质饲料来培育名贵鱼类和蛙类等的苗种。用水蚯蚓饲喂能使动物抗病力强、生长快、成活率高。因此,它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麦富硒性能和萌发特性。[方法]研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特性及硒富集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的硒富集能力差异。[结果]高浓度亚硒酸钠胁迫小麦种子的萌发,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Na_2SeO_3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含硒量升高。综合考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有机硒的转化比率等指标,以Na_2SeO_3浓度200 mg/L处理比较适合富硒麦芽的生产;不同品种小麦对硒的富集转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更有利于硒的吸收和转化。[结论]该研究为硒营养强化小麦芽的应用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蚯蚓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资源,目前国内已普遍开展了蚯蚓的人工养殖和生产利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用作蛋白质补充饲料,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一、蚯蚓的营养价值蚯蚓干重约为鲜重的12~21%,水分占鲜重的79~88%。在蚯蚓干体的化学成分中,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风干重的53.5~65.1%,蚓体中还含有丰富的畜禽所必需的氨基酸。经净化处理的赤子爱胜蚓、背暗异唇蚓、威廉环毛蚓的氨基酸含量都比较丰富,尤其是赤子爱胜蚓粉,优于豆饼和玉米,接近于鱼粉,和饲料酵母相比,各有优缺点。蚯蚓的不足之处是,除了赤子爱胜蚓以外,其它蚯蚓含硫氨基酸和赖氨基酸较  相似文献   

9.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动物,通过人工土壤法进行了氯化镉、马拉硫磷和乙草胺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获得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14 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7.8、178.8、952.1 mg·kg-1,同时观察了不同污染物造成的蚯蚓受毒害症状。结果表明,供试污染物的浓度与蚯蚓的体重减少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河北省保定周边地区重金属(Cd、Cu与Pb)污染土壤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分别在清洁土(S0)和2种原位重金属[Cd-Cu(S1)和Cd-Cu-Pb(S2)]污染土壤下,研究野生蚓—天锡杜拉蚓(Drawida gisti)暴露7、14和28 d后生物量变化、重金属富集及其生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暴露时间增加,S1与S2污染土壤下天锡杜拉蚓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 <0.05);2)S1与S2处理下蚯蚓重金属富集系数(BAF)均表现为Cd> Pb> Cu,且S1处理下BAF均大于S2下结果,这与污染土中重金属有效性有关;3)采用IBRv2指数分析蚯蚓体内生化指标(TP、GPx、GSH、MDA和AChE)的变化趋势。前期暴露7 d时S1与S2处理下蚯蚓体内各项生化指标响应剧烈,表现为机体氧化胁迫、脂质损伤、神经抑制和蛋白消耗,GSH与GPx参与解毒过程等现象;14 d时蚯蚓体内各项指标趋于平缓(MDA降低,AChE与GPx活性抑制);28 d时S1与S2处理下蚯蚓响应呈相似趋势(GPx与AChE激活)。根据IBRv2综合指数,S1与S2处理下天锡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接种密度对土壤物理指标、pH、养分指标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为改善华南地区水浇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无蚯蚓对照土壤(CK)、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1: 20条,约10 g)、高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2: 40条,约20 g)、低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1: 2条,约10 g)和高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2: 4条,约20 g),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机械组成、pH、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结果】与CK相比,各蚯蚓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砂粒含量(P<0.05,下同),并显著提升土壤的粉粒和黏粒含量,然而相同密度下不同生态类型及相同生态类型下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机械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接种参状远盲蚓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更高,电导率、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更低。高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2种生态类型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而接种参状远盲蚓也显著降低有效磷含量及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有机碳、碳氮比更高,有效磷含量更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性能及黏粒、粉粒含量均有提高;接种高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碳氮比、有机碳、粉粒和黏粒含量,接种低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砂粒和有效磷含量;赤子爱胜蚓处理的阳离子交换性能、电导率、有效磷、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参状远盲蚓处理的pH、碳氮比和有机碳含量较高。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接种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质量。【结论】在华南地区水浇地的生态管理上,选择接种低密度的表栖型赤子爱胜蚓有利于改变土壤质地并提升土壤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蚯蚓金属硫蛋白(MT)是指示土壤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为揭示土壤镉(Cd)、锌(Zn)污染的生态效应,采用土壤染毒法,研究了Cd、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体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污染,Cd都明显诱导了蚯蚓MT的合成,随着Cd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蚯蚓MT的含量均显著上升.与Cd相比,单一Zn污染对MT的影响要小得多,胁迫28 d后MT含量才有升高.Cd、Zn复合污染的效应在不同的Cd、Zn浓度组合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与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Cd处理为100 mg·kg-1时,Zn完全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在300 mg·kg-1Cd胁迫浓度下,Cd、Zn复合对MT的影响随Zn浓度和暴露时间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效应:当Zn为100 mg·kg-1时,MT表现出协同-拮抗-无影响的趋势,而在500 mg·kg-1的Zn处理下,MT含量在28 d后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显示,蚯蚓MT是指示土壤Cd污染的有效指标,而Zn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Cd对蚯蚓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夹竹桃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赤子爱胜蚯蚓的毒性效应。[方法]采用索式提取法制备夹竹桃乙醇提取物,配制不同浓度提取物溶液通过不同方式处理蚯蚓,进行蚯蚓中毒反应及死亡率研究。[结果]夹竹桃的茎皮和叶乙醇提取物对蚯蚓具有毒害作用,新鲜茎皮的毒力较叶强,干燥后毒力减弱。鲜茎皮乙醇提取物浓度≤2.0 mg/m L时,蚯蚓的死亡率较低,可正常生活。[结论]夹竹桃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集中在茎皮中,制作植物源农药时可以优先选用。茎皮提取物浓度为1.0~2.0 mg/m L可起到杀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适宜叶面喷施硒强化的理想品种,对63个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强化浓度为300 mg Se/L(Se30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小麦籽粒中Se、Cu、Fe、Mn、Zn、K、Mg、K和S含量。结果显示,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总硒含量平均值由对照组的2.13±0.73 mg/kg提高到9.13±3.86 mg/kg,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硒降低了籽粒中Cu、Fe、K、Mg和S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对Mn和Ca元素含量没有影响。综合比较显示江麦816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推广品种中硒强化潜力较大的品种(系)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法,检测在不同 Pb 浓度土壤中赤子爱胜蚓( Eisenia fetida)SOD 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染毒第5天时,受到低浓度 Pb胁迫的蚯蚓体内 SOD活性降低,而受到高浓度 Pb胁迫的蚯蚓体内SOD 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染毒第15天时,蚯蚓体内 SOD活性随土壤中 Pb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周文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25-18026
[目的]研究人工养殖蚯蚓的采收技术。[方法]以采自南京蚯蚓养殖基地的蚯蚓"大平2号"为试材,通过养殖试验研究利用水花生水提液采收赤子爱胜蚓的效果。[结果]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1、3:1、4:1和8:1时,1 h内试验蚯蚓的平均采收率分别为91.65%、83.30%、58.35%和16.65%,而清水对照蚯蚓的平均采收率为0。方差分析表明,水花生粗提物浓度对蚯蚓的1 h内采收率影响极显著。多重比较表明,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3):1时,蚯蚓的1h内采收率最高。随着水花生粗提物浓度的下降,蚯蚓的1h内采收率逐渐降低,清水对照的采收率最低。当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1时,如果蚯蚓不能在1h内爬出,则会死在培养料里。[结论]利用该法采收赤子爱胜蚓简便、省力。  相似文献   

17.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槟榔黄化严重导致了槟榔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海南省槟榔产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在槟榔根系施加蚯蚓粪对槟榔黄化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蚯蚓粪改善槟榔黄化的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海南万宁龙滚槟榔种植园为实验区,在根系设置3种处理,即蚯蚓粪组(TLG1)、蚯蚓粪和化肥(尿素)组(TLG2)...  相似文献   

18.
锌(Zn)是动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预防肺炎等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满足人体对锌的营养需求,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十分必要。为给优质富锌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土壤和叶面施锌试验,研究其对小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尤其是对籽粒锌浓度的生物强化效果,以及对籽粒中其他2种有益微量元素(铁和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从447.0万穗/hm2增加到511.5万穗/hm2,增幅14.4%。土壤和叶面施Zn使得小麦籽粒产量从5419.5~6250.5 kg/hm2增加到6372.0~6811.5 kg/hm2,增幅5.2%~17.6%,对籽粒铁和硒浓度均无显著影响,有效提升籽粒Zn浓度,从34.0~39.6 mg/kg提高到44.6~46.6 mg/kg,增幅17.7%~32.9%,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和科学家所推荐的生物强化目标值(40~50 mg/kg)。因此,土壤和叶面施Zn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可以提升籽粒锌营养品质,是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配比园林绿化废弃物和蘑菇渣混合蚯蚓堆肥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园林绿化废弃物和蘑菇渣混合堆肥最佳配比,采用‘大平2号’蚯蚓Eisenia fetida‘Daping 2’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和蘑菇渣进行混合堆肥处理,以期为园林绿化废弃物和蘑菇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设5个处理[园林废弃物+蘑菇渣(干质量比)]:A1(100%+0%),A2(75%+25%),A3(50%+50%),A4(25%+75%)和A5(0%+100%),进行11周堆肥。对堆肥过程不同处理中,成熟蚯蚓数量、成熟蚯蚓质量、蚯蚓幼苗数量以及蚯蚓卵数量和堆肥前后材料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利用种子发芽实验研究堆肥效果。结果表明:A2和A3处理的蚯蚓生长和繁殖优于其他处理;A3和A4处理的堆肥养分(钾、铜和锌)增加率显著高于(P < 0.05)其他处理,A3和A4钾质量分数为(28.05 ±6.13)和(28.32 ±5.66)g·kg-1,A3和A4铜质量分数为(21.91 ±2.78)和(34.08 ±3.34)mg·kg-1,锌质量分数为(27.22 ±1.51)和(32.76 ±2.97)mg·kg-1并且堆肥达到腐熟。蘑菇渣添加比例大于50%会导致电导率值偏高,大于75%会限制蚯蚓卵的成长。综合各项指标表明:A3堆肥品质优于其他处理。同时,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将A3堆肥用于低灵敏度植物的栽培基质或结合淋洗措施降低A3堆肥产品的电导率值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