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我国猕猴桃生产、消费、贮藏和加工技术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猕猴桃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邯郸是核桃生产大市,核桃产业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邯郸市各地积极发展核桃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规模优势指数、资源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3个主要方面对邯郸核桃产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明确邯郸核桃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提出主要存在问题及针对对策,为提升邯郸核桃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潜力,分析了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主要优势和潜力、产业基础与发展机遇、前景。初步提出了一些对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素有二郎山下的明珠之美誉,同时也因茶叶、药材和猕猴桃等风味独特的特产而享誉四海。近年来,天全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恢复和产业重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以特色农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如今,天全县正科学规划重建猕猴桃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打造中国猕猴桃果酒第一品牌。为百姓开启致富门在天全县仁义乡农兴源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以下简称农兴源),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猕猴桃种植区,在阳春4月里焕发着层层绿意。天全县有西蜀天漏的美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到68.3%;这里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6.
1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分析1.1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部环境优势分析竞争优势(S)是指能使产业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某些强有力的内部因素和特征。比如,当两个国家的蔬菜种子产业在同一市场竞争时,A国的蔬菜种子产品比B国家的蔬菜种子产品更具有赢利能力和赢利潜力时,  相似文献   

7.
尹相莹 《茶业通报》2023,(3):108-114
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日照绿茶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结构、机遇、政府等六个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了日照绿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日照绿茶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日照绿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大到小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结构、机会及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日照绿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生产要素投入;二是以名牌战略拉动市场需求;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四是延伸茶叶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的基础上,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对发展玉米制种提出几点建议对策:鼓励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玉米制种技术集成;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市场销售网络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9.
溃疡病是一种对猕猴桃产业具有重大威胁的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越来越大。陕西省眉县园艺站组织技术人员于2009年春季和2010年春季对其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发病果园约占50%,严重发病果园占20%左右,2010年呈中度偏重发生。现将溃疡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对就业贡献巨大,但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不具备优势;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竞争力也不强,需要政府一定扶持以促进其发展;不同行业的对比表明,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不同行业的竞争力差异显著,说明北京市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的猕猴桃生产、贸易和竞争力都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世界粮农组织(FAO)数据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分析了猕猴桃生产和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猕猴桃贸易和竞争力。世界猕猴桃的收获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我国猕猴桃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单产与新西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世界和我国猕猴桃的进口和出口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中国猕猴桃进口量和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量和出口额。中国猕猴桃出口竞争力很差甚至极差水平上,在国际猕猴桃果市场上中国出口猕猴桃果品质中等偏低。针对中国猕猴桃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广东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10年,全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与稻谷产量在全国均排名第9。目前,广东水稻生产已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概述国内外水稻产业的生产与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水稻产业的生产现状、种植区域分布、水稻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从产业发展整体来看,广东省水稻产业还存在农资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机械化水平偏低、产业链短,品牌效应不显著、品种多,主导品种不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病虫害威胁大等问题。最后,结合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广东省荔枝栽种面积约占中国栽种面积的45%,已成为世界荔枝栽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较多的地区。目前,广东荔枝生产已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广东种植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广东荔枝生产与国内主产区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已形成了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笔者概述了国内外荔枝产业的生产与贸易现状,分析了广东省荔枝的种植区域分布、生产现状以及荔枝科技情况等,并结合广东省荔枝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推进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马铃薯生产情况、生产成本及收益的全面调查,分析了山东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种植经济效益低;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产业整体投入不足,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开发等问题。并提出规范土地流转,促进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经营;建立健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等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推进山东省马铃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首先从省域农业竞争力理论回顾与文献述评入手,笔者在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建省域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揭示各级指标的变化态势与变化成因,最后提出培育福建农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蚕桑产业是支撑四川省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本研究旨在推进四川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四川省市州尺度上的蚕桑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势能、政策扶持力度和环境容量4个发展要素,并针对“近年来四川省桑园面积逐年上升,但蚕茧产量以及占全国总产量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矛盾现象,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了四川省各市州蚕桑产业的5种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Ⅰ类区环境容量大,但发展基础薄弱、产区面积逐年减少、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成都市等12个非产区。Ⅱ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产区面积逐年减少,含绵阳市1个主产区。Ⅲ类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环境容量大、势能足,但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攀枝花市等5个一般产区。Ⅳ类区发展基础极好、势能足、政策扶植力度大,但环境容量小,含凉山州与宜宾2个优势产区。Ⅴ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发展势能不足,含南充市1个主产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逐渐淘汰Ⅰ类区,针对Ⅱ类区与Ⅴ类区稳面积、强势能,对Ⅲ类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种植,对Ⅳ类区加强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及精细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四川省145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a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四川省主要猕猴桃产区县气候特点和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选择了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10℃积温、年降水、无霜期、相对湿度、日照作为四川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应用GIS空间插值技术推算出四川无测站区域500m*500m网格点上的气候要素值,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得到四川猕猴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再选择越冬冻害、芽膨大期冻害和日灼三种猕猴桃生长期内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一步对气候适宜区进行细分,以期为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较广,高适宜区面积约3.39×104km2,适宜区面积约8.73×104km2,较适宜区面积约8.46×104km2。初步分析整个四川盆地区均属于高适宜区,但是在加入三种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后,高适宜区进一步缩小到龙门山脉沿线和成都平原区。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实现合理区域生产布局,为湖北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00—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区域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州、区)分别有5、10、5个;具有玉米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玉米区、鄂北岗地玉米区,其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十五”期间为2.43,“十一五”期间达到2.77。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生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0.08,水稻上升了0.03,而棉花则下降了0.05。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益低于水稻和棉花,每公顷分别低507.0元和2143.5元;但玉米的用工成本明显低,每公顷分别比水稻和棉花低535.5元和4096.5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北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