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青藏高原西部耕地土壤环境,因地制宜提高耕地质量,以阿里地区西部四县(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为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土壤肥力(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及重金属(As、Hg、Cr、Pb、Cd)污染情况。采用标准对比法、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1.74,属三级水平,肥力一般,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全氮,磷和钾含量丰富,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丰富但缺乏有效锌和有效钼。区域耕地土壤综合污染评价指数0.71,达警戒线,污染主要集中在普兰县和噶尔县域内。与重金属风险管控值对比,As超标率高达27.5%,Cr超标率达2.5%;与青藏高原背景值对比Cd超标高达95%。综合分析,日土县域内耕地土壤肥沃且无污染,可作为重点耕地种植发展区,在耕种过程中重点注意补充有机质和氮素以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关注普兰县域内As污染情况,以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桐庐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中应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88-192
为了解桐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资料,开展了桐庐县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县31002.3 hm2耕地中,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0%、89.5%和0.5%,以二等地为主。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1)立地条件较差,地貌以丘陵为主,灌溉能力相对较弱;(2)土壤酸化明显,pH<5.5的土壤占40.30%;(3)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存在养分的不平衡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桐庐县耕地质量提升中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加有机肥料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平昌县域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了解全县耕地地力现状,为耕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GIS支持下,利用比例尺为1:50000的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3个方面12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采取专家打分和特尔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平昌县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平昌县40952 hm2耕地中,一至六等地分别占耕地的8.2%、20.3%、19.6%、35.4%、8.2%、8.3%,这一结果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4.
采用GIS技术与方法,在耕地地力调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吐列毛杜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后划分评价单元,确定参评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建立层次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最终获得地力等级。结果表明,吐列毛杜农场耕地总体水平较好,现将耕地共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等地面积为962.18hm2,占耕地总 面 积 的7.65%;二 等 地 面 积 为3422.18hm2,占27.22%;三 等 地 面 积 为3840..56hm2,占30.55%;四等地面积为2683.49hm2,占21.34%;五等地面积为1664.76hm2,占13..24%。针对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指出了研究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和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准确掌握黑土区典型区域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通用流失方程(USLE)、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从土壤侵蚀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两方面评价研究区2009年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特征为一等地所占比重最高,依次向二、三、四、五等地递减,质量较差的耕地土壤主要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高低主要与土壤类型、坡度坡长及Cd、Hg两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18个乡镇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差别较大,万发镇、富江乡和德祥乡的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巴彦镇和兴隆镇的部分耕地因受到Hg元素的污染,红光乡的部分耕地因受到Cd元素的污染,导致其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边疆山区固有的土地生态环境很脆弱,可耕地数量有限,且耕地质量较差。以云南省为例,选取10个指标,应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分析法,进行了西南边疆山区省份的耕地适宜性评价,并分析了耕地质量的特点和区域差异性。可为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体系构建、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决策与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厚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旨在探究旱作区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变异规律。以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土壤养分选取有机质、pH、有效磷、缓效钾4个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2)有效磷的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优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指标的块金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有效磷>pH>耕层厚度>缓效钾;(3)耕层厚度、有效磷均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缓效钾为东北高西南低,有机质为西南高东北低,pH除北洸乡偏低外均偏高。地统计方法能良好地描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各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过程中随机性与结构性并存,并且随机性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膜产品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作物产量、成本、土壤残膜状况、土壤肥力和地膜机械性能等综合因素.笔者采用戒上型隶属函数确定考核指标的隶属度值,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综合指数法定量地对以花生覆膜为例的不同地膜产品应用综合效果的评价方法做初步探讨.数据基于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裸地栽培、普通PE地...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研究区域,研究该区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摸清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布,通过对表层土壤进行网格化采样和分析测试,取得了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8项肥力指标,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确定各指标隶属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值和权重,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并进行插值绘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碱性为主,样本数占比37.77%,其次为中性,样本数占比29.52%。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以较缺乏为主,全氮、全钾以中等为主,全磷、有效磷以丰富为主。有机质和全氮的隶属值显著低于其他指标,是耕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全氮的权重值最大,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最大,碱解氮的权重值最小,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也最小。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空间分布以中等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给新疆干旱区域河谷区的新增耕地质量评定以及高质量耕地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伊犁河谷区新源县10 个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伊犁河谷区的平均耕地质量水平比较,新源县新增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较好,经济质量较低。伊犁河谷区新增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林网化程度较低,人为管理和施肥措施不到位,土壤盐碱化较重。伊犁河谷区在今后新增耕地开发利用中要注重考虑各质量影响因素,通过加强耕地管理、提高施肥技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保证新增耕地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查清合肥市农田土壤质地与质地构型的类型,了解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行政区域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改善质地情况并提升其耕地质量。利用2018—2020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结合各县区《土壤志》,在ArcMap 10.6软件支持下,对合肥市农田土壤质地及质地构型空间特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合肥市耕地耕层质地以中壤和重壤为主,巢湖市和庐江县以重壤质地为主,肥东县和肥西县以中壤质地为主,耕地耕层质地情况较好。(2)合肥市耕地质地构型以上松下紧型和紧实型为主,巢湖市、肥东县和肥西县耕地均以上松下紧型质地构型为主,而庐江县和长丰县耕地则以紧实型质地构型为主。(3)对合肥市砂质土和粘质土质地构型进行改良,主要针对薄层型、松散型和上紧下松型,主要有客土改良法、有机物料回填法、机械改土法、引洪漫淤法和土壤剖面重构法5种方法。合肥市大部分农田土壤质地较为粘重,质地构型通气性良好,对砂粘质土等不良质地构型土壤应进行针对性提升措施,从而改善其土壤肥力状况和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研究-以舞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改善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对舞阳县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分区建设意见。最终得出:[结果](1)舞阳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7.2,最低为64.8;(2)舞阳县耕地划分为核心保护、适宜调入、重点整治和退耕改善4个耕地类型区;[结论](3)不同耕地类型区特点各不相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途径不同;(4)核心保护区是全区的优等耕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首要目标;适宜调入区整体质量较核心保护区较弱,但无明显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加强土壤保水保肥,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基本农田划定象;重点整治区整体耕地质量偏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需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备选区域;退耕改善作为全区的劣等地在加强改善的同时应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白银市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拓展城市用地发展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逐步提高低丘缓坡土地为各类建设的供地能力,通过采用级差正规化法和熵值法,研究白银市三县两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景泰县和靖远县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为高度适宜,平川区和白银区为中度适宜,会宁县为低度适宜。通过研究最终得出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和平川区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整体条件较好,适宜性程度较高,在当前条件下适宜开发成建设用地;会宁县低丘缓坡土地现有条件较差,不适宜开发成建设用地,但通过一定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后,可改善区域条件,在未来条件下可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4.
耕地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耕地质量对增强耕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即耕地质量可概括为耕地环境、耕地土壤属性、耕地管理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耕地综合产出能力.耕...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掌握西藏地区县域尺度地土壤地力水平,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和土壤肥力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洛隆县耕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在洛隆县的11个乡(镇)共采集187份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磷、钾及碱解氮、磷、钾含量,共8项肥力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洛隆县土壤pH呈中性至碱性变化,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为丰富。全氮含量高但有效氮含量一般,全钾含量一般但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较低。总体来看,洛隆县土壤的肥力等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但有1/4的土壤为低肥力水平。后期的农业生产中要注重低肥力水平土壤的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及时掌握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耕地质量等级、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土种间养分含量差异,为今后平川区科技化种植和合理施肥提供有效的依据。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运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平川区耕地质量的等级、养分空间分布和不同土种间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平川区耕地质量处于五至十等级,无一至四等级地,七等级地为耕地主体,面积为13543.35 hm2,占平川区总耕地面积的34.51%;平川区耕地养分整体水平较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为低水平的耕地呈现“两极”分布;有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的耕地较集中,其他等级耕地分布较分散;速效钾含量处于高水平的耕地集中分布在平川区南部的乡镇;平川区6个土种中深层耕种灰钙土各养分含量整体较高,且变异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县域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选择开发较晚但代表性强的黄河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结合该研究区域的特点,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层面,对黄三角城市群的19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在GIS的辅助下,绘制了这19个区(县)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专题图。结果显示:广饶县的综合评价分值最高,沾化县综合评价分值最低,分别为63.4539、8.6519;在土地投入水平上,广饶县最高,利津县最低,分别为88.3224、5.7364;在土地利用强度上,寿光市最高,河口区最低,分别为83.4258、3.7468;在土地产出效益上,广饶县最高,沾化县最低,分别为89.0062、1.9548;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上,莱州市最高,沾化县最低,分别为94.0085、11.9175。由此看出,黄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偏低,县(市、区)之间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三明市耕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三明市4833个土壤样品化验结果和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三明市耕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明市耕地土壤样品交换性镁平均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值为62.7 mg/kg。各县(市、区)土壤样品交换性镁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缺乏样品所占比例和缺乏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4.15%和40.72%。除土壤类型分组的交换性镁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影响因素分组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差异均显著。因此施用有机肥、调节土壤pH、客土改良砂土类质地土壤、补充镁肥等可以作为调控三明市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